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邹升,字九揖,号幼圃,无锡人。邹期桢孙,清康熙三年《无锡邹氏家谱》主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6—1706 【介绍】: 清顺天大兴人,字胜斯,号瑶圃。初任内秘书院中书舍人,康熙间荐升知常州府事,以善折狱闻。主持疏浚水道,人称“于公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6—1700后 【介绍】: 清江苏无锡人,字黎眉,号思静,一号靴斋,自称湖北居人,晚号城南老圃。诸生。曾学诗于吴伟业。画宗宋、元,尤善花卉,有“邹菊”之称。一门风雅,妻、兄、弟、子、侄皆工画,为时所称。有《北游集》、《湖北草堂诗》。
人物简介
邹显吉(1636-1709),字黎眉,号思静,一号华斋,自称湖北居人,晚号城南老圃,江苏无锡诸生。尝学诗于吴伟业,画摹宋、元,山水、人物均得古法。写生有邹菊之目。一门风雅,妻能画梅,兄、弟、子、侄,皆工画,著有《邹黎眉诗集》,《菊谱》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7—1708 【介绍】: 清安徽桐城人,字敦复,号乐圃。康熙六年进士,由编修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历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充会试正考官。为官敬慎,卒谥文端。有《恒产琐言》、《笃素堂诗文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六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桐城人。康熙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谥文端,雍正初赠太子太傅。有《存诚堂诗集》。
全台诗
张英(?~?),凤山县人。清乾隆间(1736~1795)台湾府学庠生,生平不详。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余美玲撰)
清诗别裁集
字敦复,江南桐城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端。著有《存诚堂诗集》。○本朝应制诗共推文端,入词馆者,奉为枕中秘,而风格性灵不系此也。特取高旷数篇,以著公之风概。
维基
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复、梦敦,号乐圃、圃翁、倦圃翁,安徽桐城人。官至大学士。张英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曾充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书房自书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晚年隐居安徽桐城龙眠山。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帝赐御书榜额,随至江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再度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清江浦,仍随至江宁。卒谥文端,雍正时赠太傅。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文端集》等。墓志由子张廷玉请大臣张鹏翮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7—1683 【介绍】: 清安徽桐城人,字子艺。出身贵介,而不求仕进,后客死武昌。工诗。《读史偶感》一首指责吴三桂反覆,传诵甚广。有《芸圃近诗》、《芸圃诗集》。妻姚宛(修碧)亦能诗,有《缄秋阁遗稿》。
人物简介
张茂稷,字子艺,号芸圃,桐城人,顺康间布衣,著《芸圃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0—1726 【介绍】: 清江苏江都人,字山公,号岸圃。康熙间授内阁中书。在乡乐善好施。仪徵有“五股差徭”,民甚苦之,复衡申之上官,痛切言之,历时五年,积弊乃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0—1686 【介绍】: 清山东曲阜人,字逊甫,更字修来,号乐圃。颜光猷弟。康熙六年进士,由中书舍人累迁吏部郎中,充《一统志》纂修官。书法擅名一时,尤工诗。有《乐圃集》、《未信编》、《旧雨堂集》、《南行日记》。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六
颜光敏,字逊甫,更字修来,别字乐圃,曲阜人。康熙丁未进士,历官吏部郎中。有《乐圃集》。郑则厚曰:“乐圃五言,原本三谢;七古在李颀、杜甫之间。近体秀逸深厚,出入钱、刘。
清诗别裁集
字修来,山东曲阜人。康熙丁未进士,官吏部考功郎中。著有《乐圃集》。○时辇下称诗有十子之目,田公纶霞、宋公牧仲、曹公颂嘉、汪公季用、王公幼华、谢公千仞、曹公升六、丁公澹汝、叶公井叔,考功其一也。诗品端厚正大,不轻佻,不板滞,于十子中为雅音。
维基
颜光敏(1640年—1686年),字逊甫、修来,号修来、山东曲阜县(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康熙六年(1667年),登进士,授国史院中书舍人。同年授礼仪制司部主事,次年担任会试同考官。历官吏部验封司郎中、吏部考功司郎中。存有《乐圃集》、《旧雨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天石,号蘅圃,晚号田居。龚佳育子。康熙二十年中顺天乡试乙榜。由工部主事累迁御史,有直声。致仕归。工词,与朱彝尊等称浙西六家。卒年六十二。有《田居诗稿》、《红藕庄词》。
词学图录
