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4,分48页显示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8 下一页
道场神
道场树
灭场
银地道场
论场
选佛场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斋场
镇国道场
镇护国家道场
灵场
逢场作戏
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一处,菩提场
佛类词典(续上)
道场观道场神
道场树
灭场
银地道场
论场
选佛场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斋场
镇国道场
镇护国家道场
灵场
逢场作戏
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一处,菩提场
道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三轮五轮之不同。今明其中三轮,则初为风轮,次为水轮,次为地轮。此三轮之种子为

。摄大轨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欠。次上安水轮,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归命鍐。复于水轮上,观作金刚轮,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黄色。归命阿。」但地轮之中,有
字
字
字之三重。三重虽为不同,然并是地轮之摄,故总称为地轮。初
字为金轮之种子,次
字为火轮之种子,后
字为八叶莲华之种子,八叶莲华者,须弥山也。苏悉地出现品曰:「行者一缘想八峰弥卢山。」青龙轨曰:「一缘而观总八峰弥卢山。」略出经曰:「其山众宝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经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须弥山王,八峰谓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为八叶之标帜,故以须弥山为八叶莲华。是即于
字金轮上㳽满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莲华王,即须弥山也。而于
两字之中间观
字者,军荼利轨曰:「为成变化莲华故,当观览字门,流散赤焰而成火轮,其形三角,渐引量同水轮。忽然之间,从金龟背跃出八叶大莲华,金刚为茎。」是为成莲华故。观
字也。已上为器界,已下为坛场,其八叶莲华上有八柱之楼阁。千手仪轨曰:「于莲华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即每叶有一柱,阁内安坛。其坛形量随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随方圆三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摄真经所说。于坛上更观八叶之白莲华,已上明所住之道场。已下为能住之佛身。即观吾身而为佛身也。先于腰下想
字,是即地轮黄色也。于腰想
字。水轮白色也。于胸想
字,日轮火轮赤色也。于发际想
字,风轮黑色也。于顶上想
字,虚空轮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种子,落种子于地轮,则待水土之缘始萌,是故地轮上有水轮,虽有水土之缘,然必待日轮之暖气,茎叶始具,故上有日轮(即火轮),虽有水土日轮之缘,然必待解脱之风而得具足生长,故上有风轮。纵有水土日风,然皆悉坚实,何能使物生长?故最上有空轮。如是观五字于五处,即所谓五字严身也。下自地轮,上至虚空,重重观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为毗卢遮那之身,有种种之庄严。坐于白莲华台,宝冠有五佛,舍那之身著白纱。我自始至终种种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为本,则可以我为影。以吾为本,则可以本尊为影。观诸佛亦如是相融。是三平等观之义也。见秘藏记本。道场观有二种:一理观,二事观。于行者之身内观之,谓为理观,于身外观之,谓为事观。器界及道场观为事观,佛身观乃理观也。见秘藏记钞三。为此道场观,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三摩地仪轨曰:「行者次应以成所作智三摩地想,于己身前观。无尽乳海,出生大莲华王金刚为茎,量同法界。上想七宝珍宝楼阁殿,如意珠以为庄饰。(中略)毗卢遮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如来冠,垂妙縠天衣,璎珞庄严,光明普照,无量无数大菩萨众前后围绕以为眷属。」
(术语)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三轮五轮之不同。今明其中三轮,则初为风轮,次为水轮,次为地轮。此三轮之种子为



















道场神
【佛学大辞典】
(神名)道场之守护神也。唐华严经一曰:「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中略)妙光照耀道场神。」大疏钞一下曰:「道场神从所依所守得名,下诸神众类皆同此。言道场者,非唯护佛道场。但有庄严道场之处即于中护故。」止观私记八曰:「道场神者,护法善神,如法华十罗刹,方等梦王等。」
【佛学常见辞汇】
守护道场的神。
(神名)道场之守护神也。唐华严经一曰:「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中略)妙光照耀道场神。」大疏钞一下曰:「道场神从所依所守得名,下诸神众类皆同此。言道场者,非唯护佛道场。但有庄严道场之处即于中护故。」止观私记八曰:「道场神者,护法善神,如法华十罗刹,方等梦王等。」
【佛学常见辞汇】
守护道场的神。
道场树
【佛学大辞典】
(植物)菩提树也。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谓为道场树。无量寿经上记极乐世界之菩提树曰:「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
(植物)菩提树也。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谓为道场树。无量寿经上记极乐世界之菩提树曰:「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
灭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寂灭道场之略。
(杂名)寂灭道场之略。
银地道场
【佛学大辞典】
(堂塔)支那天台山之古佛道场,智者大师于此传法。大明一统志四十七曰:「银地岭在天台县北三十里,与金地岭相接,相传为定光佛示现处。」
(堂塔)支那天台山之古佛道场,智者大师于此传法。大明一统志四十七曰:「银地岭在天台县北三十里,与金地岭相接,相传为定光佛示现处。」
论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法华最胜等论议之场处也。
(杂名)法华最胜等论议之场处也。
选佛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氏开堂设戒之地,曰选佛场。传灯录曰:丹霞将应举,道遇一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霞曰:选佛当往何所?客曰:江西马大师出世,此选佛场也。
(杂名)释氏开堂设戒之地,曰选佛场。传灯录曰:丹霞将应举,道遇一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霞曰:选佛当往何所?客曰:江西马大师出世,此选佛场也。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遵式撰。记炽盛光佛顶法之坛场及念诵之法。
(书名)一卷,宋遵式撰。记炽盛光佛顶法之坛场及念诵之法。
斋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为斋供之场所。
(杂名)为斋供之场所。
镇国道场
【佛学大辞典】
(堂塔)镇护国家之道场也。
(堂塔)镇护国家之道场也。
镇护国家道场
【佛学大辞典】
(堂塔)佛于仁王经,金光明,守护国界经等,说消灭七难,镇护国家之法。修此法之寺院,谓之镇护国家之道场。如唐之青龙寺是也。
(堂塔)佛于仁王经,金光明,守护国界经等,说消灭七难,镇护国家之法。修此法之寺院,谓之镇护国家之道场。如唐之青龙寺是也。
灵场
【佛学大辞典】
(杂名)灵佛灵神之道场也。广弘明集二十二竟陵王发讲颂曰:「灵场绚彩,正水兴莲,乘此上果,永导芳缘。」
(杂名)灵佛灵神之道场也。广弘明集二十二竟陵王发讲颂曰:「灵场绚彩,正水兴莲,乘此上果,永导芳缘。」
逢场作戏
【俗语佛源】
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曰:『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又《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僧问:『逢场作戏时如何?』师曰:『红炉爆出铁乌龟。』」宋·苏轼《南柯子》词:「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宽忍)
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曰:『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又《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僧问:『逢场作戏时如何?』师曰:『红炉爆出铁乌龟。』」宋·苏轼《南柯子》词:「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宽忍)
螺蛳壳里做道场
【俗语佛源】
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李明权)
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李明权)
第一处,菩提场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此处,说如来依正果报法门,共六品经:一世主妙严品、二如来现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品、六毗卢遮那品也。(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又云无恼。梵语阿兰若,华言閒静处。菩提场者,如来成道之场也。)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此处,说如来依正果报法门,共六品经:一世主妙严品、二如来现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品、六毗卢遮那品也。(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又云无恼。梵语阿兰若,华言閒静处。菩提场者,如来成道之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