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死事 拼音:sǐ shì
1.为国事而死者。《礼记。月令》:「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今贷与之生足矣,乃加横恩如此,不知朝廷何以待伏节死事之家。」
2.人死后殡殓丧葬等事。《礼记。丧大记》:「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
《國語辭典》:内顾(內顧) 拼音:nèi gù
1.回顾。《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2.关心顾虑家室之事。《汉书。卷九○。酷吏传。杨仆传》:「失期内顾,以道恶为解,失尊尊之序,是四过也。」《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八》:「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國語辭典》:孤子 拼音:gū zǐ
1.孤儿。《文选。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2.居父丧而母尚在者的自称。《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类》:「自谦父死曰孤子。」
《國語辭典》:孤哀子 拼音:gū āi zǐ
古代居丧时,若儿子死了父亲称为孤子,死了母亲称为哀子,父母双亡者,则称为孤哀子。《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类》:「父母俱死曰孤哀子。」
《漢語大詞典》:漆室
(1). 春秋 鲁 邑名。 鲁穆公 时,君老太子幼,国事甚危。 漆室 有少女倚柱而啸,忧国忧民。见 汉
刘向 《列女传·漆室女》。后用为关心国事的典故。
《后汉书·卢植传》:“ 植 闻嫠有不恤纬之事, 漆室 有倚楹之戚。” 李贤 注引
《琴操》:“ 鲁 漆室 女倚柱悲吟而啸。”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孤忠未冺,敢忘 漆室 之忧葵;厚德难酬,愿效老人之结草。” 明
屠隆 《綵毫记·拜官供奉》:“念隐忧, 漆室 效葵倾;鉴先几,曲突徙薪情。”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 虞渊 坠日忧难挽, 漆室 幽人泣六经。”
(2).犹暗室。 清
赵翼 诗:“真同墨穴行,岂输漆室作。”
《國語辭典》:建白 拼音:jiàn bó
1.提出陈述和建议。《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
2.建树。《儒林外史》第八回:「通政司是个清淡衙门,家兄在那里浮沉著,绝不曾有甚么建白,却是事也不多。」
《國語辭典》:监国(監國) 拼音:jiān guó
1.古代君主外出,由太子留守,代理监临国事。《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
2.当国家非常时期,新君未正大位时,由近亲代理国事,称为「监国」。如明景帝。
3.代幼君处理国政的人。如清末溥仪年幼,其父载沣即为监国摄政王。
《國語辭典》:访落(訪落) 拼音:fǎng luò
《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访落,嗣王谋于庙也。」首章二句为:「访予落止,率时昭考。」
《國語辭典》:钧枢(鈞樞) 拼音:jūn shū
居枢要地位的人。唐。
韩愈 〈〉诗:「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
《漢語大詞典》:国谋(國謀)
(1).关于国事的谋划。
《战国策·赵策二》:“寡人宫居,属於师傅,不得与国谋。”
(2).为国家打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
《國語辭典》:民主 拼音:mín zhǔ
政治主权属于全体人民的政治体制,施政以民意为准则,人民得依法选举民意代表,以监督政策运作。
《漢語大詞典》:外治
(1).指政事,国事,与“内职”相对。
《礼记·昏义》:“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四年》:“望陛下遵用 仁宗 、 高宗 故事,令侍讲之臣,仰稽
《三朝寳训》所举外治数条,详悉讲明,以备观览。”
(2).中医学名词。如外科手术、针灸、推拿及药物熏、熨、敷、贴等法均属外治。与“内治”相对言。
《漢語大詞典》:公除
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
《北史·魏高祖孝文帝纪》:“葬 文明太皇太后 於 永固陵 。甲戌,车驾謁 永固陵 。羣臣固请公除,帝不许。”
《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於是诸王公皆诣闕上表,‘请时定兆域,及依 汉 、 魏 故事,并太皇太后终制,既葬,公除。’” 胡三省 注:“公除者,以天下为公而除服也。”
《旧唐书·代宗纪》:“朕遘此閔凶,攀号罔极,公卿固请,俾听朝务,斩焉縗絰,痛贯心灵,岂可便议公除,遽移谅闇。”
《漢語大詞典》:构厦(構厦)
亦作“ 构夏 ”。 营造大厦。比喻治理国事或建立大业。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宴望海亭》诗:“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安知四十虚富贵,朱紫束缚心志空。” 唐
元稹 :“輒写古体謌诗一百首,百韵至两韵律诗一百首,合为五卷,奉启跪陈,或希构厦之餘,一赐观览。”
《太平广记》卷一三七引
《太原事迹·武士彠》:“微时,与邑人 许文寳 以鬻材为事……私言必当大贵。及 高祖 ( 唐高祖 )起义兵,以鎧胄从入 关 。故乡人云:‘ 士彠 以鬻材之故,果逢构夏之秋。’”
《漢語大詞典》:国议(國議)
对国事的议论。
《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若夫数公者,则参与国议,分均休咎。”:“ 元嘉 以来,傖荒远人,多干国议,负儋归闕,皆劝讨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