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方等戒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于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于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永为常式。所言方等戒坛者,盖以坛法本出于诸律,律即小乘教也。小乘教中须一一如法,片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临坛人犯罪,故谓之律教也。若大乘方等教,即不拘根缺缘差,并皆得受,但令发大心而领纳之耳。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中略)禀顺方等之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坛也。既不细拘禁忌,广大而平等,又可谓之广平也。宣宗承会昌沙汰之后,僧尼再得出家,恐在俗中,宁无诸过,乃令先忏深罪后得戒品。若非方等,岂容重入?取其周遍包容,故曰方等戒坛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戒坛也,方等者,大乘之别名。盖坛法出自诸律,律即小乘之教。小乘教中宜一一如法,稍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而临坛之人为犯罪。如大乘方等即不拘根缺缘差,并得受戒,但令发大心领纳之耳。此准于大乘方等之教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戒坛。唐代宗永泰元年,敕大兴善寺立之。见僧史略下。
方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角之曼荼罗坛也。
中坛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坛之修法也。以不动尊为中坛。
水坛
【佛学大辞典】
(修法)护摩坛之造法。有地水火风四种。圆形者曰水坛。又小者为木坛。无论在何处,皆得自由持行,如水之流,故曰水坛。又急病兵乱等起时,在屋宅中作坛,唯以洒水净之。故名水坛。
月坛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凡殿堂壁外之露坛皆曰月坛。盖受月光之义也。见象器笺一。
火坛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又曰炉坛,护摩坛等。谓修护摩之火炉也,大疏八曰:「此灌顶坛,又在火坛之北。」(参见:护摩)
仁王般若五坛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设五个坛供养五大力菩萨即五大明王之法也。是仁王经之佛说。
化坛
【佛学大辞典】
(堂塔)涅槃堂之异名。此处焚化亡骸故以为名。见象器笺一。
四十八坛阿弥陀护摩
【佛学大辞典】
(修法)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设四十八处护摩坛,而修弥陀法也。
四所戒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戒坛)
四重圆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四重曼荼罗同。
尼师坛
【佛学大辞典】
(物名)Nis!i^dana,又作尼师但那,史娜曩。译言坐具。一曰随坐衣。亦为卧具。长四广三。坐卧时,敷地护身,又布于卧具上护卧具之具也。以为礼拜之具者,谬也。寄归传二曰:「尼师但那坐卧具也。」行事钞下一曰:「四分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慧琳音义一曰:「尼师坛,梵语略也。正梵音具足应云史娜曩,唐译为敷具,今之坐具也。」名义集谓佛初度五人,及迦叶兄弟。并制袈裟,坐具在袈裟下。后度诸众,徒侣渐多。年少比丘,仪容端美,入城乞食,多为女爱。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后为风飘,听以尼师坛镇上。后外道达摩多问比丘,肩上片布,持将何用?答曰:拟将坐之。达摩多曰:此衣既为可贵,有大威灵,岂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比丘白佛:由此佛制还以衣角居于左肩,坐具还在衣下。张希复诗云: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时不镇尼师坛。即谓此也。
【三藏法数】
梵语尼师坛,华言坐具,或云坐衣。业疏云:长四尺,广三尺。是也。
尼坛
【佛学大辞典】
(杂名)比丘尼之受戒坛也。僧史略曰:「受戒初本僧尼同坛,本朝(北宋)太祖不许尼住僧中,自是始别为坛。」宋朝会要曰:「开宝五年二月,诏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许于本寺起坛受戒。」按自此始别立尼受戒坛也。
字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种子曼荼罗也,是四曼中之法曼。大日经疏十三曰:「若弟子财力丰赡堪能广办者,师即当作画色像之坛,为示本尊身印之相故也。若力不能办而造字坛,即犯秘法隐覆之罪。」
光明坛
【佛学大辞典】
(物名)护摩之火炉也。大日经二曰:「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