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下一页
回头是岸
六道轮回
如入宝山空手回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五果回心
十回向
回向终心入法界
十回向为三依
无倒回向
回眼千里
初果八万劫回心
二果六万劫回心
三果四万劫回心
四果二万劫回心
佛类词典(续上)
回小向大回头是岸
六道轮回
如入宝山空手回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五果回心
十回向
回向终心入法界
十回向为三依
无倒回向
回眼千里
初果八万劫回心
二果六万劫回心
三果四万劫回心
四果二万劫回心
回小向大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回心向大)
(参见:回心向大)
回心向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回小向大。谓不定性之人,回转声闻缘觉之小乘根性而趣向大乘之佛道。如舍利弗,目莲,本二乘人,皆于法华经会坐回心向大而入于菩萨位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立以为超三界,谓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回小向大,即把本来的小乘心回转过来以趣向于大乘的佛道。
(术语)又云回小向大。谓不定性之人,回转声闻缘觉之小乘根性而趣向大乘之佛道。如舍利弗,目莲,本二乘人,皆于法华经会坐回心向大而入于菩萨位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立以为超三界,谓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回小向大,即把本来的小乘心回转过来以趣向于大乘的佛道。
回头是岸
【佛学常见辞汇】
(喻)能改过便有良好的结果。
(喻)能改过便有良好的结果。
六道轮回
【俗语佛源】
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李明权)
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李明权)
如入宝山空手回
【俗语佛源】
比喻在良好的机遇、条件下却一无所获。语本《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此中「宝山」,比喻佛法宝藏;「信手」比喻对佛法的信仰之力。有手,才能入山探宝而回,同样,有信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实践以「信」为前提,分信、解、行、證四个阶段。好比入山取宝,必须用手。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正是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郭沫若《苏联纪行·前记》「我真有点『如入宝山空手回』的样子。」也简作「宝山空回」、「宝山空手回」。《艺风堂友朋书札·恽祖翼二》:「凡开嘉兴泖河,筑绍兴石塘,积谷筹赈、有益于民之事,亦次第办竣,尚非宝山空回矣。」宋·张方平《送僧南游雪窦》诗云:「便从古道扬眉去,莫到宝山空手回。」(禹振声)
比喻在良好的机遇、条件下却一无所获。语本《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此中「宝山」,比喻佛法宝藏;「信手」比喻对佛法的信仰之力。有手,才能入山探宝而回,同样,有信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实践以「信」为前提,分信、解、行、證四个阶段。好比入山取宝,必须用手。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正是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郭沫若《苏联纪行·前记》「我真有点『如入宝山空手回』的样子。」也简作「宝山空回」、「宝山空手回」。《艺风堂友朋书札·恽祖翼二》:「凡开嘉兴泖河,筑绍兴石塘,积谷筹赈、有益于民之事,亦次第办竣,尚非宝山空回矣。」宋·张方平《送僧南游雪窦》诗云:「便从古道扬眉去,莫到宝山空手回。」(禹振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俗语佛源】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著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例如元曲《来生债》谓:「兀那世间的人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李明权)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著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例如元曲《来生债》谓:「兀那世间的人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李明权)
五果回心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五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證之果也,谓此五人,经劫不等,断尽烦恼,回心向大,證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初果八万劫回心〕,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三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槃,过八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出凡流而预圣流也。三结者,身见、戒取、疑,即三界见惑也。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七返者,天上人间,共七番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果六万劫回心〕,二果即斯陀含也。谓断欲界六品思惑,而得此果,于天人中一番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槃,过六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二果回心。(梵语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谓一生天上,一生人间,得證涅槃也。六品思惑者,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贪爱之心曰思。此惑有九品,今云六品者,谓断九品中前之六品也。)
〔三果四万劫回心〕,三果即阿那含也。谓断五下分结,而得此果,更不受生,过四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结者,即欲界贪、瞋、身见、戒取、疑也。)
〔四果二万劫回心〕,四果即阿罗汉也。谓永断三界贪欲瞋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二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四果回心。(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也。)
〔五果十千劫回心〕,五果即辟支佛也。谓永断三界贪欲瞋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十千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五果回心。(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出涅槃经)
