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16,分62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聚花铺坐
踞膝久坐
劳不坐乘
狼坐
跏跌而坐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惊沙坐飞
结加趺坐
结跏趺坐
满坐风生
满坐寂然
没坐性
冥然兀坐
冥心危坐
篱边坐听
《分类字锦》:聚花铺坐(聚花铺坐)
《开天遗事》:学士许慎选与亲友结宴于花圃中,未尝具帷幄,设坐具。使僮仆辈聚落花铺于坐下。慎选曰:“吾自有花茵,何销坐具。”
分类:园圃
《分类字锦》:踞膝久坐
梁宣帝 床诗 踞膝中久坐,屡好为频移。
《分类字锦》:劳不坐乘(劳不坐乘)
史记·商君传》: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
分类:
《骈字类编》:狼坐
宋史·律历志》:五星差行,惟火尤甚,乃有南侵狼坐,北入匏瓜,变化超越,独异于常。
《高级汉语词典》:跏跌而坐
跏跌。跏趺坐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双足交迭而坐
《國語辭典》: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拼音:jiā lěi qiān jīn,zuò bù chuí táng
家财万贯的人,往往珍爱自己,不敢坐在屋檐下,以免被掉落的屋瓦打破头。《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作「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分类字锦》:惊沙坐飞(惊沙坐飞)
鲍昭 芜城赋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分类:
《漢語大詞典》:结加趺坐(結加趺坐)
见“ 结跏趺坐 ”。
《漢語大詞典》:结跏趺坐(結跏趺坐)
亦作“ 结加趺坐 ”。 佛教徒坐禅法,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与吉祥坐两种: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诸禅宗多传此坐;后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传即如来成正觉时坐法。 晋 法显 佛国记:“菩萨入中,西向结加趺坐,心念若我成道,当有神验。”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 可常 脱了衣裳,遍身抹浄,穿了衣服,入草舍结跏趺坐圆寂了。” 清 龚自珍 《定盦观仪》:“初观 阿弥陀佛 见小身,顶有圆光,结加趺坐,住在我顶上。”亦省作“ 结跏 ”。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浄行之僧,绳坐其内,餐风服道,结跏数息。” 宋 欧阳修 《寄题沙溪宝锡院》:“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 清 赵翼 《题吟芗镜影小照》诗:“白毫光满月,不是结跏人。”参阅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八。
《漢語大詞典》:结跏趺坐(結跏趺坐)
亦作“ 结加趺坐 ”。 佛教徒坐禅法,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与吉祥坐两种: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诸禅宗多传此坐;后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传即如来成正觉时坐法。 晋 法显 佛国记:“菩萨入中,西向结加趺坐,心念若我成道,当有神验。”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 可常 脱了衣裳,遍身抹浄,穿了衣服,入草舍结跏趺坐圆寂了。” 清 龚自珍 《定盦观仪》:“初观 阿弥陀佛 见小身,顶有圆光,结加趺坐,住在我顶上。”亦省作“ 结跏 ”。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浄行之僧,绳坐其内,餐风服道,结跏数息。” 宋 欧阳修 《寄题沙溪宝锡院》:“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 清 赵翼 《题吟芗镜影小照》诗:“白毫光满月,不是结跏人。”参阅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八。
《漢語大詞典》:满坐风生(滿坐風生)
亦作“ 满座风生 ”。 座席之间飘来清风,使同座者都能感到。比喻来者神气不凡,光采动人。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俄而 文皇 到来,精采惊人,长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煒如也。”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范端臣 ﹞谈论滑稽,文彩可观,围棋饮酒,满座风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罗隐:“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
分類:座席清风
《漢語大詞典》:满坐寂然
全场静悄悄的。坐,同“座”例如: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分類:静悄悄
《漢語大詞典》:没坐性
谓坐不住,静不下来。《水浒传》第一○四回:“俺为娘面上,担着血海般胆,留哥哥在此。倘遇恩赦,再与哥哥营谋。你却怎般没坐性!” 明 阮大铖 《燕子笺·偕征》:“想是笑小弟纔到这里,就要閒游,如此没坐性的。”
分類:不下
《漢語大詞典》:冥然兀坐
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冥然,沉寂的样子。兀坐。端坐。例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高级汉语词典》:冥心危坐
端正地坐着,静静地思考问题
《分类字锦》:篱边坐听(篱边坐听)
南齐书·张岱传》:兄镜少与光禄大夫颜延之邻居,颜谈论饮酒喧呼不绝,而镜静翳无言声。后延之于篱边闻其与客语,取胡床坐听,辞义清元,延之心服,谓宾客曰:“彼有人焉。”由此不复酣叫。
分类: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