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16,分62页显示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7  58  59  6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临窗坐扪
分类词汇
坐卧
蹲踞
坐地
乘坐
宽坐
佛类词典
一坐食
二佛并坐
三时坐禅
三根坐禅说
大坐参
世尊升坐
半行半坐三昧
半跏坐
半跏趺坐
《分类字锦》:临窗坐扪(临窗坐扪)
归子慕 夏日闲居诗 白日一何长,临窗坐扪虱。
分类:蚤虱
《漢語大詞典》:坐卧
坐和卧;坐或卧。常指日常起居。汉书·杜周传:“ 延年 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霑衣。”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閒房春草深。”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十二:“有一小楼,面山,楼中置笔砚,弟偷闲暂坐卧於是。”
《國語辭典》:蹲踞  拼音:dūn jù
张开双腿蹲著。《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正要将砖放在棺上,只见棺上有一件东西,蹲踞在上面。」
《國語辭典》:坐地  拼音:zuò dì
1.席地而坐。《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后至,灭葭而席。公不说曰:『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
2.坐著。《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水浒传》第四回:「女子留住鲁达在楼上坐地。」也作「坐的」。
3.就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连忙取回借据,辞了出来,去划了一万银子给他,那人坐地分了四百元。」
《國語辭典》:乘坐  拼音:chéng zuò
搭乘、骑坐。如:「乘坐机车」。《董西厢》卷二:「气力又无些个,与疋马看怎乘坐?」《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对日领了文凭,往东江米巷买了三顶福建头号官轿,算计自己夫人及大舍乘坐。」
分類:乘坐
《國語辭典》:宽坐(寬坐)  拼音:kuān zuò
请人多坐一会儿的客气话。《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官人吃了几杯酒,睡在楼上。二位太保宽坐,等一等,不要催促。」
分類:敬辞
一坐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比丘受头陀法者,不数数食,及小食等。唯受一坐食。法于一坐中食,令满足。更无坐食。设未满足,有因缘起者,亦无更坐食。故名一坐食。
二佛并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会座,迹门三周说法已后,涌出于灵山空中之多宝塔中二佛也。初宝塔涌出在空中,依大众之请释迦佛开其塔门,多宝佛全身舍利结跏趺座,结法界定印,其时多宝佛在宝塔中分半座使释迦佛坐,谓之二佛并座。多宝表法佛及定,释迦表报佛及慧,并座表法报不二,定慧一如也。此二佛孰左孰右之说,各有异义。但以多宝在左,释迦在右为正。盖观智之法华仪轨,谓为「塔门西开」,则知释迦未入塔以前,向东而说迹门,迹门为因位之法,故向发心之东方而说之。多宝塔表本门之寿量,则塔之门,开于西。本门为果上之法,则或向菩提之西方也。然则法华之曼荼罗曰:东向西中央多宝塔中之二佛中,多宝佛在南方,即左位,结定印,释迦佛在北方即右位,结转法轮印,左为定位,右为慧位,显密之通则也,随属于定门之多宝为左位。属于慧门之释迦为右位。见法华秘略要钞三,(参见:多宝塔)
三时坐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早晨之坐禅(粥后已时),晡时之坐禅(申时),黄昏之坐禅(戌时)也。见象器笺九。
三根坐禅说
【佛学大辞典】
(书名)日本莹山著。附于坐禅用心记之后。入大藏经。
大坐参
【佛学大辞典】
(仪式)坐参之大者。其规与寻常之坐参同,但首座入堂不烧香。见象器笺九。
世尊升坐
【佛学大辞典】
(公案)「世尊一日升法座,文殊白槌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见碧岩九十二则,从容录第一则。白槌者,凡僧中欲成佛事时,座中一人先击槌,表白于大众,使一会和之。戒律上之作法也。禅门之上堂则之,行白槌之法,长老之说法前白槌,「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说法已,则白槌:「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二句据唐华严经四。「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之文,而世尊升座文殊白槌事,曾不见于藏经,是亦与拈花微笑之公案,共是禅门之宗匠为机缘而设耳。
半行半坐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四种三昧之一。或行道而诵经文,或安坐而思惟实相之三昧法也。法华经即依此三昧法而修行。三昧者,译言定。使心定于其境止息妄念也。(参见:三昧)
【三藏法数】
半行半坐三昧者,若依方等经,七日为期,唯诵袒持咒。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若依法华经,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故经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也。(梵语袒持,华言秘要。)
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半跏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半跏趺坐也。
半跏趺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两足加于两,谓之结跏趺坐,又曰全跏坐。一足加于一,谓之半跏趺坐,半跏趺。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坐。半跏坐亦有吉祥降魔之二种。以右之单足加于左之上,为吉祥之半跏;以左之单足加于右之上,为降魔之半跏。全跏坐为如来坐,半跏坐为菩萨坐。禅苑之半跏,降魔之方也。释氏要览曰:「念诵经云:全加趺是如来坐,半加趺是菩萨坐。」(参见:结跏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