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6,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忍土
见诸佛土愿
身土
佛土
二种佛土
三种佛土
佛土严净经
妙土
东土九祖
果报土
竺土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法性土
往生净土忏愿仪
佛类词典(续上)
足指现土忍土
见诸佛土愿
身土
佛土
二种佛土
三种佛土
佛土严净经
妙土
东土九祖
果报土
竺土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法性土
往生净土忏愿仪
足指现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足指按地,按而现出净土也。(参见:足指按地)。
(术语)佛之足指按地,按而现出净土也。(参见:足指按地)。
足指按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形容佛之神通。言其足触处尽为黄金珍宝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术语)形容佛之神通。言其足触处尽为黄金珍宝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忍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娑婆世界也。娑婆译曰忍,又云堪忍世界。(参见:娑婆)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忍,又名堪忍世界。
(界名)娑婆世界也。娑婆译曰忍,又云堪忍世界。(参见:娑婆)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忍,又名堪忍世界。
娑婆
【佛学大辞典】
(界名)Saha%,又作沙诃,娑诃楼陀。新云索诃。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瞋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又作杂恶。杂会。以是为三恶五趣杂会故也。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法华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区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探玄记四曰:「娑婆者此云堪忍,悲华经云:此中众生贪瞋痴等过,梵王忍之,故为名也。」西域记一曰:「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玄应音义三曰:「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杂会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界名)Saha%,又作沙诃,娑诃楼陀。新云索诃。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瞋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又作杂恶。杂会。以是为三恶五趣杂会故也。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法华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区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探玄记四曰:「娑婆者此云堪忍,悲华经云:此中众生贪瞋痴等过,梵王忍之,故为名也。」西域记一曰:「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玄应音义三曰:「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杂会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见诸佛土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使诸人见净土庄严之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使诸人见净土庄严之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身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凡圣之依正二报也。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与土,乃凡圣的依正二报,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界名)凡圣之依正二报也。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与土,乃凡圣的依正二报,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佛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乘义章十九曰:「安身之处号之为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
(术语)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乘义章十九曰:「安身之处号之为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
二种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土,真佛之住处也。二应土,应佛之住处也。大乘义章十九曰:「佛土或分为二,唯真与应。自所托名之为真,随他异现说以为应。」【又】一真佛土,同于上之真土。二方便化身土,同于上之应土。日本见真大师以此二土分别西方弥陀之净土。见教行信證五六。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佛土者:
一、真土 真佛之住处也。
二、应土 应佛之住处也。
(名数)一真土,真佛之住处也。二应土,应佛之住处也。大乘义章十九曰:「佛土或分为二,唯真与应。自所托名之为真,随他异现说以为应。」【又】一真佛土,同于上之真土。二方便化身土,同于上之应土。日本见真大师以此二土分别西方弥陀之净土。见教行信證五六。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佛土者:
一、真土 真佛之住处也。
二、应土 应佛之住处也。
三种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地论七,立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如其次第,以为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之住处。此中法性土为理土,而受用变化之二土为事土。又法性受用之二土唯为净,而变化土通于净秽。大乘义章十九曰:「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圆应土。」与前异名同体。
(名数)佛地论七,立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如其次第,以为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之住处。此中法性土为理土,而受用变化之二土为事土。又法性受用之二土唯为净,而变化土通于净秽。大乘义章十九曰:「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圆应土。」与前异名同体。
佛土严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之略名。
妙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报土殊妙者。无量寿经上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独妙。」赞阿弥陀佛偈曰:「妙土广大超数限。」
【佛学常见辞汇】
美妙的国土,即诸佛的报土。
(术语)佛之报土殊妙者。无量寿经上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独妙。」赞阿弥陀佛偈曰:「妙土广大超数限。」
【佛学常见辞汇】
美妙的国土,即诸佛的报土。
东土九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宗在支那之相承。对西天二十四祖而言。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在中国的相承,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名数)天台宗在支那之相承。对西天二十四祖而言。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在中国的相承,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果报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天台四土之一。实报无障碍土之别名。證悟中道之圆别二教菩萨感得胜妙之果报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四土之一。(参见:四土)
【三藏法数】
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界名)天台四土之一。实报无障碍土之别名。證悟中道之圆别二教菩萨感得胜妙之果报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四土之一。(参见:四土)
【三藏法数】
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竺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天竺之国土也。
(杂语)天竺之国土也。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重译。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附于此。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重译。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附于此。
法性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土之一。法性身所住之土也。法性土即真如之理,身土如何分别乎?其体本为一真如,但取所證之法体为法性土,取能證之觉相,为法性身耳。非法性身之外有别体之法性土也。唯识论九曰:「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义林章六末曰:「自性身土即真如理,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义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群疑论曰:「虽知身土并一真如,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此以觉照性义名身,法真理体名土,是施设安立谤门说。」是金光明经摄论以如如与如如智为法身,即依合理智为法身故,以理为所觉之法性土,以智为能觉之法性身。已上为法相宗之义。又如台家谓「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四教仪)。以理体为常寂光土,觉照理体之智为清净法身。与法相所异者,为觉照之智本来具理性,故与法体皆为理,而法体之理自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土之一,即法性身所住的国土。
【三藏法数】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术语)三土之一。法性身所住之土也。法性土即真如之理,身土如何分别乎?其体本为一真如,但取所證之法体为法性土,取能證之觉相,为法性身耳。非法性身之外有别体之法性土也。唯识论九曰:「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义林章六末曰:「自性身土即真如理,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义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群疑论曰:「虽知身土并一真如,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此以觉照性义名身,法真理体名土,是施设安立谤门说。」是金光明经摄论以如如与如如智为法身,即依合理智为法身故,以理为所觉之法性土,以智为能觉之法性身。已上为法相宗之义。又如台家谓「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四教仪)。以理体为常寂光土,觉照理体之智为清净法身。与法相所异者,为觉照之智本来具理性,故与法体皆为理,而法体之理自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土之一,即法性身所住的国土。
【三藏法数】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往生净土忏愿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遵式集。由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中采取而定往生净土忏愿之方式者。有十门。
(书名)一卷,宋遵式集。由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中采取而定往生净土忏愿之方式者。有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