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地衣  拼音:dì yī
1.铺在地上的纺织品。《新唐书。卷一八一。列传。曹确》:「教舞者数百,皆珠翠襐饰,刻画鱼龙地衣,度用缯五千。」五代十国。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词:「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2.植物名。一群隐花植物,是真菌类植物与蓝绿藻或绿藻植物的共生体。最容易在不良环境生存的植物,其菌丝善吸收水分及矿物质,以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菌类。
《漢語大詞典》:地衣植物
真菌和藻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被称为“植物界的拓荒先锋”。共生的真菌大多是子囊菌,少数是担子菌,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并包被藻体;共生的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國語辭典》:松萝(松蘿)  拼音:sōng luó
1.产于安徽省歙县松萝山上的茶。
2.植物名。松萝科松萝属。为与绿藻类共生之地衣,原叶体茎状,长达数尺,全体呈淡黄绿色,为多数分歧的线状体,常攀附于其他植物上生长,自树梢悬垂,可入药。也称为「蔓女萝」、「蔓萝」、「茑萝」、「女萝」、「松寄生」、「王女」。
《漢語大詞典》:石耳
附着在石面的地衣类植物,可食。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 崑崙 之苹,寿木之华…… 汉 上石耳。” 高诱 注:“石耳,菜名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隐法师书》:“去冬今岁,人鬼见分,石耳紫菜,愴焉兴想。” 唐 皮日休 《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诗:“龕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石耳》:“石耳色面黑背紫,柔薄,生深巖危壁,与木耳、地耳皆珍。” 明 何景明 《晚至昌平寺中》诗:“山城薄酒无钱买,晚饭僧家石耳香。”
《漢語大詞典》:地耳
(1).古谓大地的耳朵。 汉 王充 论衡·卜筮:“著以问地,地有形体,与人无异……问地,则地耳远,不闻人言。”
(2).葛仙米的俗称。藻类。可供食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以 四川 产者最为著名。
(3).一种地衣类植物。可食用。产于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以 湖北 、 安徽 两省产量最高。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地耳
《漢語大詞典》:露衣
饱含露水的地衣。 唐 孟郊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诗:“露衣凉且鲜,云策高復轻。”
《漢語大詞典》:细隙
小的间隙(如在叶脉之间,在某些甲壳的地衣中表面裂缝,组成器官或管的交织纤维之间,或者一种昆虫翅的翅脉之间)
《国语辞典》:薜罗(薜罗)  拼音:bì luó
桑科「薜荔」与地衣类松萝科「松萝」、「女萝」之合称。语本《楚辞。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后比喻隐士的服装。《晋书。卷七九。列传。谢尚》:「塈于褫薜罗而袭朱组,去衡泌而践丹墀,庶绩于是用康,彝伦以之载穆。」
《國語辭典》:石蕊  拼音:shí ruǐ
植物名。一种地衣,山石蕊科山石蕊属。属裸果地衣类,子器柄分生多数小枝,色灰白或淡黄,高十至十五公分。早春青翠,端开四叶。子囊盘小,褐色。可用来制成蓝色粉末,溶于水,作为化学试验的指示剂,亦为寒带地区冻原冬季驯鹿等之主要食粮,也称为「驯鹿苔」。
《國語辭典》:芽孢  拼音:yá bāo
部分杆状菌体内能形成卵圆形的孢子,待自然环境中适可时,芽孢裂开,长出新菌。
分類:地衣一丛
《国语辞典》:孢子器  拼音:bāo zǐ qì
地衣类植物的生殖组织,中藏孢子,在地衣的表面。也作「胞子器」。
《国语辞典》:胞子器  拼音:bāo zǐ qì
地衣类植物的生殖组织,中藏孢子,在地衣的表面。也作「孢子器」。
《国语辞典》:苔原  拼音:tái yuán
指北极地区多以地衣、藓苔、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的自然景观带。北极海沿岸或高山地区,终年气候寒冷,地表多属永冻土层,仅在夏季解冻时可生长一些匍匐地表的地衣、藓苔、草本植物和矮小灌木等,可分极地苔原和高山苔原。也称为「冻原」。
迦遮邻地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以鸟毛所织之衣。又云迦邻陀衣。慧琳音义十三曰:「迦遮邻地,唐言细软轻妙,最上服也。」同十九曰:「迦止栗绵,亦名迦真邻底迦,瑞鸟名也。身有细软毛,非常轻妙,如绵缉绩。以为衣,或为絮。转轮圣王,方御此服也。今虽有此鸟类,非鸟也。其毛粗恶,不堪缉绩也。」同四十一曰:「迦遮邻底迦,瑞鸟名也。身有毛,非常轻软。绩以为衣,转轮圣王,方御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