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5,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净因
净业正因
报因
妄惑为因
妄感为因
因果理
因果各义
人类因果
人生五因
人生因果
因缘相续
迷悟为因
十界因果
所信之事理因果
佛类词典(续上)
修因净因
净业正因
报因
妄惑为因
妄感为因
因果理
因果各义
人类因果
人生五因
人生因果
因缘相续
迷悟为因
十界因果
所信之事理因果
修因
【佛学常见辞汇】
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结成佛的果。
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结成佛的果。
净因
【佛学常见辞汇】
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业叫净业,净因就是修这种净业的因。
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业叫净业,净因就是修这种净业的因。
净业正因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说修净业正主的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观无量寿经说修净业正主的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报因
【佛学常见辞汇】
产生果报的业因。
【三藏法数】
报即果报,谓行善恶之因,即得善恶之报,是名报因。
产生果报的业因。
【三藏法数】
报即果报,谓行善恶之因,即得善恶之报,是名报因。
妄惑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一切心境,无非由妄惑而起,所以妄惑为因也。妄为虚妄,惑为迷惑。由心虚妄,对境迷惑,则能颠倒事理,是为妄惑。因谓原因,此之妄惑,乃为六趣作业受报之根原也。凡根尘识等,境受想等,无非凡夫虚妄迷惑心之所成就。六趣妄惑,大要可知。
凡夫一切心境,无非由妄惑而起,所以妄惑为因也。妄为虚妄,惑为迷惑。由心虚妄,对境迷惑,则能颠倒事理,是为妄惑。因谓原因,此之妄惑,乃为六趣作业受报之根原也。凡根尘识等,境受想等,无非凡夫虚妄迷惑心之所成就。六趣妄惑,大要可知。
妄感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因果理
【佛学次第统编】
世间生灭之相,亦非乱生乱灭,皆有其一定不易之律。所谓因果,故明生灭后,更须明其因果。
世间生灭之相,亦非乱生乱灭,皆有其一定不易之律。所谓因果,故明生灭后,更须明其因果。
因果各义
【佛学次第统编】
因果之义,若分叙之,有种种义,于下逐次述之。
兹明因果总义。谓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必有果,果必有因,是为因果之理。如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等是。
若举六道之果以辨因,则:
一、地狱之果 正由上品十恶业因。
二、畜生之果 正由中品十恶业因。
三、饿鬼之果 正由下品十恶业因。
四、修罗之果 正由下品十善业因。
五、人趣之果 正由中品十善业因。
六、天趣之果 正由上品十善业因。
若举因以辨六道之果,则:
一、极恶 为地狱之因。
二、诸恶中愚痴偏重者 为畜生之因。
三、诸恶稍轻悭贪偏重者 为饿鬼之因。
四、诸善不纯瞋恚偏重者 修罗之因。
五、诸善中平贪爱偏重者 人趣之因。
六、善因纯熟未脱愚痴者 天趣之因。
因果之义,若分叙之,有种种义,于下逐次述之。
兹明因果总义。谓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必有果,果必有因,是为因果之理。如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等是。
若举六道之果以辨因,则:
一、地狱之果 正由上品十恶业因。
二、畜生之果 正由中品十恶业因。
三、饿鬼之果 正由下品十恶业因。
四、修罗之果 正由下品十善业因。
五、人趣之果 正由中品十善业因。
六、天趣之果 正由上品十善业因。
若举因以辨六道之果,则:
一、极恶 为地狱之因。
二、诸恶中愚痴偏重者 为畜生之因。
三、诸恶稍轻悭贪偏重者 为饿鬼之因。
四、诸善不纯瞋恚偏重者 修罗之因。
五、诸善中平贪爱偏重者 人趣之因。
六、善因纯熟未脱愚痴者 天趣之因。
人类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因果各义,上已述之。兹专就人类因果言之。
因果各义,上已述之。兹专就人类因果言之。
人生五因
【佛学次第统编】
人生有五种因,言五因者:
一、生因 即惑业。谓众生依惑业而生此身。
二、和合因 如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
三、住因 谓如屋有柱,则不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盖谓众生皆依四大烦恼而住也。
四、增长因 谓众生因衣服饮食等,能长养其身。
五、远因 如依父母之精血而生其身,依凭国力而免盗贼之难,依咒力而脱伤害是也。
人生有五种因,言五因者:
一、生因 即惑业。谓众生依惑业而生此身。
二、和合因 如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
三、住因 谓如屋有柱,则不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盖谓众生皆依四大烦恼而住也。
四、增长因 谓众生因衣服饮食等,能长养其身。
五、远因 如依父母之精血而生其身,依凭国力而免盗贼之难,依咒力而脱伤害是也。
人生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人生因果之大要,观于辩意长者之十问、释尊之五十答解,极为明晰。
一、以何因缘得生天国?
