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16,分82页显示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历数在躬
历历在目
理无专在
鲁文在手
路在口边
麟凤在郊
龙德在田
六辔在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佛类词典
二种自在
八大自在我
八自在
十一面观自在法
《分类字锦》:历数在躬(历数在躬)
书天之历数在汝躬
分类:符应
《國語辭典》:历历在目(歷歷在目)  拼音:lì lì zài mù
清清楚楚的呈现在眼前。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八。尹真人服元气术》:「如能至心,三、七日中可以内视五脏,历历在目。」《清史稿。卷二八三。觉罗武默讷传》:「跪诵敕旨。拜毕,雾开,峰峦历历在目,登陟有路。」
《高级汉语词典》:理无专在  拼音:lǐ wú zhuān zài
意思是真理不能由某人独占
《漢語大詞典》:鲁文在手(魯文在手)
左传·隐公元年:“ 仲子 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 仲子 归于我。”后因以“鲁文在手”称婚嫁因缘。 唐 元稹 《王承宗母吴氏封齐国太夫人制》:“ 王承宗 母 燕国 太夫人 吴氏 ,鲁文在手, 燕 梦徵兰,道以匡夫,仁而训子。”
分類:婚嫁因缘
《漢語大詞典》:路在口边(路在口邊)
谓道路是可以问到的。《水浒后传》第十八回:“ 安道全 道:‘ 闻焕章 庄上离 东昌 二十里地,名 安乐村 ,在官道边,门前一座小石桥,有株老梅横过涧来便是。’ 穆春 道:‘不消多説,路在口边。’”
分類:道路
《分类字锦》:麟凤在郊(麟凤在郊)
礼记凤凰麒麟皆在郊棷释文棷数口反泽也本或作薮
分类:郊野
《漢語大詞典》:龙德在田(龍德在田)
易·乾:“‘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后因以“龙德在田”谓恩德广被。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龙德在田,聿恭兹祀。”
《分类字锦》:六辔在手(六辔在手)
诗四牡孔阜六辔在手正义马既肥大而又良善御人执其六辔在手而已不假控制之也
《國語辭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拼音: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谚语)只要留有青山,便能植树而有柴可烧。比喻只要根本的东西还在,不怕将来没有作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也作「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國語辭典》: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拼音: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
(谚语)只要留得青山,便能植树而有柴可烧。比喻只要根本的东西还在,不怕将来没有作为。《红楼梦》第八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也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漢語大詞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燒)
见“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二种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观境自在,谓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之诸法圆融自在也。二作用自在,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由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也。见华严大疏六。
【佛学常见辞汇】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观境自在〕,谓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是名观境自在。
〔二、作用自在〕,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而得自在,是名作用自在。
自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
1。进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八大自在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之四德,其我德以自然为义,自在有八义,名曰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见涅槃经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变也。乐者,无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盖如来所證法身之体,遍一切处。全此之体,起于应用。故能一多自在也。
〔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一尘身满大千界者,谓如来法身,体无不遍。故一尘之身与法身之量,同一广大,大千世界悉皆充满,自在无碍也。
〔三、大身轻举远到〕,大身轻举远到者,谓如来广大之身,飞行轻举,无远不到,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能以满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是也。
〔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者,谓如来虽为众生现众类之身,而所居常在一土,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之心,安住不动,而能随诸众生现无量形类。又云: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是也。
〔五、诸根互用〕,诸根互用者,谓如来眼等诸根,互相为用,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然,诸根亦尔。是也。(一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之一根也。)
〔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者,谓如来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则为虚妄。故虽有所證,而无能證之想,于法融通自在无碍也。经云: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以自在故,非得而得。是也。
〔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者,谓如来智慧辩才,演说一偈之义,虽经多劫,无有穷尽,称性宣扬,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演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者,谓如来为诸众生处处现身说法,犹如虚空,了无形相可得,随缘应化,自在无碍也。经云: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是也。
八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八大自在我)
八大自在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之四德,其我德以自然为义,自在有八义,名曰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见涅槃经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变也。乐者,无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盖如来所證法身之体,遍一切处。全此之体,起于应用。故能一多自在也。
〔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一尘身满大千界者,谓如来法身,体无不遍。故一尘之身与法身之量,同一广大,大千世界悉皆充满,自在无碍也。
〔三、大身轻举远到〕,大身轻举远到者,谓如来广大之身,飞行轻举,无远不到,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能以满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是也。
〔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者,谓如来虽为众生现众类之身,而所居常在一土,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之心,安住不动,而能随诸众生现无量形类。又云: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是也。
〔五、诸根互用〕,诸根互用者,谓如来眼等诸根,互相为用,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然,诸根亦尔。是也。(一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之一根也。)
〔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者,谓如来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则为虚妄。故虽有所證,而无能證之想,于法融通自在无碍也。经云: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以自在故,非得而得。是也。
〔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者,谓如来智慧辩才,演说一偈之义,虽经多劫,无有穷尽,称性宣扬,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演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者,谓如来为诸众生处处现身说法,犹如虚空,了无形相可得,随缘应化,自在无碍也。经云: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是也。
十一面观自在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此道场观,当金刚合掌而观想,妙高山之顶,有宝楼阁,其殿以无量之众宝而成,处处悬列珠鬘璎珞铃铎缯丝,微风摇激,出和雅之音,以种种之摩尼半满月等校饰之。复有无量之诸供养具,遍满楼中。于其殿内观大曼荼罗,曼荼罗之中心,有莲华台,莲上有月轮,轮内有字,字变为贤瓶,贤瓶变为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具足十一面。左手执红莲华与军持,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之印。莲华部之眷属围绕之。见百二十尊法观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