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因果四执
【佛学次第统编】
三论玄义云:「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一、问云:「何名为邪因邪果?」 答:「有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故云自在天若瞋。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则六道咸乐。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盖是邪心所画,故名邪因邪果。」
二、问云:「何名为无因有果?」 答:「复有外道,穷推万物,无所由藉,故谓无因。而现睹诸法,当知有果。例如庄周魍魉问影,影由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则无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是故无因而有果也。」
三、问云:「何名为有因无果?」 答:「断见之流,惟有现在,更无后世,类如草木,尽在一期。」
四、问云:「何名为无因无果?」 答:「既拨无后世受果,亦无现在之因。故六师云:「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无有白业,无有白业报。」四邪之间,最为尤弊,现在断善,后生恶趣。」
因果四计
【佛学次第统编】
由因果一异,亦分四计。
一、因果一  二、因果异  三、因果亦一亦异  四、因果非一非异
因果四计(二)
【佛学次第统编】
或即前意以因中有果无果,成四句者。
一、因中有果 二、因中无果 三、因中亦有无果 四、因中非有无果
观因缘门
【佛学次第统编】
初是因缘门,所谓:
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綖、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何以故?因他性故无自性。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馀皆应尔,而实不然。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蒲亦从众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馀瓶酥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内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论中说:
缘法实无生  若谓为有生  为在一心中  为在多心中
是十二因缘法,实自无生。若谓有生,为一心中有?为众心中有?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后果故。若众心中有者,十二因缘法,则各各别异,先分共心灭亡,后分谁为因缘。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十二因缘法,若先有者,应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是故众缘皆空。缘空故,从缘生法亦空,是故当知一切有为法皆空。有为法尚空,何况我耶?因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有为法,故说有我。如因可然,故说有然。若阴入界空,更无有法可说为我。如无可然,不可说然。如经说佛告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如是有为法空故,当知无为涅槃法亦空,何以故?此五阴灭,更不生馀五阴,是名涅槃。五阴本来自空,何所灭故?说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复次无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无生法亦应成,生法不成,先已说,因缘后当复说,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名无生,若生法不成,无生法云何成,是故有为无为及我皆空。
观因果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诸法自无性,亦不从馀处来。如说:
「果于众缘中  毕竟不可得  亦不馀处来  云何而有果
众缘若一一中,若和合中,俱无果,如先说。又是果不从馀处来,若馀处来者,则不从因缘生,亦无众缘和合功。若果众缘中无,亦不从馀处来者,是即为空。果空故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依因依缘
【佛学次第统编】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
依因者、 不觉义故。
依缘者、 妄作境界义故。
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因果(二)
【佛学次第统编】
四缘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因缘二 种子、现行。
所缘缘二 亲、疏。
名言种子二 表意、显境。
种子二缘 因、增上。
五果 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增上。
因果二 同时、异时。
十二因缘 无明、乃至老死。
缘起五释 略。
十二因缘四分 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能引 无明、行二。
所引 识、至受、五。
能生 爱、取、有、三。
所生 生、老死、二。
无明发业十一殊胜 所缘、乃至对治。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俗语佛源】
禅宗用语,说明人的智慧因阅历而增加。佛教既主张万法唯心,也极重视实践的验證,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宋·悟明《联灯会要》卷十八:「老赵州十八以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也作「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红楼梦》第六四回:「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著我了。」又如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多一次经验,才会多明白一个环境的意义。」(李明权)
文字因缘
【俗语佛源】
作为本体的「实相」,是没有文字的。然而,不凭藉文字,便无以诠释「实相」。比如说,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没有花草,也就感觉不到春天了。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弃一切文字,而是不执著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实相」。通过读经、印经、作文、写字等同佛法结下善缘,均可称为「文字因缘「。《居土传》卷十九记载,白居易曾说:「愿以文字因缘,回向实地。希于来世,赞叹佛乘,劝转法轮。」后因以称诗文等往来而结下的缘分、友谊。如清·冯桂芬《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谒公金陵,犹纵言及之曰:『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李明权)
前因后果
【俗语佛源】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憍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说:「须得先叫他明白了前因后果,才免得怨天尤人。」(宽忍)
宿世因缘
【俗语佛源】
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法华经·授记品》:「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同经《化城喻品》还对二乘人说宿世因缘,诱其證悟。唐·姚合《寄主客刘郎中》诗:「汉朝共许贾生贤,迁谪还应是宿缘。」也省作「宿缘」。如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后来把「宿世因缘」一语的涵义应用到仕途的升迁与儿女之情的恩恩怨怨等方面。如《道山清话》:「彭汝砺久在侍从,晚娶宋氏归,有姿色器资,承顺惟恐不及,后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笔纸,大书云:『宿世冤家,五年夫妇,从今以往,不打这鼓。』投笔而逝。」(无名氏)
二种无漏因果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无漏因〕,谓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之苦果,则戒定慧名无漏因,即道谛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无漏果〕,谓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證真空涅槃寂灭之乐,是真空涅槃名无漏果,即灭谛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因缘发起正见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外闻正法〕,谓众生虽具正念,必从智人闻说正法,然后正见始得开发。譬如谷麦,内具种子,外滋雨泽,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见开明,必须外闻正法。
〔二、内有正念〕,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内有正念。
二种有漏因果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有漏因〕,漏即漏落生死也。因者,对果而言,谓众生由烦恼结业为因,而招三界生死苦果。是则烦恼结业,名有漏因,即集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有漏果〕,果即果报之义。谓众生由有漏惑业为因,而感生死之果,名有漏果,即苦谛也。
三人观十二因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三人者,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虽同观十二因缘,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种之异也。
〔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證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体空者,体达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缘生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是也。因缘灭者,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也。)
〔二、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亦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侵除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声闻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侵除者,犹渐除也。习气者,见、思馀习之气分也。)
〔三、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谓菩萨之人,虽亦用体空之智,观十二因缘生灭,了悟非生非灭,而能顿断见、思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缘觉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是名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