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国事(國事) 拼音:guó shì
国家的大事。《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后来陈后主也宠张丽华、孔贵嫔之色,沉湎淫逸,不理国事。」
《漢語大詞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清 统办洋务的中央机构。 清 咸丰 十年末(1861年初)设立,总掌外交、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派遣公使等事,并管辖北洋通商大臣与南洋通商大臣。
《清史稿·职官志六》:“十年, 文宗 北狩,特置专官办理抚局。其冬,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命 恭亲王 奕訢 领之…… 光绪 二十七年,辛丑和约成,更名外务部。”亦省称“ 总理衙门 ”。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六》:“丁亥七月总理衙门咨行各省将军督抚有案,兹将咨稿照録。” 清
郭嵩焘 《拟陈洋务疏》:“朝廷设立总理衙门,专办洋务,亦不能不内恤人言,周章顾盼,无敢直截办理。”
《漢語大詞典》:国事犯(國事犯)
即政治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外国人向来有这么个规矩,凡是犯了国事的,叫做‘国事犯’,别国人有保护之例。据他説所犯的是‘改革政治’,就是‘国事犯’。”
《漢語大詞典》:国事访问(國事訪問)
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他国邀请而进行的正式访问。
《漢語大詞典》:外政
谓国事。:“自今日以后,内政无出,外政无入。” 韦昭 注:“内政,妇职;外政,国事。”
《诗·大雅·瞻卬》“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毛 传:“妇人无与外政,虽皇后犹以蚕织为事。”
《新唐书·桓彦范传》:“
《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预外政也。”
《國語辭典》:忧国(憂國) 拼音:yōu guó
忧虑国事。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七出:「班随郎署沐恩波,诛佞曾将宝剑磨,忧国鬓萧疏,何日朝廷清妥。」
《漢語大詞典》:忧勤(憂勤)
亦作“ 忧懃 ”。 多指帝王或朝廷为国事而忧虑勤劳。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忧勤,而终於佚乐者也。”
《东观汉记·刘般传》:“ 建初 元年,拜为宗正,忧勤国事,夙夜不怠。” 唐
白居易 《贺雨》诗:“忧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 宋
苏轼 :“公言:‘近岁士大夫以言为讳,閭阎愁苦於下,而上不知,明主忧懃於上,而下无所诉,此罪在羣臣。’” 清
魏源 诗之三:“九重日忧勤,四海日疮痍。”
《國語辭典》:经世(經世) 拼音:jīng shì
1.治理天下。《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论曰》:「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岂夫识微者之为乎?」《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2.历经世代。《庄子。齐物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國語辭典》:尽忠(盡忠) 拼音:jìn zhōng
竭尽忠诚。多指尽瘁国事或殉身国难。《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三国演义》第二○回:「若非国戚,谁肯尽忠讨贼?」
《國語辭典》:当国(當國) 拼音:dāng guó
主掌国政。《左传。襄公二年》:「于是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唐。
白居易 〈〉诗:「云是右丞相,当国握枢务。」
《國語辭典》:属国(屬國) 拼音:shǔ guó
主权隶属于宗主国的国家。即一切内政、外交都须接受宗主国的支配。
《漢語大詞典》:调燮(調燮)
(1).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 唐
颜舒 :“罢衣裳之颠倒,配皇极而调燮。” 宋
沈辽 :“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调燮。”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世掌丝纶,官居鼎鉉,中书惭任调燮。”
(2).调养;调理。 金
朱之才 :“齿髮久已疏,又復失调燮。” 宋
陆游 《冬夜作短歌》:“衣裘视寒暖,日夜自调燮。” 清
朱之瑜 《与板矩书》之一:“臺兄英年畅遂,精研调燮之理,何为亦有此恙?”
《漢語大詞典》:将明(將明)
谓人臣奉行王命,明辨国事。语出:“肃肃王命, 仲山父 将之;邦国若否, 仲山父 明之。”
《汉书·刑法志》:“有司无 仲山父 将明之材。” 颜师古 注:“言王有誥命,则 仲山父 行之;邦国有不善之事,则 仲山父 明之。”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不敢輒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
《漢語大詞典》:上事
(1).正业。
《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
(2).指君事,国事。 汉
刘安 :“ 越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
(1).向朝廷上书言事。
《后汉书·隗嚣传》:“ 嚣 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
(2).指所上的奏章。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
(3).接任;就职。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 延寿 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甲子,詔:‘凡宰相召自外者,令百官班迎之;自内拜者,听行上事仪。’”
(4).处理公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中书门下官并於西省上事,以便礼仪。”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常卿 封敖 於私第上事,御史弹奏,左迁国子祭酒。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设九部乐,尽一时之盛。 敖 欲便於观閲,遂就私第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