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66,分105页显示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尘尘刹土
称赞净土经
称赞净土摄受经
实报无障碍土
实报土
乐土
应土
应身土
优罗尼沙土
弥勒净土
秽土
愿土
严净佛土经
摄净土愿
变化土
尘尘刹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尘数之无数国土也。又微尘之中有国土,华严经说之。尘中毛端皆有刹有佛,说法利生。
称赞净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称赞净土摄受经之略名。
称赞净土摄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阿弥陀经之新译也。与旧经异者,旧经为六方佛之劝信,而新经为十方佛之劝信也。
实报无障碍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土之一。(参见:四土)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实报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实相无障碍土之略。
【佛学常见辞汇】
实报无障碍土的简称。(参见:四土)
【三藏法数】
谓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五蕴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称实,感报之所招感,是名实报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乐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乐之国土也。法华经序品曰:「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应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土之一。又三土之一。谓应于众生之机而化现之国土也。又作化土。(参见:二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化土,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化现的国土,为二土或三土之一。
二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性土,法性之理,非秽非净,非广非狭,犹如虚空,遍满于一切处,如常寂光土是也。二、相土,或名净土。或为秽土。随众生之心行而有种种之差别者。见宗镜录八十九。【又】一、净土,为金银琉璃所成种种庄严且无四趣五浊等之杂秽者,如西方之极乐世界是也。此中有报土化土之二。报土为佛之果报而自行受用之净土,化土为众生而变化之净土。极乐净土,或曰报土,或曰化土,诸家各有异论。二、秽土,为瓦铄土石所成,秽恶充满而有四趣五浊之杂秽者。如裟婆世界是也。此二土为相土中之差别见华严疏钞四。【又】一报土,报身所居之土也。此中有自受用,他受用之别。佛自受用身之所居,为自受用报土,对于初地已上菩萨而现之报土,为他受用报土。如华严经所说之莲华藏世界是也。二化土,佛之化身住处也。此中有净秽之别。如释迦佛之于娑婆世界,示现杂秽之国土,教化凡夫二乘者,是化土之秽土也。如阿弥陀佛之于懈慢界,观音之于补陀落山,是化土之净土也。化土者,为佛菩萨度凡夫二乘,而变现化作之国土也。问娑婆国土为众生实业所生之秽土,何以谓之化土?答曰:娑婆国土虽为众生之实业所生,而佛示现此土时,以佛之成所作智变现与彼秽土相似之国土而住之。其众生之所变,与佛之所变相和合而似一国土也。故由众生言之,则为实业所感之有漏实秽土,而由佛言之,则为由成所作智变化与秽土相似之无漏假秽土。今从佛而称为化土之秽土也。净土亦然。由众生清净之实业所感与佛之成所作智变现而成。今亦谓佛所变之边为化土之净土也。见百法问答钞八。
【佛学常见辞汇】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性土〕,谓法性之理,非秽非净,非广非狭,犹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性土。
〔二、相土〕,谓随诸众生心量所现,或净或秽,或广或狭。是以菩萨所见,无诸坑坎,众宝庄严;众生所见,荆棘瓦砾,秽恶充满,是名相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净土〕,谓其地纯以金刚所成,众宝间错,种种庄严,皆悉殊胜,即华藏世界,西方安养等世界也;以其无有四趣五浊等秽恶,是名净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
〔二、秽土〕,谓其地坑坎堆阜,秽恶充满,即娑婆世界也;以其有四趣五浊等秽恶,是名秽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其土之人,堪能忍受众苦也。)
应身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应身佛所居住之国土也。谓应众生机缘而变现之国土。
【佛学常见辞汇】
应身佛所居住的国土,亦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的国土。
优罗尼沙土
【佛学大辞典】
