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因缘(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即是生灭。然能见生者,方能知灭。是故欲知生灭,尤应知生。一切生相,生所生时,不离因缘和合。何法说为因缘?即六因四缘,说为因缘。因者能生,缘者助生,一切有为之生法,不出此六因四缘也。
正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爱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
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明十二因缘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
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
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
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
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佛学次第统编】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爱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行也。
三、识 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著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名之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二、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老死种种诸苦。
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也。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
一、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
二、为爱造业,名之为行。
三、至心专念名识。
四、识色共行,名为名色。
五、六处生贪,是为六入。
六、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若心贪著,名之为爱。
九、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为有。
十一、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病之因起
【佛学次第统编】
行者若修禅时,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
一、因外发动 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是为因外发动。
二、因内发动 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是为因内发动。
因缘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因果一异四见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
一、计一 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为计一。
二、计异 胜论师计因中无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为计异。
三、计亦一亦异 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亦计因中无果,以有无双计故,名为亦一亦异。
四、计非一非异 尼犍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故名非一非异。
五种因力
【佛学次第统编】
四大种有五种因力:
一、生因 生因即是起因,谓大种恒将带生诸色,若离大种,色不得起。
二、依因 依因即是转因,谓此造色,依大种有,若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功能据于别处。
三、立因 立因即随转因,谓由大种变异,能依造色,亦随变异。
四、持因 持因即是住因,谓由四大种持诸造色,相似相续而令不绝。
五、养因 养因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色得增长。
变异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由三因缘,大种变异,令所造色,变异而转。
一、士夫用 谓由地大所拆触故,器有差别。由差别故,令所造色,变异可得。或由水所润等,火所热等,风所燥等,令所造色,变异可得。
二、业所作 随业势力,先大种生,后随彼力,色变异生。
三、由胜定 胜定力故,先起大种,然后造色变异而生也。
因等四缘
【佛学次第统编】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
一、因缘 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一、种子 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现行 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馀薰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等无间缘 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生定。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心与心所,如何似一?同一所缘,同一所依,同一时转,同一性摄,是故似一也。
三、所缘缘 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一、亲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二、疏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四、增上缘 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有为无为,皆有不障之力,谓之胜势用。与违顺法,能得为缘,谓之或顺或违。如何与违法得为缘?如夫霜雪,与违青之黄叶为增上缘,非前灭法,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因果同时异时
【佛学次第统编】
因果同时异时者:
一、因果同时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燄,燄生燋炷,亦如束芦,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矣。
二、因果异时 前念种子生后念种,斯乃自类相生,因果异时,不同种现相望因果同时。
十二因缘(二)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相续,皆由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
一、无明支 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馀法,斯乃与行得为因缘,此通现行及种为体。
二、行支 造作为行,以身语意三行为体,心心所为体。行体是思,此身语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界,意亦通无色,名为不动,此支亦通现行种子。
三、识支 了别名识,唯取阿赖耶识亲因缘为体。果报主故,此唯种子,不取现行。
四、名色支 即除六根触受法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馀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馀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此唯异熟性也。
五、六处支 生长门义名为处,是内六处唯取彼异熟种,即五色根及前六识,若有异熟居过去世,说为意也。
六、触支 触境名触,除第七识,取第八相应触全,六识之中异熟触,此唯种子。
七、受支 领纳名受,此亦同前触,应知亦唯种子。
八、爱支 耽染名爱,唯取爱数一法为体,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现种。
九、取支 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烦恼,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种现。
十、有支 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
十一、生支 蕴起名生,即五果现行,不取种子。以异熟五蕴为体,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
十二、老死 变异名老,灭无名死,亦以异熟五蕴为体,不取种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