五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證之果也,谓此五人,经劫不等,断尽烦恼,回心向大,證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初果八万劫回心〕,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三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槃,过八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出凡流而预圣流也。三结者,身见、戒取、疑,即三界见惑也。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七返者,天上人间,共七番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果六万劫回心〕,二果即斯陀含也。谓断欲界六品思惑,而得此果,于天人中一番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槃,过六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二果回心。(梵语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谓一生天上,一生人间,得證涅槃也。六品思惑者,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贪爱之心曰思。此惑有九品,今云六品者,谓断九品中前之六品也。)
〔三果四万劫回心〕,三果即阿那含也。谓断五下分结,而得此果,更不受生,过四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结者,即欲界贪、瞋、身见、戒取、疑也。)
〔四果二万劫回心〕,四果即阿罗汉也。谓永断三界贪欲瞋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二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四果回心。(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也。)
〔五果十千劫回心〕,五果即辟支佛也。谓永断三界贪欲瞋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十千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五果回心。(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十回向
【三藏法数】
回因向果,名为回向。一救诸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回因向果,名为回向。一救诸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回向终心入法界
【三藏法数】
谓菩萨于十回向后,心众行纯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终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谓菩萨于十回向后,心众行纯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终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十回向为三依
【三藏法数】
十行十回向,亦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无明渐尽,利祐转深,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三依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现前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十行十回向,亦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无明渐尽,利祐转深,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三依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现前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无倒回向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于己所修一切善业,及方便善巧饶益之行,以净信心,回向于他,而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以此所集善根,倒求世间果报,是为无倒回向。
谓修菩萨行者,于己所修一切善业,及方便善巧饶益之行,以净信心,回向于他,而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以此所集善根,倒求世间果报,是为无倒回向。
回眼千里
【三藏法数】
谓于天下众生之类,若好若丑,城郭屋舍,山岩树木,回眼之时,无有远近,皆悉能见,是为回眼千里。
谓于天下众生之类,若好若丑,城郭屋舍,山岩树木,回眼之时,无有远近,皆悉能见,是为回眼千里。
初果八万劫回心
【三藏法数】
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三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槃,过八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出凡流而预圣流也。三结者,身见、戒取、疑,即三界见惑也。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七返者,天上人间,共七番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三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槃,过八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出凡流而预圣流也。三结者,身见、戒取、疑,即三界见惑也。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七返者,天上人间,共七番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果六万劫回心
【三藏法数】
二果即斯陀含也。谓断欲界六品思惑,而得此果,于天人中一番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槃,过六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二果回心。(梵语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谓一生天上,一生人间,得證涅槃也。六品思惑者,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贪爱之心曰思。此惑有九品,今云六品者,谓断九品中前之六品也。)
二果即斯陀含也。谓断欲界六品思惑,而得此果,于天人中一番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槃,过六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二果回心。(梵语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谓一生天上,一生人间,得證涅槃也。六品思惑者,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贪爱之心曰思。此惑有九品,今云六品者,谓断九品中前之六品也。)
三果四万劫回心
【三藏法数】
三果即阿那含也。谓断五下分结,而得此果,更不受生,过四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结者,即欲界贪、瞋、身见、戒取、疑也。)
三果即阿那含也。谓断五下分结,而得此果,更不受生,过四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结者,即欲界贪、瞋、身见、戒取、疑也。)
四果二万劫回心
【三藏法数】
四果即阿罗汉也。谓永断三界贪欲瞋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二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四果回心。(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也。)
四果即阿罗汉也。谓永断三界贪欲瞋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二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四果回心。(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