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阿难当来成佛时之名。法华经人记品曰:「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惠自在通王如来。」
(佛名)阿难当来成佛时之名。法华经人记品曰:「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惠自在通王如来。」
现在五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以次之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之五者,为依无明与业过去之因而显之现在之果,故名。(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为现在五果,因为它们是依著过去无明与业的因而显现的五种现在果报。
(术语)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以次之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之五者,为依无明与业过去之因而显之现在之果,故名。(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中,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为现在五果,因为它们是依著过去无明与业的因而显现的五种现在果报。
不自在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曰:阿伊湿伐啰Es/vara,中阿含经三十六梵志品曰:「佛言: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杂语)梵语曰:阿伊湿伐啰Es/vara,中阿含经三十六梵志品曰:「佛言: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六自在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眼等六根也。
(名数)谓眼等六根也。
心自在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阿罗汉解脱一切定障而禅定得自在也。即俱解脱阿罗汉也。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阿罗汉心自在者。」
(术语)言阿罗汉解脱一切定障而禅定得自在也。即俱解脱阿罗汉也。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阿罗汉心自在者。」
四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戒,二神通,三智,四慧,谓之四自在。见自在王经。
(名数)一戒,二神通,三智,四慧,谓之四自在。见自在王经。
四种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得分别自在,住于菩萨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也。二得刹土自在,菩萨住于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得出生自在也。三得智自在,菩萨住于第九善慧地,得无碍之智慧演说诸法,称于理而得自在也。四得业自在,菩萨住于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也。见大乘壮严经论五。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得无分别自在〕,谓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故名得无分别自在。(不动地者,以无生智慧,舍于三界,性无动移故也。)
〔二、得刹土自在〕,谓菩萨住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故名得刹土自在。(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
〔三、得智自在〕,谓菩萨住第九善慧地,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称理自在,故名得智自在。(善慧者,谓已得真如之体,显发真如妙慧也。)
〔四、得业自在〕,谓菩萨住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故名得业自在。(法云地者,谓菩萨以大慈悲,普覆一切众生,如云之普覆万物也。)
(名数)(参见: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得分别自在,住于菩萨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也。二得刹土自在,菩萨住于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得出生自在也。三得智自在,菩萨住于第九善慧地,得无碍之智慧演说诸法,称于理而得自在也。四得业自在,菩萨住于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也。见大乘壮严经论五。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得无分别自在〕,谓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故名得无分别自在。(不动地者,以无生智慧,舍于三界,性无动移故也。)
〔二、得刹土自在〕,谓菩萨住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故名得刹土自在。(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
〔三、得智自在〕,谓菩萨住第九善慧地,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称理自在,故名得智自在。(善慧者,谓已得真如之体,显发真如妙慧也。)
〔四、得业自在〕,谓菩萨住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故名得业自在。(法云地者,谓菩萨以大慈悲,普覆一切众生,如云之普覆万物也。)
自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
1。进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
1。进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世自在王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又曰世饶王。佛名。饶即自在之义。无量寿经存此二名。阿弥陀佛在因位时,于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愿。无量寿经钞二曰:「义寂云:旧本名楼夷亘罗Lokes/varara%ja,此存梵音,翻之名为自在王。憬兴云: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间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饶,即自在义为王也。」
