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66,分105页显示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94 95 96 97 下一页
日本净土真宗四法
四种佛土
本国土妙
他土
他受用土
西方净土
西方同居土
灰头土面
守护大千国土经
安土地真言
安乐净土
安养净土
同居净土
同居秽土
佛类词典(续上)
四佛土日本净土真宗四法
四种佛土
本国土妙
他土
他受用土
西方净土
西方同居土
灰头土面
守护大千国土经
安土地真言
安乐净土
安养净土
同居净土
同居秽土
四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土)
(名数)(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土)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日本净土真宗四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教法,净土之大无量寿经也。二行法,第十七愿成就之名号也。三信法,第十八愿成就之信心也。四證法,第十一愿成就之至灭度也。以此四法,总括一宗,一宗之本典,题曰教行信證,为此也。
(名数)一教法,净土之大无量寿经也。二行法,第十七愿成就之名号也。三信法,第十八愿成就之信心也。四證法,第十一愿成就之至灭度也。以此四法,总括一宗,一宗之本典,题曰教行信證,为此也。
四种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十以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为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变化土也。此中法性土,为无色无相之理土;自受用土,为实佛自托之报土;他受用土,为对于初地已上菩萨示现之净土;变化土,为示现于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之佛土。因之而此中有净土有秽土(义林章佛土章)。台家亦建立四种之佛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论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此中法性土是无色无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实佛自托的报土,他受用土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示现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说的四种佛土。(参见:四土)
(名数)(参见: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十以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为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变化土也。此中法性土,为无色无相之理土;自受用土,为实佛自托之报土;他受用土,为对于初地已上菩萨示现之净土;变化土,为示现于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之佛土。因之而此中有净土有秽土(义林章佛土章)。台家亦建立四种之佛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论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此中法性土是无色无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实佛自托的报土,他受用土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示现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说的四种佛土。(参见:四土)
佛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乘义章十九曰:「安身之处号之为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
(术语)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乘义章十九曰:「安身之处号之为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本国土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门十妙之一。谓佛本时之同居土,寂光土之妙也。
(术语)本门十妙之一。谓佛本时之同居土,寂光土之妙也。
他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他之世界。法华经宝塔品曰:「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术语)他之世界。法华经宝塔品曰:「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他受用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报土,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土。(参见:报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说佛的报土有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两种。(参见:报土)
【三藏法数】
他受用者,他机感见而受用也。谓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以利他后得智为体。此由修德成就,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现,以大慈悲力而现大小胜劣种种净土,是名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术语)佛之报土,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土。(参见:报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说佛的报土有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两种。(参见:报土)
【三藏法数】
他受用者,他机感见而受用也。谓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以利他后得智为体。此由修德成就,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现,以大慈悲力而现大小胜劣种种净土,是名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西方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于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众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于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于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赞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弥陀佛也。故释签释诸经所赞多在弥陀。药师虽立十二大愿,然于念我者,但使八大菩萨引导其人于西方极乐,不愿使往生我国也。华严经入法界品,十方诸佛长子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说一切菩萨总愿之十大愿王,更说大经总结之颂文,中言「愿我临欲命终时,面见彼佛阿弥陀等。」愿于其土成就此十大愿,度一切众生也。普贤者,显密皆以为主发菩提心之德,以其愿行为三世十方诸佛菩萨之标准大本。故已来之佛,如此愿已往生西方净土而證菩提,未来之菩萨,自此往生西方极乐而證菩提。西方弥陀主五智中妙观察智或转法轮智,观察一切众生之机而转妙法。故天台于止观谓弥陀为法门之主。大日疏释大日如来入西方莲华部之阿弥陀三摩地说大日经具缘品,为所谓大悲生之嘉会坛曼荼罗((参见:嘉会坛))。又,密教立三品悉地。以天宫为下界悉地,十方净土为中品悉地,密严国土为上品悉地。日本弘法之秘藏记,释西方极乐即密严国土。日本觉鍐著五字九轮秘释,特劝西方往生也。然则权实显密,其道虽异,而其所归,在于往生西方,證大菩提。四十八愿中,曾无西方净土之言,弥陀者,其身周遍法界,其土亦周遍法界也,故观经说如来身是法界身,净土论释为究竟如虚空大无边际。故本愿有曰十方众生,而不言为东方众,岂净土所在,得以东西南北指定之乎。西方云者,释迦如来之方便也。东方日出处为万物之发生,西方日没处为万物之终归,故佛准世情特指定西方,而教众生涅槃之大归处也。
