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穷达(窮達)
困顿与显达。墨子·非儒下:“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王禹偁 《寄主客安员外》诗:“穷达君虽了,沉沦我亦伤。”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长素 固云:穷达一节,不变塞焉。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國語辭典》:狼狈(狼狽)  拼音:láng bèi
1.二种兽名。狈是一种似狼的动物,它的前二足短,后二足长;而狼则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狼与狈常相互搭驾走路或偷袭牲畜。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六。毛篇》。比喻彼此勾结,相倚为恶。如:「狼狈为奸」。《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2.一说狈为「跋」的讹字。狼跋指老狼前进则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后退则绊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见《诗经。豳风。狼跋》。比喻情势窘迫,进退两难。晋。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比喻身心困顿疲乏。如:「狼狈逃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三出:「奴家自从婆婆死后,万千狼狈,谁知公公病又将危。」《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不知几时可以勉强就道?」
《國語辭典》:颠沛(顛沛)  拼音:diān pèi
1.偃仆、倾倒。
2.比喻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文明小史》第五七回:「捐道台的时候,手中还有十馀万,不想连遭颠沛,几个当铺不是蚀了本,便是被了灾。」
《國語辭典》:摧颓(摧頹)  拼音:cuī tuí
1.蹉跎失意。《北史。卷八三。文苑传。荀济传》:「自伤年几摧颓,恐功名不立。」《儒林外史》第二五回:「荣华富贵,享受不过片时;潦倒摧颓,波澜又兴多少。」
2.摧折、毁坏。唐。元稹 花栽诗二首之一:「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宋。苏轼 龟山诗:「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3.衰老。《文选。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
《國語辭典》:羁束(羈束)  拼音:jī shù
1.束缚。晋。张协杂诗〉一○首之八:「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
2.约束。如:「我们应该让他放手一搏,不要给太多羁束。」
《國語辭典》:坎坷  拼音:kǎn kě
1.地不平,不好走。汉。扬雄 河东赋:「濊南巢之坎坷兮。」
2.比喻人潦倒不得志。如:「半生坎坷」。《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栖》:「移坐就榻,告愬坎坷,词旨悲恻。」也作「埳轲」。
《漢語大詞典》:颠隮(顛隮)
(1).衰败覆灭。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隮。” 孔 传:“汝无指意,告我 殷 邦,颠陨隮坠,如之何其救之。” 唐 白居易 《补逸书》:“神怒亟民叛,而不颠隮者,匪我攸闻。” 清 冯桂芬 《光禄大夫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恭潘公墓志铭》:“厥惟我国家太和元气絪緼磅礴之既久,蔚为人瑞,委祉於公,亦惟公鉅人长德,为足以逢将而承迓之,俾无颠隮。”
(2).困顿挫折。 宋 王安石 《辞使相第三表》:“末学短能,固知易竭,要官重任,终惧颠隮。”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序:“予危急中,随行四人,皆负而逃。外既颠隮,内又饥困。”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民之颠隮,俾圣康之,復俾贤臣,佐而襄之。”
(3).跌落;坠落。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徐行信足力,未畏成颠隮。”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杨洞微:“ 洞微 与弟子 吕泽 辈,沿壁作栈道,以通往来。人以栈木易朽,虑有颠隮之患。”
《國語辭典》:贫穷(貧窮)  拼音:pín qióng
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儒林外史》第八回:「贤侄在湖州,若是老亲旧戚人家,为我留意,贫穷些也不妨。」
《國語辭典》:颠连(顛連)  拼音:diān lián
非常困苦。宋。张载〈西铭〉:「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國語辭典》:邅回  拼音:zhān huí
徘徊、行走困难的样子。《淮南子。原道》:「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汉。高诱。注:「邅回,犹委曲也。」也作「邅回」。
《國語辭典》:轗轲(轗軻)  拼音:kǎn kē
1.形容车行颠簸不顺的样子。
2.比喻人不得志。唐。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轗轲,名垂万古知何用?」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高生!男儿轗轲徒骚首,入市脱衣且沽酒。」
《國語辭典》:病人  拼音:bìng rén
生病的人。《荀子。法行》:「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红楼梦》第六九回:「你们就只配没人心的打著骂著使也罢了;一个病人,也不知可怜可怜。」
《漢語大詞典》:困弊
困顿疲惫。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民之困弊,咎生於此。”旧唐书·李密传:“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弊。”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方凶岁,公私困弊,不可举事。”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坊厢始末:“不忍家难离披,邦国困弊。”
分類:困顿疲惫
《國語辭典》:倾侧(傾側)  拼音:qīng cè
1.偏斜。如:「她倾侧著身子,听得十分入神。」《宋史。卷四三○。道学列传四。李方子》:「方子既归,学者毕集,危坐竟日,未始倾侧,对宾客一语不妄发,虽奴隶亦不加诟詈,然常严惮之。」
2.乖离不正。《荀子。臣道》:「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然方公之欲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
3.摇摆不定。《荀子。议兵》:「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宋史。卷二八三。列传。夏竦》:「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
4.困顿、颠沛。《汉书。卷四○。张陈王周传》:「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于汉,而为谋臣。」《后汉书。卷四○。班彪列传上》:「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
5.顺从、依附。《淮南子。要略》:「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偃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6.崎岖不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注》:「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壑。」
《國語辭典》:颠仆(顛仆)  拼音:diān pū
1.失去平衡而跌倒。《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迅雷震树,旁人莫不颠仆,曜神色自若。」
2.比喻遭遇挫折而一蹶不起。《汉书。卷八一。孔光传》:「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臷,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宋。苏轼〈答范蜀公〉:「颠仆罪戾,世所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