(书名)梵名Upanis!ad,一作优婆尼沙昙。记述为印度哲学根本之思想者。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所编,故不能确定其成立之年代,但视为出于西历前七八世纪者,似无大差。盖印度之宗教,以吠陀之赞诵而始,后以说其用法及仪式为目的之佛罗般摩那Bra%hman!a者起,其中有所谓阿兰若迦Ara%n!yaka之章,所说甚极幽微森严。优波尼沙土,即为说明之而起者,于宇宙之原始,诸神之性质,精神物质之本性,及其关系等,作哲学的解释,颇富神秘与譬喻。此所以为所谓六派哲学所依出之源泉也。此书出之时代,史家称为历史上优波尼沙土时代。盖优波尼沙土者,依最上精神认识破残馀无明之谓,或侍坐于他足下倾听其言教之谓,或谓为神秘之义。考其思想之大要,及于吠陀时代之末期,以究明世界太原为考察中心点之结果,或以大自在天为世界之太原,或以为神我,或以为声,因欲说其原因,遂至全脱神话的区域,而产出一个原体「梵」Brahman之思想。因世界之开发生成,发现此唯一之梵自行繁殖之意志,遂以斯所造之世界,为差别的恶毒之世界,苦痛虚妄之世界,无有真乐。是即为优波尼沙土之思想,此厌世思想,遂生所谓平等与差别之对立,孕庞大之印度哲学者也。言其解脱之方法,彼等谓差别之生活精神与最上精神,原非别物。不过爱著差别,迷惑生活精神而已。故个人精神,若知其自性,则得直与最上精神之梵合一矣。盖梵为世界之太原,亦即为世界万有。非人格的根本之精神力也。以差别之万有,探其一原,知一原而于差别之内认之,神与世界对立而不阻隔,说二者之合一,为其特长。即在梵为中心之一元的万有神教,同时于他面作平等差别对立观,因使厌离解脱可能也。所谓:「其者汝也。」Tat tvam asi,「我者梵也。」Aham Brahma asmi之二句,称为优波尼沙土哲学之最高真义,愿其思想虽已达高潮,而言语朦胧,不无未脱朴素幼稚之观。优波尼沙土中主要者,为Aitareya-up Kaus!itaki-up Taittiriya-up。Br!hada%ran!yaka-up。等,(参见:优婆尼沙昙)
弥勒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兜率天,此天有内外二院,内院是补处菩萨的住处,因弥勒菩萨现在住在那里,所以叫做弥勒净土。
秽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浊世也。对于净土而言。凡夫所居之娑婆世界谓之秽土。观经妙宗钞上曰:「堪忍秽土,多受众苦。」
【佛学常见辞汇】
污秽的国土,即凡夫所住的娑婆世界。
【三藏法数】
谓其地坑坎堆阜,秽恶充满,即娑婆世界也;以其有四趣五浊等秽恶,是名秽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其土之人,堪能忍受众苦也。)
愿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依阿弥陀佛本愿成就之国土,即极乐净土也。往生礼赞曰:「而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佛学常见辞汇】
依阿弥陀佛的本愿而成就的国土,即极乐净土。
严净佛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之异名。
摄净土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求佛土之愿。弥陀四十八愿中三十一三十二之二愿是也。
变化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土之一。变化身所住之土也。此中有净土秽土之别。唯识论十曰:「变化身依变化土。」义林章七末曰:「身既有三,土随亦尔。(中略)三变化土,通净及秽。」(参见:三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三土之一。(参见:三佛土)
【三藏法数】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三藏法数】
改易不常为变,无而忽有为化。谓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以利他成事智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利他之行,故能随众生心变现净秽种种国土,是名变化土。
三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佛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三佛土。
【佛学次第统编】
三土者:
一、法性土 自性身之所依。
二、受用土 受用身之所依。
三、变化土 变化身之所依。
三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为体。此中有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二种: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对于初地已上之菩萨,变净土者。亦以无漏之五尘为体。三、变化土,即变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应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或现净土,或现秽土者,见义林章七末。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
三、变化土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此三土或将受用土开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则为四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土〕,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