【佛学常见辞汇】
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界名)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于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众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于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于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赞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弥陀佛也。故释签释诸经所赞多在弥陀。药师虽立十二大愿,然于念我者,但使八大菩萨引导其人于西方极乐,不愿使往生我国也。华严经入法界品,十方诸佛长子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说一切菩萨总愿之十大愿王,更说大经总结之颂文,中言「愿我临欲命终时,面见彼佛阿弥陀等。」愿于其土成就此十大愿,度一切众生也。普贤者,显密皆以为主发菩提心之德,以其愿行为三世十方诸佛菩萨之标准大本。故已来之佛,如此愿已往生西方净土而證菩提,未来之菩萨,自此往生西方极乐而證菩提。西方弥陀主五智中妙观察智或转法轮智,观察一切众生之机而转妙法。故天台于止观谓弥陀为法门之主。大日疏释大日如来入西方莲华部之阿弥陀三摩地说大日经具缘品,为所谓大悲生之嘉会坛曼荼罗((参见:嘉会坛))。又,密教立三品悉地。以天宫为下界悉地,十方净土为中品悉地,密严国土为上品悉地。日本弘法之秘藏记,释西方极乐即密严国土。日本觉鍐著五字九轮秘释,特劝西方往生也。然则权实显密,其道虽异,而其所归,在于往生西方,證大菩提。四十八愿中,曾无西方净土之言,弥陀者,其身周遍法界,其土亦周遍法界也,故观经说如来身是法界身,净土论释为究竟如虚空大无边际。故本愿有曰十方众生,而不言为东方众,岂净土所在,得以东西南北指定之乎。西方云者,释迦如来之方便也。东方日出处为万物之发生,西方日没处为万物之终归,故佛准世情特指定西方,而教众生涅槃之大归处也。
【佛学常见辞汇】
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西方同居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谓弥陀之极乐净土也。台宗之称。天台之四土,第一曰凡圣同居土。凡夫与佛菩萨之圣者同住之义也。此有二种:一同居土之秽土。如娑婆世界。一同居土之净土。如兜率天之弥勒净土,西方之弥陀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指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因其土凡夫与佛菩萨共同居住。
(界名)谓弥陀之极乐净土也。台宗之称。天台之四土,第一曰凡圣同居土。凡夫与佛菩萨之圣者同住之义也。此有二种:一同居土之秽土。如娑婆世界。一同居土之净土。如兜率天之弥勒净土,西方之弥陀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指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因其土凡夫与佛菩萨共同居住。
灰头土面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修行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能投尘中,不顾自己之污秽也。如言和光同尘,拖泥带水。碧岩录四十三则之颂评曰:「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
【俗语佛源】
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如宋·葛长庚《菊花新》词云:「灰头土面,千河水,把我如何洗。」也写作「灰头土脸」。或引申为晦气相。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此语出于禅宗。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如宋·圆悟《碧岩录》第四三则:「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禅宗又提倡「随缘任运」、「无修为修」的方式,把吃饭穿衣、斫柴兆水都视为佛法,内外打成一片。灰头土面在禅宗那里有时也含有真人不露相的意思。如《五灯会元》十八:「个汉灰头土面,寻常不欲露现。」(李明权)
(杂语)修行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能投尘中,不顾自己之污秽也。如言和光同尘,拖泥带水。碧岩录四十三则之颂评曰:「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
【俗语佛源】
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如宋·葛长庚《菊花新》词云:「灰头土面,千河水,把我如何洗。」也写作「灰头土脸」。或引申为晦气相。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此语出于禅宗。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如宋·圆悟《碧岩录》第四三则:「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禅宗又提倡「随缘任运」、「无修为修」的方式,把吃饭穿衣、斫柴兆水都视为佛法,内外打成一片。灰头土面在禅宗那里有时也含有真人不露相的意思。如《五灯会元》十八:「个汉灰头土面,寻常不欲露现。」(李明权)
守护大千国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赵宋施护译。佛在鹫峰山南面大树林中,时毗耶离国有天变地妖,国土人民号哭,佛集大梵天王及诸天诸鬼神说守护大千世界之秘法。
(经名)三卷,赵宋施护译。佛在鹫峰山南面大树林中,时毗耶离国有天变地妖,国土人民号哭,佛集大梵天王及诸天诸鬼神说守护大千世界之秘法。
安土地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即「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萨婆诃。」十八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二曰:「此言土地者,即坚牢地神也。凡有三宝建立道场,诵经坐禅讲解之处。此坚牢地神禀报上天,常来拥护故,乃诵此真言也。」
(真言)即「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萨婆诃。」十八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二曰:「此言土地者,即坚牢地神也。凡有三宝建立道场,诵经坐禅讲解之处。此坚牢地神禀报上天,常来拥护故,乃诵此真言也。」
安乐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极乐净土,安养净土之合称。谓极乐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西方极乐世界。
(界名)极乐净土,安养净土之合称。谓极乐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西方极乐世界。
安养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对于裟婆之秽土,而谓极乐为净土。净土者,清净之国土也。
(界名)对于裟婆之秽土,而谓极乐为净土。净土者,清净之国土也。
同居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同同居项。
(界名)同同居项。
同居秽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同同居项。
(界名)同同居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