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教起因缘分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分。(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除助因
【三藏法数】
除助因者,谓除众生助恶之因也。助恶之因,即五种辛也。五辛者,即葱、薤、韭、蒜、兴渠也。谓此五辛食则能发淫恚,邪魅所著,天人远离,是故修行之人,欲得菩提,必先断除此五种辛菜也。故经云: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也。(兴渠,叶如蔓菁,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
立因
【三藏法数】
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
【三藏法数】
因,即因由,亦所依之义。立因所以破执有我者之论也,谓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知皆无有我,是名立因。
成就宿因圆满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于宿世中曾修福善,故于今生种种资身之具,悉无匮乏;复能为他广行惠施,心不悭吝,是名成就宿因圆满。
应得因
【三藏法数】
谓依真如空理而修因行,应得菩提之果,故名应得因。(梵语菩提,华言道。)
加行因
【三藏法数】
谓依菩提心,加功用行,以此为因,即能證得法身之果,故名加行因。
圆满因
【三藏法数】
谓由加行故,因行圆满,故名圆满因。
异熟因异熟果
【三藏法数】
异世成熟,名为异熟。谓今世所作善恶之因,即感未来世善恶之果,是名异熟因异熟果。
福因福果
【三藏法数】
谓布施持戒忍辱为因,即感现在及未来世所作种种事业皆得自在之果,是名福因福果。
智因智果
【三藏法数】
谓修习一切智慧为因,能證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时因缘
【三藏法数】
时即时分。因缘者,能生为因,助成为缘。谓五浊不增时,诸有情类,具大威德,好修诸善。盖于彼时,无诸浊恶,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
处因缘
【三藏法数】
处即处所,谓中国也。人生中国,其性聪敏,志意调柔,能修善业,不生邪见。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
补特伽罗因缘
【三藏法数】
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谓一类有情,得修妙行之众同分而居,其性和雅,能修善业,如住律仪。盖亲近妙行之众,其人虽不乐为众善,而亦自然能行也。
不无因生
【三藏法数】
谓不因根尘而生也。既离根尘,则一念心,无有生处,故名不无因生。
得因缘忍
【三藏法数】
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