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77,分112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易姓
守器
府藏
国将
国谋
镇国
守国
安邦
邦典
礼命
天维
行政
鼎重
负海
内政
《國語辭典》:易姓  拼音:yì xìng
1.君主时代视国家为一姓的事业,故称朝代改换为「易姓」。《史记。卷二六。历书》:「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汉书。卷八五。谷永传》:「如使危亡之言辄上闻,则商周不易姓而迭兴。」
2.改换原来的姓。如:「行不改名,坐不易姓。」
《漢語大詞典》:守器
(1).守护国家的重器。器,指象征君权的器物,如祭器、车服等。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杜预 注:“名,爵号;器,车服。”
(2).指所守护的重器。《左传·昭公十六年》:“ 宣子 有环,其一在 郑 商。 宣子 謁诸 郑伯 , 子产 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3).封建时代太子主宗庙之器,因借指太子。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赞:“二象垂则,三星丽天。树嫡惟长,义匪求贤。方为守器,植命不延。”南史·齐武帝诸子等传论:“守器之重,邦家所冯,观 文惠 之在东储,固已有亏令德,向令负荷斯集,犹当集於祸败。”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然圣人千虑,失於知子,以正万国,轻易元良,废守器之长,立不才之庶。兆乱之萌,於是乎在。”旧唐书·燕王忠传:“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
(4).谓保持本来的器质。 三国 魏 嵇康 《四言》诗:“思友山林,抱朴山嵋,守器殉业,不能奋飞。”
《漢語大詞典》:府藏
(1).旧时国家储存文书、财物之所。亦指贮藏的财物。史记·大宛列传:“令外国客徧观各仓库府藏之积。”隋书·韦师传:“ 陈国 府藏,悉委於 师 ,秋毫无所犯,称为清白。”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 周 历不为不多,数不为不躋,府藏不为不富。”
(2).腑脏。五脏六腑的总称。府,通“ 腑 ”,藏,通“ 臟 ”。《素问·宝命全形论》:“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漢語大詞典》:国将(國將)
(1). 王莽 所置官职。位于三公上,为四辅之一。汉书·王莽传中:“ 哀章 为国将。”参见“ 四辅 ”。
(2).国家的将帅。后汉书·郑太传:“明公出自 西州 ,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
《漢語大詞典》:四辅(四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漢語大詞典》:国谋(國謀)
(1).关于国事的谋划。战国策·赵策二:“寡人宫居,属於师傅,不得与国谋。”
(2).为国家打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
《漢語大詞典》:镇国(鎮國)
使国家安定。《亢仓子·贤道》:“贤可以镇国,材亦可以理国。”
分類:国家安定
《漢語大詞典》:守国(守國)
(1).守卫都城。引申为保卫国家。周礼·考工记·庐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管子·山权数:“ 桓公 问於 管子 曰:‘权棅之数,吾已得之矣,守国之固奈何?’”
(2).掌管国政;治理国家。管子·牧民:“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汉 刘向 列女传·楚老莱妻:“王復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之志。’ 老莱子 曰:‘诺。’”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朕为祖宗守国,必不敢以其地与人。”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盖 金 之 宣 哀 二宗,犹知守国,非 天祚 荒淫之比。”
《國語辭典》:安邦  拼音:ān bāng
治理国家,使之安定。如:「身为一国元首,自应有一套治国安邦的策略。」
《漢語大詞典》:邦典
本指治理邦国的六典。后泛指国家法典。周礼·秋官·大司寇:“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 郑玄 注:“邦典,六典也。” 唐 孙逖 《送赵评事摄御史监军岭南》诗:“议狱持邦典,临戎假宪威。”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讐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参见“ 六典 ”。
《國語辭典》:六典  拼音:liù diǎn
1.周代辅佐帝王治理邦国的六种法典。即治典、礼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汉。张衡〈东京赋〉:「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
2.隋代宫廷中的女官。即典琮、典赞、典栉、典器、典执、典会。《隋书。卷三六。后妃列传。序》:「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漢語大詞典》:礼命(禮命)
(1).指国家的礼籍和君王的策命。周礼·天官·小宰:“五曰听禄位以礼命。” 王安石 新义:“听禄位以礼命者,礼有数,命有等,禄位视此制之故也。” 孙诒让 正义:“礼命,谓国之礼籍,王之策命。”
(2).指礼聘与任命。资治通鉴·汉安帝永初四年:“﹝ 杨震 ﹞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礼命。” 胡三省 注:“礼,谓延聘之礼;命,谓辟置之命。”后汉书·皇甫规传:“后 梁冀 被诛,旬月之间,礼命五至,皆不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滥波国等三国:“褒赞既隆,礼命亦重。”
《漢語大詞典》:天维(天維)
(1).天的纲维。文选·张衡〈西京赋〉:“尔乃振天维,衍地络。” 薛综 注:“维,纲也;络,网也。谓其大如天地矣。” 唐 魏徵 《大明舞》诗:“上纽天维,下安地轴。”
(2).国家的纲纪。晋书·束晳传:“振天维以赞百务,熙帝载而鼓皇风。” 明 张居正 《恭述祖德》诗:“二祖肇皇纲,三宗奠天维。”
《國語辭典》:行政  拼音:xíng zhèng
1.国家的政务,如内政、外交、教育、军事、财政等。
2.国家或团体基于维持统治上的需要,所进行的一种权力作用。
3.公共机关业务的推行与管理。
《漢語大詞典》:鼎重
(1).指国家重任。 汉 蔡邕 《司空杨秉碑》:“沙汰海内,料简贞实,抽援表达,与之同兰芳,任鼎重。”
(2).敬辞。谓请您大力帮忙(表示请托时用)。 明 鹿善继 《与齐群玉张凤图书》:“仰藉年兄鼎重,先达於 李老公祖 。” 明 鹿善继 《与张溶吾书》:“本县念其素修,欲为申请,仰乞鼎重於太尊老公祖前,稍一斡旋,但得申至学臺,或可望留一綫。”
《漢語大詞典》:负海(負海)
(1).背靠大海。战国策·齐策一:“南有 韩 魏 ,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 秦 ,将无奈我何!”新唐书·忠义传中·贾循:“地南负海,北属 长城 ,林埌岑翳,寇所蔽伏。” 明 归有光 《遗王都御史书》:“ 嘉定 负海,去郡治二百里所,往来以潮汐为候。”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者西方数省,外稍负海,而内有险阻之形势。”
(2).借指边远国家,蛮夷之地。管子·霸言:“大国小大有谋,彊弱有形。服近而彊远,王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折节事强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尹知章 注:“谓以蛮夷攻蛮夷。蛮夷负海以为固,故曰负海。”
《國語辭典》:内政(內政)  拼音:nèi zhèng
1.国家内部的政务。《管子。大臣》:「臣闻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汉。赵晔《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自今以往,内政无出,外政无入,吾固戒子大夫敬受命矣!」
2.后宫内部的行政事务。《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列传下。文帝诸子》:「时六宫无主,潘专总内政。」
3.家政,家内的事务。明。宋濂〈玉龙千户所管民司长官楼君墓志铭〉:「内政修举,无愧于妇道。」
4.妻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绮罗金翠,不可废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