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翠围(翠围)
宋 文同 成都杨氏江亭 汀洲烟雨卷轻霏,遥望轩窗隐翠围。
《国语辞典》:围住(围住)  拼音:wéi zhù
包围。如:「团团围住」。《三国演义》第七回:「孙坚被刘表围住,亏得程普、黄盖、韩当三将死救得脱。」
分类:包围
《漢語大詞典》:屏围(屏圍)
屏风。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倩丹青写入屏围,真乃是画出个 蓬莱 意。”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 左贤王 与 胡 兵二人由原路下,掩伏在屏围后。”参见“ 屏风 ”。
犹围绕。 太平天囯 马之沄 《建天京于金陵论》:“羣山屏围, 长江 襟带,山河不为不峻险矣。”
《國語辭典》:屏风(屏風)  拼音:píng fēng
室内用来挡风或隔间、遮蔽的用具。形状像门,有单扇、多扇之分,可以折叠。一般用木头、竹子、塑胶做框,蒙上布或镶上玉石。古人的屏风,与今略有不同,主要在于它重量轻,便于移动,无扇的形式,作长方形,下面大多没有脚,屏风上面裱有字画。《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也作「屏门」、「屏障」。
《漢語大詞典》:围田(圍田)
(1).在洼地筑堤挡水护田。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 江 淮 之间,地多藪泽,或濒水不时渰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隄,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
(2).指挡水围堤内的田地。 章炳麟 《定版籍》:“余尝闻 苏州 围田( 吴 越 沃野,多称‘圩田’,本由围田,音误作‘圩’;围田多雍遏沼泽为之,今则遍以称水田)皆在世族,大者连阡陌。”
(3).围占江湖淤滩为田。因与水争地,壅塞水道,常造成水害。文献通考·田赋六:“﹝ 淳熙 ﹞三年,监察御史 傅淇 奏:近臣僚奏陈围田湮塞水道之害,陛下復令监司守臣禁止围裹。此乃拔本塞源之要术,然豪右之家未有无所凭依而肆意筑围者。”
《國語辭典》:围场(圍場)  拼音:wéi cháng
设围专供帝王、王公贵族狩猎的场所。《宋史。卷一二一。礼志二十四》:「太祖建隆二年,始校猎于近郊。先出禁军为围场,五坊以鸷禽细犬从。」《三国演义》第二○回:「与天子猎于许田,军士排开围场,周广二百馀里。」
《國語辭典》:棘围(棘圍)  拼音:jí wéi
1.用荆棘围成的场所。《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检校金部郎中、脩宫使,设棘围于市。」
2.科举时代的考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也称为「棘闱」、「棘院」。
《國語辭典》:围腰(圍腰)  拼音:wéi yāo
1.妇女穿在腰上,用来束腰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围腰儿也不曾穿,中间还露著个雪白的大肚子。」
2.腰围。北周。庾信王昭君〉诗:「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
3.古代一种系于腰间,遮于官服或礼服下裳前的服饰。也称为「敝膝」、「蔽膝」。
分類:围裙
《骈字类编》:水围(水围)
宋史河渠志大观三年两浙监司言承诏案古迹导积水今请开淘吴松江复置十二闸其馀浦闸沟港运河之类以次增修若田被水围劝民自行修治
《國語辭典》:围墙(圍牆)  拼音:wéi qiáng
上面无盖,不蔽风雨,只分界线的墙。《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那外面的围墙倒了,要从新砌。」《红楼梦》第二回:「隔著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都还峥嵘轩峻。」
《韵府拾遗 微韵》:珠围(珠围)
梁曾词千古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國語辭典》:溃围(潰圍)  拼音:kuì wéi
突破包围。《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分類:突破包围
《骈字类编》:树围(树围)
宋 杨万里 过平望三首 其二 树围平野合,水隔别村孤。
宋 杨万里 柴步滩 山有树百尺,树围屋数间。
《韵府拾遗 微韵》:竹围(竹围)
米芾山光寺诗竹围山径晚风清又入山光寺里行
《漢語大詞典》:行围(行圍)
(1).打猎的围场。 唐 李白 《观猎》诗:“江沙横猎骑,山火绕行围。”
(2).指打猎。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垂 ( 慕容垂 )行围,因饮於 华林园 , 秦 人密出兵掩之,矢下如雨, 垂 几不得出。”清史稿·圣祖纪一:“八月壬子,上幸 南苑 行围。”京剧《串龙珠》第一场:“因此上郊外行围散心肠。”
(3). 清 代猎场围制的一种。满语称“阿达密”。清史稿·礼志九:“盖围制有二,驰入山林,围而不合曰行围,国语曰阿达密。合围者,则於五鼓前,管围大臣率从猎各士旅往视山川大小远近,紆道出场外,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齐至看城,是为合围,国语曰乌图哩阿察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只以数百人分翼入山林,围而不合,谓之行围。”
《漢語大詞典》:围裹(圍裹)
(1).围绕包裹。宋史·河渠志七:“而濒湖之民,每以葑草围裹,种植荷花,駸駸不已。”
(2).引申为包围。《三国演义》第七回:“ 云 连刺数人,众军皆走。后面 瓚 军团团围裹上来。” 茅盾 《子夜》四:“ 曾沧海 父子和押着他们的七八个人被围裹在一大群杂色的队伍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