龚翔麟(1657-1718) 字天石,号蘅圃。浙江仁和人。致仕归。好藏书,所蓄为浙右之冠。其诗不囿于宗唐,喜学苏轼。词为"浙西六家"之一,负一时之名。大率以姜夔为宗,旁及南宋诸家。有《田居诗稿》。词集名《红藕庄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武进人,字心兑,号艾圃。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年已五十。官至山西泽州知州,乞病归。八股文有时名,诗亦清越。有《亦乐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九
陶自悦,字心兑,号艾圃,武进人。康熙戊辰进士,历官泽州知州。有《亦乐堂诗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9—约1792 【介绍】: 清浙江天台人,字南亭。少时有勇力,二十岁应募为兵,中枪几死。后弃兵为农,且耕且读。五十八岁成诸生。八十一岁出贡。九十六岁授遂昌县训导。以入京祝高宗六旬“万寿”,加司业衔。享年一百三十岁以上。自云惟“茹淡泊,寡思虑”而已。
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二
王世芳,字徽德,又字芝圃,号南亭,临海人。贡生。官遂昌训导,累赐国子监司业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补之,一字圃芝。冯班子。康熙间举鸿博未中。工诗书,精篆刻。有《馀事集》、《补庵诗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邹嘉升,字佩垣,号怡圃,晚号蓉西叟。清无锡人。生于康熙年间。诸生。卒年90。著有《问是存草》。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字敬明,号圃阴。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字仲刚,号寒圃斋、霁月斋,谥忠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6—1742 【介绍】: 清顺天大兴人,字玉圃,晚号笃斋。黄叔琳弟。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历吏部员外郎、御史、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七年卒。究心理学,以立诚为本。著有《广字义》、《近思录集注》、《既倦录》、《南台旧闻》、《南征纪程》、《中州金石考》等。
全台诗
黄叔璥(1666~1742),字玉圃,晚号笃斋,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学宗朱子,以诚敬笃实著称。曾任湖广道御史、浙江道御使等职。康熙六十一年(1722)以首任巡台湾御史的身份东渡来台。当时台湾甫经朱一贵事件,黄叔璥安辑流亡,扫除朱氏残馀势力,并能博采舆论,尤其关心台湾原住民处境,对地方建设贡献颇大。閒暇之时,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雍正元年(1723)秩满,奉旨留任一年,将在台观察所得,列为〈海疆十要〉,以供后来任职者参考。回中原后,因流言所伤,遂落职。乾隆元年(1736)起河南开归道,调驿盐道,补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年七十七卒。  黄叔璥著有《台海使槎录》八卷,内分〈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共一百二十二目,为清代台湾早期文献之一,后来修志者,往往取以为参考。另有《南征纪程》,记录从京师到福建途中所见所闻,完成于来台初期。《台海使槎录》原刊于乾隆元年(1763),今台湾分馆有藏,成文出版社于1983年将之编入《中国方志丛书》。另有光绪(1875~1909)年间刊的《几辅丛书》本,196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之重新排印,编入《丛书集成简编》第六八九册。以下乃以台银本的《台海使槎录》为底本,参考其它版本及方志所录作品编校。〖参考范咸《重修台湾府志》、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银本。〗(施懿琳撰)
维基
黄叔璥(1682年—约1758年),字玉圃,号笃斋,顺天府大兴县人(今属北京),康熙己丑进士。为首任巡台御史。其所著之《台海使槎录》、《南征纪程》等书对于闽南、台湾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黄叔璥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顺天乡试举人,之后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中进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文选司擢升为湖广道御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一月,任浙江道御史。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朱一贵事件结束,清廷任命黄叔璥与满人吴达礼共同担任巡台御史。翌年6月,黄叔璥抵达台湾后,除了致力与朱一贵残党作战外,也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访问原住民政权,著有《台海使槎录》(《使台录》)8卷,分为《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三篇。其中蕃俗六考,详细记录台湾的山川地势、风土民俗。尤其对台湾原住民的样貌,更是观察入微,因此,该书为近现代考證平埔族历史之根基。另著《南征纪程》一书,记载来台前自燕京至福建内陆的途中见闻。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璥离台,同年,受兄长黄叔琳案牵连,罢官回老家奉养母亲。乾隆元年(1736年)复官,补河南开分守通省粮储驿盐道,同年改任分巡开归陈许河务兵备道。乾隆四年(1739年)辞官回家奉养母亲,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任浙江镇扬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