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5,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修跋拿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
桓因
能作因
畜生因
习因习果
牵引因
密因
冤习因
宿世因缘周
宿因
异因
异熟因
淫习因
得度因缘经
佛类词典(续上)
修因感果修跋拿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
桓因
能作因
畜生因
习因习果
牵引因
密因
冤习因
宿世因缘周
宿因
异因
异熟因
淫习因
得度因缘经
修因感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善恶之因而感苦乐之果也。嘉祥大经疏曰:「法藏修因感净土果。」灵芝小经疏上曰:「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为所诠理。」
【佛学常见辞汇】
修怎么样的因就会招感怎么样的果。
(术语)修善恶之因而感苦乐之果也。嘉祥大经疏曰:「法藏修因感净土果。」灵芝小经疏上曰:「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为所诠理。」
【佛学常见辞汇】
修怎么样的因就会招感怎么样的果。
修跋拿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
【佛学大辞典】
(经名)Suvarn!aprabha%o-ttamendrara%ja%sutra,译曰金光明帝王经。金光明玄义上曰:「真谛三藏云:修跋拿,此言金。婆颇婆,此言光。郁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言帝。遮阅那,此言王。修多罗,此言经。都云金光明帝王经。」
(经名)Suvarn!aprabha%o-ttamendrara%ja%sutra,译曰金光明帝王经。金光明玄义上曰:「真谛三藏云:修跋拿,此言金。婆颇婆,此言光。郁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言帝。遮阅那,此言王。修多罗,此言经。都云金光明帝王经。」
桓因
【佛学大辞典】
(天名)释提桓因之略。帝释天也。(参见:释提桓因)
【佛学常见辞汇】
释提桓因的简称,即帝释天。
(天名)释提桓因之略。帝释天也。(参见:释提桓因)
【佛学常见辞汇】
释提桓因的简称,即帝释天。
能作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因之一。
【三藏法数】
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术语)六因之一。
【三藏法数】
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畜生因
【佛学大辞典】
(杂语)生于畜生趣之业因也。法华文句四曰:「普曜曰:抵突堕畜生。」释氏要览中曰:「辩意经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止观十曰:「无惭无愧,即畜生界。」
【佛学常见辞汇】
投生于畜生道的原因,即犯戒私窃、负债不还、杀生、不喜听受经法、常以因缘艰难斋会等。
(杂语)生于畜生趣之业因也。法华文句四曰:「普曜曰:抵突堕畜生。」释氏要览中曰:「辩意经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止观十曰:「无惭无愧,即畜生界。」
【佛学常见辞汇】
投生于畜生道的原因,即犯戒私窃、负债不还、杀生、不喜听受经法、常以因缘艰难斋会等。
习因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之同类因,旧译云习因。新译之等流果,旧译曰习果。智度论谓之习因习果。习者习续之义。习续前念之善而起后念之善,乃至习续前念之无记而起后念之无记,前为习因,后为习果。通于一切之色心,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止观八曰:「何名习因习果?答:阿毗昙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果是依果。又习名习续。自分种子相生,后念心起,习续于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此义通三性。」
(术语)新译之同类因,旧译云习因。新译之等流果,旧译曰习果。智度论谓之习因习果。习者习续之义。习续前念之善而起后念之善,乃至习续前念之无记而起后念之无记,前为习因,后为习果。通于一切之色心,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止观八曰:「何名习因习果?答:阿毗昙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果是依果。又习名习续。自分种子相生,后念心起,习续于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此义通三性。」
牵引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因)
【佛学常见辞汇】
十因之一。
【三藏法数】
谓由无明之惑,于先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招引现生果报,如是展转牵连不断,故名牵引因。
【三藏法数】
谓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趣即六趣。言可爱不可爱者,谓于六趣之中,天、人二趣可爱,脩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趣不可爱也。自体即行业之自体也。)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因)
【佛学常见辞汇】
十因之一。
【三藏法数】
谓由无明之惑,于先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招引现生果报,如是展转牵连不断,故名牵引因。
【三藏法数】
谓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趣即六趣。言可爱不可爱者,谓于六趣之中,天、人二趣可爱,脩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趣不可爱也。自体即行业之自体也。)
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密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首楞严经之经题曰:「密事密因修證了义。」如来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经所说之陀罗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楞严经八曰:「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同义疏八中曰:「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行一切行,而非凡圣之所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又】佛菩萨之本地也。佛菩萨之本地,秘而人不能明,故云密印。楞严经六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主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同义疏六下曰:「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證,故云密因。未学之前不可轻说,阴有遗付者不显称也。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遗嘱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术语)首楞严经之经题曰:「密事密因修證了义。」如来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经所说之陀罗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楞严经八曰:「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同义疏八中曰:「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行一切行,而非凡圣之所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又】佛菩萨之本地也。佛菩萨之本地,秘而人不能明,故云密印。楞严经六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主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同义疏六下曰:「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證,故云密因。未学之前不可轻说,阴有遗付者不显称也。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遗嘱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冤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宿世因缘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三周之一,对下类者说宿世因缘,诱證悟之说法也,即化城喻品之说法是。
【三藏法数】
宿世因缘周者,佛为下根之人,于上法、譬二周之中,不能解了,遂说宿世,曾于大通智胜佛时,同下一乘之种,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谈是也。
(术语)法华三周之一,对下类者说宿世因缘,诱證悟之说法也,即化城喻品之说法是。
【三藏法数】
宿世因缘周者,佛为下根之人,于上法、譬二周之中,不能解了,遂说宿世,曾于大通智胜佛时,同下一乘之种,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谈是也。
宿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植于宿世之业因也,通于善恶。华严经七十五曰:「宿因无失坏。」求法高僧传下曰:「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所种下的善恶业因。
(术语)植于宿世之业因也,通于善恶。华严经七十五曰:「宿因无失坏。」求法高僧传下曰:「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所种下的善恶业因。
异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异之原因。别途之原因。遗教经曰:「集实是因,更无异因。」
(术语)异之原因。别途之原因。遗教经曰:「集实是因,更无异因。」
异熟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因之一,谓善恶之二业也。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而苦乐之二果非善非恶而为无记法,是曰异熟。其异熟之因名异熟因。俱舍论六曰:「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何缘无记不招异熟?由力劣故,如朽败种。(中略)为异熟之因,名异熟因。」
【佛学常见辞汇】
六因之一。(参见:六因)
【三藏法数】
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术语)六因之一,谓善恶之二业也。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而苦乐之二果非善非恶而为无记法,是曰异熟。其异熟之因名异熟因。俱舍论六曰:「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何缘无记不招异熟?由力劣故,如朽败种。(中略)为异熟之因,名异熟因。」
【佛学常见辞汇】
六因之一。(参见:六因)
【三藏法数】
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淫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因部十因六果)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因部十因六果)
得度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之略名。
(经名)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