答:一者、慈心不杀,恤养物命,令众得安。
二者、贤良不盗,布施无贪,济诸贫乏。
三者、贞洁外色,护戒不犯,精进奉斋。
四者、诚信不欺,能护其口。
五者、不饮酒。
二、以何因缘来生人中?
答:一者、能行布施,恩润贫穷。
二者、持戒不犯十恶。
三者、忍辱不扰众乱。
四者、精进劝化,常无懈怠。
五者、一心奉孝尽忠。
三、复何因缘,生于地狱?
答:一者、不信佛法僧而行诽谤,轻毁圣道。
二者、破坏佛寺尊庙。
三者、四辈转相诽谤,不计殃罪,无孝顺心。
四者、叛逆而行,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
五者、学道不顺师之教诲,而自贡高轻慢,诽谤其师。
是为五事,死入地狱,展转狱内,无有出期。
四、复何因缘,生饿鬼中?
答:一者、悭贪不欲布施。
二者、窃盗不孝二亲。
三者、愚闇无有慈心。
四者、积聚财物,不肯衣食。
五者、不给父母兄弟妻子奴婢。
五、复何因缘,生畜生中?
答:一者、犯戒偷盗。
二者、负债不还。
三者、杀生以身偿之。
四者、不善听受经法。
五者、常因艰难,斋戒施会,以为俗缘。
六、复以何因缘故,常生尊贵之中,为众所敬?
答:一者、施慧普广。
二者、礼敬三宝及众长者。
三者、忍辱无有瞋恚。
四者、柔和谦下。
五者、博闻经戒。
七、复何因缘为奴婢身,为人所使?
答:一者、憍慢不敬二亲。
二者、刚强无有恪心。
三者、放逸不礼三尊。
四者、以窃盗为生业。
五者、负债逃避不偿。
八、复以何因缘故,生庶民中。口气香洁,身心常安,为人所誉,不被诽谤?
答:一者、至诚不欺人。
二者、诵经无彼此。
三者、护戒不谤圣道。
四者、教人远恶就善。
五者、不求人之长短。
九、复何因缘,虽得生于人中,常被诽谤,为人所憎,且形体丑陋,心意不安,常怀恐怖?
答:一者、欺诈无诚。
二者、对大会中说法者而诽谤之。
三者、见诸同学而轻试之。
四者、我见傲慢。
五者、斗乱两舌。
十、复何因缘,所生之处,常逢佛法,初即不差,复遇知识,研究法理,若作沙门,则得如愿之所?
答:一者、自奉三宝,亦以劝人。
二者、供养佛缘。
三者、常奉佛教,不犯所受。
四者、慈悯一切。
五者、所受经法,昼夜讽诵。
人生因果之大要,观于辩意长者之十问、释尊之五十答解,极为明晰。
一、以何因缘得生天国?
答:一者、慈心不杀,恤养物命,令众得安。
二者、贤良不盗,布施无贪,济诸贫乏。
三者、贞洁外色,护戒不犯,精进奉斋。
四者、诚信不欺,能护其口。
五者、不饮酒。
二、以何因缘来生人中?
答:一者、能行布施,恩润贫穷。
二者、持戒不犯十恶。
三者、忍辱不扰众乱。
四者、精进劝化,常无懈怠。
五者、一心奉孝尽忠。
三、复何因缘,生于地狱?
