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地势(地勢)  拼音:dì shì
1.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势。《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地势便利,甚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长城地势崄,万里与云平。」
2.地位权势。《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尹勋传》:「宗族多居贵位者,而勋独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高级汉语词典》:地势图  拼音:dì shì tú
地形测量中,用等高线法,有时也用晕渲法、分层设色法或晕滃法着重表示地势起伏形态和水系特征的地图
《國語辭典》:形势(形勢)  拼音:xíng shì
1.外观、形体。唐。贾耽 赋虞书歌:「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
2.地势。《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
3.局势、情况。元。邓玉宾〈粉蝶儿。丫髻环绦套。红绣鞋〉曲:「陪著笑频哀告,镇著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4.权势、权力。《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5.军势阵容、势力。宋。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國語辭典》:地脉(地脈)  拼音:dì mài
1.土地的脉络,地形的走势。后亦指堪舆家形容地形的好坏。如:「国人的习惯,不论修建屋宇或坟茔,总会先请堪舆师来相相地脉。」《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起临洮属之辽东,……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三国演义》第一一三回:「原来邓艾先度了地脉,故留蜀兵下寨之地;地中自祁山寨直至蜀寨,早挖了地道。」
2.指地下水。水流在地底中,像人身体血脉的分布,故称。唐。孟云卿放歌行〉:「地脉日夜流,天衣有时扫。」《西游记》第二八回:「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
《國語辭典》:土方  拼音:tǔ fāng
1.土地的方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
2.职官名。古代掌管土地测量等事宜的官。《周礼。夏官。土方氏》:「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
3.量词。计算泥土体积的单位。一立方公尺为一土方。
4.流传于民间,但不见于医药专门著作的药方。如:「这个土方满有效的,你不妨试试。」
《漢語大詞典》:地体(地體)
(1).大地的形体。后指地球。 汉 王充 论衡·四讳:“西益宅何伤於地体,何害於宅神?”清史稿·天文志二:“西人谓地体浑圆,四面皆有人,冬夏互异,昼夜相反。”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别人辩地球方圆的文字,读者见了,怕一定要发怔。然而现今所辩,正和说地体不方相差无几。”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格里莱阿 说地体运动, 达尔文 说生物进化,当初何尝不或者几被宗教家烧死,或者大受保守者攻击呢。”
(2).犹地势。 南朝 陈 徐陵 《太极殿铭》序:“夫紫盖黄旗, 扬都 之王气长久;虎踞龙蟠, 金陵 之地体贞固。”
《國語辭典》:风云(風雲)  拼音:fēng yún
1.语本《易经。乾卦》:「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比喻同类事物相感而际遇得时。《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臣幸得下愚之才,值风云之会。」《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风云玄感,蔚为帝师。」
2.比喻变化莫测。唐。李白猛虎行〉:「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3.比喻高远接天。《文选。左思。吴都赋》:「径路绝,风云通。」《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南接衡巫,风云之路千里。」
4.比喻高位。《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奋跃渊涂,跨腾风云。」
5.比喻豪迈壮烈。如:「义烈风云」、「叱吒风云」。
6.风与雨。比喻天气。唐。杜甫〉诗:「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
《國語辭典》:崎岖(崎嶇)  拼音:qí qū
1.地势或道路艰险峻峭,高低不平。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唐。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2.比喻处境艰难。《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閒,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宋。苏轼 书黄子思诗集后:「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國語辭典》:太原  拼音:tài yuán
1.城市名。参见「太原市」条。
2.地名。山西省旧府,阳曲县为其旧治。
《國語辭典》:形胜(形勝)  拼音:xíng shèng
1.地理形势优越险要。《荀子。彊国》:「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2.山川壮阔优美。《魏书。卷九○。逸士传。冯亮传》:「世宗给其工力,令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周视崧高形胜之处,遂造闲居佛寺。」唐。高适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形胜驻群目,坚贞指苍穹。」
《國語辭典》:高寒  拼音:gāo hán
1.地势高而寒冷。如:「高寒地带」、「高寒草原」。《元史。卷一五六。列传。董文炳列传》:「臣病不足领机务,西北高寒,筋骸舒畅,当复自愈,请尽力北边。」《宋史。卷一九八。兵志十二》:「河东一路,水草甚佳,地势高寒,必宜马性。」
2.指月光,月亮。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江山自雄丽〉词:「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明。袁宏道 哭江进之诗一○首之三:「一笑凌云去,高寒自少尘。」
3.指人品清峻。宋。杨万里〈长句寄周舍人子充〉:「省斋先生太高寒,肯将好句博好官?」
《國語辭典》:东下(東下)  拼音:dōng xià
往东而行。《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东下。」《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西出登雀台,东下望云阙。」
《國語辭典》:随地(隨地)  拼音:suí dì
不拘何地、到处。如:「好国民不随地吐痰。」
《漢語大詞典》:西上
(1).向西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故称上。 唐 刘沧 《望未央宫》诗:“西上 秦 原见 未央 ,山嵐川色晚苍苍。” 唐 李群玉 《送萧绾之桂林》诗:“ 桂 水秋更碧,寄书西上鳞。”
(2).入门左首的位置。古代尊右卑左,主人迎宾,先据左位,表示尊重。仪礼·聘礼:“介皆与,北面西上。” 郑玄 注:“入门左之位也。”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 王纲 ﹞与太守 古公 偕见直指使。 古公 自司马郎出守郡,执旧属礼,与公争西上。”
《國語辭典》:天险(天險)  拼音:tiān xiǎn
地势高峻、天然险要的地方。《魏书。卷六五。列传。邢峦》:「剑阁天险,古来所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