(佛名)又曰世饶王。佛名。饶即自在之义。无量寿经存此二名。阿弥陀佛在因位时,于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愿。无量寿经钞二曰:「义寂云:旧本名楼夷亘罗Lokes/varara%ja,此存梵音,翻之名为自在王。憬兴云: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间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饶,即自在义为王也。」
他化自在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略名他化天,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具变现,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梵名娑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a,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佛成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之宫殿,魔王住之,非他化天王也。智度论九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智度论五曰:「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佛祖统纪二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三藏法数】
他化自在天者,谓假他所化以成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即魔王天也。
(天名)略名他化天,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具变现,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梵名娑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a,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佛成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之宫殿,魔王住之,非他化天王也。智度论九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智度论五曰:「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佛祖统纪二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三藏法数】
他化自在天者,谓假他所化以成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即魔王天也。
在心在缘在决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在于心在于缘在于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三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众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反于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之理,故往生论注上,由在心在缘在决定之三义比较之,示罪业轻念佛功德重之理。在心者,就能造心之虚实,较量其轻重强弱。即彼造恶之人,依止虚妄颠倒之心而造作,此十念者,闻佛之真实功德,发起净信而称名。一实一虚。譬如千岁之闇室,一灯点来,忽然明朗,念佛已为弥陀之大光明故,一念十念,能照破无明之重昏也。在缘者,就所对境之真妄较量之。即彼造罪之人,以烦恼虚妄之众生,为所缘之对境,此十念者,以佛之真实清净无量功德,为所对之境界也。在决定者,就造业时期之缓急论之。即彼造罪之人,造业在于平常,故造恶后,善无记等之心,续起间隔,而此十念者,命迫须臾,修念之善心,最后猛利,他之后心,续起不间隔也。有此三义,故临终十念之力,能灭诸罪而得往生云。
(杂语)在于心在于缘在于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三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众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反于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之理,故往生论注上,由在心在缘在决定之三义比较之,示罪业轻念佛功德重之理。在心者,就能造心之虚实,较量其轻重强弱。即彼造恶之人,依止虚妄颠倒之心而造作,此十念者,闻佛之真实功德,发起净信而称名。一实一虚。譬如千岁之闇室,一灯点来,忽然明朗,念佛已为弥陀之大光明故,一念十念,能照破无明之重昏也。在缘者,就所对境之真妄较量之。即彼造罪之人,以烦恼虚妄之众生,为所缘之对境,此十念者,以佛之真实清净无量功德,为所对之境界也。在决定者,就造业时期之缓急论之。即彼造罪之人,造业在于平常,故造恶后,善无记等之心,续起间隔,而此十念者,命迫须臾,修念之善心,最后猛利,他之后心,续起不间隔也。有此三义,故临终十念之力,能灭诸罪而得往生云。
在世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佛之存生中也。行事钞上之一曰:「自大师在世,偏弘斯典。」同资持记上一之一曰:「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百岁,出世之时也。三十成道,说三乘法,度人无量,八十唱灭。今指五十年中行化之时,故云在世。」
(杂语)谓佛之存生中也。行事钞上之一曰:「自大师在世,偏弘斯典。」同资持记上一之一曰:「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百岁,出世之时也。三十成道,说三乘法,度人无量,八十唱灭。今指五十年中行化之时,故云在世。」
在在处处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各处各方也。涅槃经九曰:「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
(杂语)各处各方也。涅槃经九曰:「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
在俗
【佛学大辞典】
(杂语)没在世俗之中者。谓不能修正道之人也。
(杂语)没在世俗之中者。谓不能修正道之人也。
在理教
【佛学大辞典】
(杂名)异教名。白莲教之支流,起于清初。其祖曰杨莱如,山东即墨县人,明万历进士。明亡后,从劳山程杨旺学道,后传道于燕齐间,遂立在理教。在理者,言在儒释道三教之理中,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习儒教之礼也。不设像,不焚香,戒烟酒,不禁茹荤。多用咒歌偈语,北人颇信奉之。
(杂名)异教名。白莲教之支流,起于清初。其祖曰杨莱如,山东即墨县人,明万历进士。明亡后,从劳山程杨旺学道,后传道于燕齐间,遂立在理教。在理者,言在儒释道三教之理中,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习儒教之礼也。不设像,不焚香,戒烟酒,不禁茹荤。多用咒歌偈语,北人颇信奉之。
在家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对于出家之称。在家而有妻子父母者。
(杂语)对于出家之称。在家而有妻子父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