答:一者、不信佛法僧而行诽谤,轻毁圣道。
二者、破坏佛寺尊庙。
三者、四辈转相诽谤,不计殃罪,无孝顺心。
四者、叛逆而行,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
五者、学道不顺师之教诲,而自贡高轻慢,诽谤其师。
是为五事,死入地狱,展转狱内,无有出期。
四、复何因缘,生饿鬼中?
答:一者、悭贪不欲布施。
二者、窃盗不孝二亲。
三者、愚闇无有慈心。
四者、积聚财物,不肯衣食。
五者、不给父母兄弟妻子奴婢。
五、复何因缘,生畜生中?
答:一者、犯戒偷盗。
二者、负债不还。
三者、杀生以身偿之。
四者、不善听受经法。
五者、常因艰难,斋戒施会,以为俗缘。
六、复以何因缘故,常生尊贵之中,为众所敬?
答:一者、施慧普广。
二者、礼敬三宝及众长者。
三者、忍辱无有瞋恚。
四者、柔和谦下。
五者、博闻经戒。
七、复何因缘为奴婢身,为人所使?
答:一者、憍慢不敬二亲。
二者、刚强无有恪心。
三者、放逸不礼三尊。
四者、以窃盗为生业。
五者、负债逃避不偿。
八、复以何因缘故,生庶民中。口气香洁,身心常安,为人所誉,不被诽谤?
答:一者、至诚不欺人。
二者、诵经无彼此。
三者、护戒不谤圣道。
四者、教人远恶就善。
五者、不求人之长短。
九、复何因缘,虽得生于人中,常被诽谤,为人所憎,且形体丑陋,心意不安,常怀恐怖?
答:一者、欺诈无诚。
二者、对大会中说法者而诽谤之。
三者、见诸同学而轻试之。
四者、我见傲慢。
五者、斗乱两舌。
十、复何因缘,所生之处,常逢佛法,初即不差,复遇知识,研究法理,若作沙门,则得如愿之所?
答:一者、自奉三宝,亦以劝人。
二者、供养佛缘。
三者、常奉佛教,不犯所受。
四者、慈悯一切。
五者、所受经法,昼夜讽诵。
因缘相续
【佛学次第统编】
众生生灭因果,不出二义,所谓因缘相续是也。正因助缘,使现生起,是为因缘。因果次第,不相断绝,是为相续。
一、因缘故,世间一切非常。
二、相续故,世间一切非断。
是因缘相续,世间流转之二总相也。故曰:因缘相续,世间之果报分明。
因缘相续(四相)
┌一、苦
│二、空
有漏果报四相┤
│三、无常
└四、无我
(世间法相)
┌因缘………不常
世间法相┤
└相续………不断
众生生灭因果,不出二义,所谓因缘相续是也。正因助缘,使现生起,是为因缘。因果次第,不相断绝,是为相续。
一、因缘故,世间一切非常。
二、相续故,世间一切非断。
是因缘相续,世间流转之二总相也。故曰:因缘相续,世间之果报分明。
因缘相续(四相)
┌一、苦
│二、空
有漏果报四相┤
│三、无常
└四、无我
(世间法相)
┌因缘………不常
世间法相┤
└相续………不断
迷悟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迷于事理为迷,开真实之智见为悟。迷之义亦多矣,如曰迷惑,即谓谬于事理为迷,不明事理为惑。如曰迷妄。即谓闇于事理曰迷,虚而不实曰妄。或曰迷倒谓迷心倒转于事理。或曰迷没,谓迷情没在于非理。或曰迷心,谓转倒事理之妄心,然一切言迷,不出二者:一者迷事,二者迷理。
一、迷事 不达缘起之诸法曰迷事。
二、迷理 闇法性之真理曰迷理。
悟者对迷立言,既知于迷,则悟自显。盖悟者开真实之智见,即是不迷,故不迷即悟矣。
迷于事理为迷,开真实之智见为悟。迷之义亦多矣,如曰迷惑,即谓谬于事理为迷,不明事理为惑。如曰迷妄。即谓闇于事理曰迷,虚而不实曰妄。或曰迷倒谓迷心倒转于事理。或曰迷没,谓迷情没在于非理。或曰迷心,谓转倒事理之妄心,然一切言迷,不出二者:一者迷事,二者迷理。
