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在野  拼音:zài yě
本为不在朝廷担任官职,后借指不作官而閒居、不当政。《书经。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明四目,达四聪,末梢头贤人在位,小人在野,朝纲自治。」
《分类字锦》:在野无贤(在野无贤)
书野无遗贤李商隐诗在野无贤心自惊
分类:郊野
《漢語大詞典》:在野内阁(在野内閣)
即影子内阁。资产阶级在野党为争夺政权,在其议会党团内部按照内阁的结构预先组织上台执政的班子。议会进行政策辩论时,在野内阁的各部“大臣”各就有关方面发言。1907年 英国 保守党首先设立。
《國語辭典》:在野党(在野黨)  拼音:zài yě dǎng
未掌握政权,而与执政党相抗衡的政党。对执政党有批评、监督的效能。
《國語辭典》:草茅  拼音:cǎo máo
1.杂草。《楚辞。屈原。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2.閒居不做官的人的谦称。《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
3.山野乡间。《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臣生自草茅,长于宫掖。」《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二折》:「小生草茅,复姓司马。」
《國語辭典》:草泽(草澤)  拼音:cǎo zé
荒野、穷僻之地。亦指乡野民间。《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原宪传》:「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漢語大詞典》:野望
谓在野外远望。 唐 杜甫 《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明 何景明 《过城南寺》诗:“出城春渐近,到寺日犹高;野望增楼阁,沙行散竹桃。”
《國語辭典》:野宿  拼音:yě sù
露宿野外。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夜疲,则野宿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
《漢語大詞典》:山草
(1).山中的草。 唐 李益 《和丘员外题湛长史旧居》:“运转春华至,岁来山草緑。”
(2).犹言山野草莽。借指在野未仕。《后汉书·李固传》:“方今之事,復同於前。臣伏从山草,痛心伤臆。”晋书·隐逸传·郭文:“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國語辭典》:兔罝  拼音:tù jū
1.《诗经。周南》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兔罝,后妃之化也。」或亦指颂武人之诗。首章二句为:「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2.捕兔的网子。语出《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逵。」唐。李白送韩准斐政孔巢父还山〉诗:「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后比喻在野的贤人或武臣。唐。陈子昂〈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诗。序〉:「皇华昭国,怀凤綍而高寻;白桂追游,邀兔罝而不顾。」
《國語辭典》:野祭  拼音:yě jì
清明节上坟祭扫。元。周密《乾淳岁时记。祭扫》:「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人家上冢者,多用枣锢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
《漢語大詞典》:岩薮(巖藪)
(1).山泽;山野。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亲近於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某虽在巖藪之间,闻之不觉废书而起。”
(2).谓在野不仕。 明 张居正 《徐存斋七十寿序》:“故庙廊亦仁,巖藪亦仁,匹夫匹妇与被其泽亦仁,一介不以取予亦仁,故常寿。”
《漢語大詞典》:野行
谓在野外行走。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师直仲春雪中马上》:“野行方有味,缓轡不须催。” 明 何景明 《田园杂诗》之二:“野行畏多露,无使侵衣巾。”
《國語辭典》:野食  拼音:yě shí
1.在野外进食。唐。杜甫〈寄峡州伯华使君〉诗:「林居看蚁穴,野食待鱼罾。」
2.从野外取得的食物。
3.比喻本分以外所得的财物。
4.俗称已婚者在外寻求的感情关系。如:「打野食」。
《漢語大詞典》:野饮(野飲)
在野外饮酒。 宋 苏轼 《送段屯田分得于字》诗:“相与野饮四子俱,乐哉此乐城中无。”辽史·穆宗纪下:“壬辰,获鹅于 述古水 ,野饮终夜。”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割鲜野饮气益壮,肯作新妇车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