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狼狈(狼狽) 拼音:láng bèi
1.二种兽名。狈是一种似狼的动物,它的前二足短,后二足长;而狼则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狼与狈常相互搭驾走路或偷袭牲畜。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六。毛篇》。比喻彼此勾结,相倚为恶。如:「狼狈为奸」。《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2.一说狈为「跋」的讹字。狼跋指老狼前进则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后退则绊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见《诗经。豳风。狼跋》。比喻情势窘迫,进退两难。晋。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比喻身心困顿疲乏。如:「狼狈逃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三出:「奴家自从婆婆死后,万千狼狈,谁知公公病又将危。」《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不知几时可以勉强就道?」
2.一说狈为「跋」的讹字。狼跋指老狼前进则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后退则绊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见《诗经。豳风。狼跋》。比喻情势窘迫,进退两难。晋。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比喻身心困顿疲乏。如:「狼狈逃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三出:「奴家自从婆婆死后,万千狼狈,谁知公公病又将危。」《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不知几时可以勉强就道?」
《漢語大詞典》:颠隮(顛隮)
(1).衰败覆灭。《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隮。” 孔 传:“汝无指意,告我 殷 邦,颠陨隮坠,如之何其救之。” 唐 白居易 《补逸书》:“神怒亟民叛,而不颠隮者,匪我攸闻。” 清 冯桂芬 《光禄大夫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恭潘公墓志铭》:“厥惟我国家太和元气絪緼磅礴之既久,蔚为人瑞,委祉於公,亦惟公鉅人长德,为足以逢将而承迓之,俾无颠隮。”
(2).困顿挫折。 宋 王安石 《辞使相第三表》:“末学短能,固知易竭,要官重任,终惧颠隮。”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序:“予危急中,随行四人,皆负而逃。外既颠隮,内又饥困。”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民之颠隮,俾圣康之,復俾贤臣,佐而襄之。”
(3).跌落;坠落。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徐行信足力,未畏成颠隮。”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杨洞微》:“ 洞微 与弟子 吕泽 辈,沿壁作栈道,以通往来。人以栈木易朽,虑有颠隮之患。”
(2).困顿挫折。 宋 王安石 《辞使相第三表》:“末学短能,固知易竭,要官重任,终惧颠隮。”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序:“予危急中,随行四人,皆负而逃。外既颠隮,内又饥困。”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民之颠隮,俾圣康之,復俾贤臣,佐而襄之。”
(3).跌落;坠落。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徐行信足力,未畏成颠隮。”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杨洞微》:“ 洞微 与弟子 吕泽 辈,沿壁作栈道,以通往来。人以栈木易朽,虑有颠隮之患。”
《國語辭典》:倾侧(傾側) 拼音:qīng cè
1.偏斜。如:「她倾侧著身子,听得十分入神。」《宋史。卷四三○。道学列传四。李方子》:「方子既归,学者毕集,危坐竟日,未始倾侧,对宾客一语不妄发,虽奴隶亦不加诟詈,然常严惮之。」
2.乖离不正。《荀子。臣道》:「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然方公之欲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
3.摇摆不定。《荀子。议兵》:「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宋史。卷二八三。列传。夏竦》:「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
4.困顿、颠沛。《汉书。卷四○。张陈王周传》:「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于汉,而为谋臣。」《后汉书。卷四○。班彪列传上》:「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
5.顺从、依附。《淮南子。要略》:「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偃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6.崎岖不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注》:「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壑。」
2.乖离不正。《荀子。臣道》:「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然方公之欲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
3.摇摆不定。《荀子。议兵》:「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宋史。卷二八三。列传。夏竦》:「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
4.困顿、颠沛。《汉书。卷四○。张陈王周传》:「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于汉,而为谋臣。」《后汉书。卷四○。班彪列传上》:「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
5.顺从、依附。《淮南子。要略》:「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偃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6.崎岖不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注》:「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