一、迷事 不达缘起之诸法曰迷事。
二、迷理 闇法性之真理曰迷理。
悟者对迷立言,既知于迷,则悟自显。盖悟者开真实之智见,即是不迷,故不迷即悟矣。
十界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明六凡因果。兹合世出世间,以明凡圣因果。惟但举其略,不加详及,故说十界业因及十界业果。言十界者,先及六凡,次及四圣。
一、六凡因果
一、瞋恚邪淫 即地狱业 极苦无间 即地狱果
二、悭贪不施 即饿鬼业 缺乏不遂 即饿鬼果
三、愚痴暗蔽 即畜生业 昏钝困苦 即畜生果
四、我慢贡高 即修罗业 战斗争夺 即修罗果
五、坚持五戒 即人道业 苦乐夹杂 即人道果
六、精修十善 即天道业 享受福乐 即天道果
二、四圣因果
七、證悟人空 即声闻业 證小涅槃 即声闻果
八、知缘性离 即缘觉业 證因缘觉 即缘觉果
九、度行齐修 即菩萨业 渐入觉位 即菩萨果
十、真慈平等 即佛之业 成圆满觉 即佛之果
前言世间,明六凡因果。兹合世出世间,以明凡圣因果。惟但举其略,不加详及,故说十界业因及十界业果。言十界者,先及六凡,次及四圣。
一、六凡因果
一、瞋恚邪淫 即地狱业 极苦无间 即地狱果
二、悭贪不施 即饿鬼业 缺乏不遂 即饿鬼果
三、愚痴暗蔽 即畜生业 昏钝困苦 即畜生果
四、我慢贡高 即修罗业 战斗争夺 即修罗果
五、坚持五戒 即人道业 苦乐夹杂 即人道果
六、精修十善 即天道业 享受福乐 即天道果
二、四圣因果
七、證悟人空 即声闻业 證小涅槃 即声闻果
八、知缘性离 即缘觉业 證因缘觉 即缘觉果
九、度行齐修 即菩萨业 渐入觉位 即菩萨果
十、真慈平等 即佛之业 成圆满觉 即佛之果
所信之事理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人,信有世间。信此世间,是大苦聚。信有其道,可以出此世间。信出世间后,有清净之涅槃可得。兹分二条说明之:
第一、用四句说之:
一、信苦 信世间一切是苦。
二、信集 信苦因于烦恼所集。
三、信灭 信脱苦宜取寂灭。
四、信道 信入灭须修正道。
第二、用三句说之:
一、信知生死须了(信世间之果宜断也)。
二、信知了生死须离贪爱(信离世间之因,即出世间之因也)。
三、信知灭尽为所归趣(信出世间之果也)。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别万殊;差别万殊,不异平等恒一。总而言之,皆是一心,皆是一心万用而已。大乘之人,信得此理,对相不背真,对真不舍相,不偏不执,恒行中道。此大乘之大略也。
小乘之人,信有世间。信此世间,是大苦聚。信有其道,可以出此世间。信出世间后,有清净之涅槃可得。兹分二条说明之:
第一、用四句说之:
一、信苦 信世间一切是苦。
二、信集 信苦因于烦恼所集。
三、信灭 信脱苦宜取寂灭。
四、信道 信入灭须修正道。
第二、用三句说之:
一、信知生死须了(信世间之果宜断也)。
二、信知了生死须离贪爱(信离世间之因,即出世间之因也)。
三、信知灭尽为所归趣(信出世间之果也)。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别万殊;差别万殊,不异平等恒一。总而言之,皆是一心,皆是一心万用而已。大乘之人,信得此理,对相不背真,对真不舍相,不偏不执,恒行中道。此大乘之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