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4,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陆彦回
钱端回
释自回(别称 石头和尚 号 石头 )
滕塛(字 仲复、仲塞、仲寒 号 星崖 回 )
湛师回
周启明(字 昭回 世称 处士 )
张方回
释省回
耶律宗政(字 去回 魏国王 )
苏舜钦(字 子美 号 沧浪翁 )
释元净( 徐 字 无象 辩才 号 回头 )
陈庸(字 景回 )
王回(字 深父 )
释净端( 丘、邱 字 明表、表明 号 安闲和尚、端师子、安閒和尚、回头和尚 世称 端狮子 )
其它辞典(续上)
李回陆彦回
钱端回
释自回(别称 石头和尚 号 石头 )
滕塛(字 仲复、仲塞、仲寒 号 星崖 回 )
湛师回
周启明(字 昭回 世称 处士 )
张方回
释省回
耶律宗政(字 去回 魏国王 )
苏舜钦(字 子美 号 沧浪翁 )
释元净( 徐 字 无象 辩才 号 回头 )
陈庸(字 景回 )
王回(字 深父 )
释净端( 丘、邱 字 明表、表明 号 安闲和尚、端师子、安閒和尚、回头和尚 世称 端狮子 )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李回,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格非侄。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戚里人。善画平远之景。朱敦儒每借其名自讳,称己所作画皆出端回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自回,合州石照(今重庆合川)人。世为石工,目不识字,求人口授《法华》,颇能成诵。弃家投大随静和尚供役。一日凿石,火光迸出,忽然彻悟,遂为僧,人因称石头和尚。居合州钓鱼台寺,《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台州临海人。世业石工,目不识丁,求人口授《法华经》,投大随元静禅师供役。一日凿石,忽然彻悟,遂为僧。住台州钓鱼台,称石头自回禅师。上堂谈禅,玄妙绝伦。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自回号石头。临海人。世业石工。人呼石头和尚。眼如盲龟不识一字。善根内启志慕空宗。求人口授法华能诵。遂弃家投大随和尚供扫洒。寺中令取崖石公用。回手不释锤凿。诵经不辍口。随见而语曰。今日硿磕明日硿磕。生死到来作甚折合。回愕然设礼。愿闻究竟法。随令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于是念念参究久之。一日凿石石坚。乃尽力一锤火光迸出。忽然彻悟。即走方丈礼拜呈偈曰。用尽工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随大喜曰。子彻也。复述勘婆偈曰。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尘空索索。随可之。遂为薙染授以僧服。出世住钓鱼台。上堂曰。参禅学道大以井底叫渴。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你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处。方知老汉与你證明。山河大地与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当途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无处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僧有甚胜你处。你有甚不如老汉处。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系曰。观回师资生之业既佣且拙。学佛之志既锐且勤。始而迷则眸子如盲。后而悟则通身是眼。至于说偈谈禅大有超今逸古之风。得非能者复起耶。苟使其居读五车出穷三藏。又乌有一锤而火光迸出之象哉。大凡天下治愈隆乱愈起。学固博执益封。古人斥为杂毒入心。良有以也。于戏世之锦心绣口之士文龙义虎之僧。能为昌黎子之虚心周金刚之自返。胡虑油不出面道不我亲哉。所以追风逐日者非驽骀之足。诃佛骂祖者岂鄙陋之夫。或胶锢于见知枳梏其比量。又莫若顽璞之易琢也。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回。东川合州人。世为石工。虽不识字。志慕空宗。为僧于景德寺。精戒谨言。求人口授法华。日取崖石。手不释锤凿。而诵经不辍。南堂静禅师。见而悯之。令罢诵。一意看赵州勘婆因缘。师念念不去心。久之。因凿石石稍坚。尽力一槌。瞥见火光。遂大悟。说偈曰。用尽功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南堂可之。为石工而又因石悟。诸方称石头和尚。有颂云。石头和尚。咬嚼不入。打破虚空。露些子迹。既而归钓鱼山。建护国禅林。大开炉鞲。从化者众。著草庵歌警世。其末云。老僧不知轮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后自甃石二十四片为龛。自入掩门而逝。又有回禅师者。婺州人。育王谌和尚嗣也。住南涧西岩。新行经界法。回芟去茶窠植松柏。人诉于有司。追之甚峻。回曰。少待。吾行也。即剃头沐浴。升堂辞众曰。使命追呼不暂停。争如长往事分明。从前有个无生曲。且喜今朝调已成。瞑目而化。有司遂寝其事。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自回,号石头,临海人。世业石工,人因名之。眼如盲龟,不识一字。善根内启,志慕空宗。求人口授《法华》,颇能成诵。遂弃家投大随,供扫洒寺中,令取崖石用砌阶除。回手不释锤凿,诵经不辍口,随见而语曰:“今日硿磕,明日硿磕,生死到来作甚折合?”回愕然设礼,愿闻究竟法。随令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于是念念参究。久之,一日凿石,石坚,乃尽力一锤,火光迸出,忽然彻悟,即走方丈,礼拜呈偈曰:“用尽工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随大喜曰:“子彻也。”复述勘破偈曰:“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麈空索索。”随可之,遂为薙染,授以僧服。出世住钓鱼台,上堂曰:“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你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处,方知老汉与你證明,山河大地与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当途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无处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僧有甚胜你处?你有甚不如老汉处?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徽州婺源人,字仲复,一字仲塞,号星崖。生于宋末,入元不仕,时称其能融会朱熹、陆九渊之学。有《星崖集》。全宋诗
滕塛,原名回,字仲寒,一字仲复,号星崖,婺源(今属江西)人。与方回有交,精于理学,善属文,精草书。入元不仕,教授乡里以终。有《星崖集》,已佚。《新安文献志》卷八八、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金陵人,徙居处州,字昭回。初以书谒翰林学士杨亿,亿以示同列,自是知名。四举进士皆第一。真宗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因事罢,归教弟子百余人。仁宗即位,累除太常丞。藏书数千卷,多手写,能口诵之。有诗文千六百余篇。全宋诗
周启明,字昭回,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真宗景德间举贤良方正科,罢归。教授乡里子弟百馀人,里人称为处士。仁宗即位,除试助教,特迁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常丞,卒。《宋史》卷四五八有传。全宋文·卷三○五
周启明,字昭回,金陵人,后居处州(治今浙江丽水西)。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既召,会封泰山,言者谓此科本因灾异访直言,非太平事,遂报罢。归教弟子百馀人,不复有仕进意。里人称为处士。仁宗即位,除试助教,特迁秘书省秘书郎,改太常丞,卒。启明笃学,藏书数千卷,多手自传写,能口诵之。《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天禧元年(1017)任常州知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3—1062 【介绍】: 辽皇族,字去回。景宗孙。圣宗太平初,判武定军节度使。历奉圣、归化、儒、可汗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累拜枢密使、大内惕隐,封魏国王。历事三朝,为时名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49 【介绍】: 宋绵州盐泉人,字子美,号沧浪翁。苏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少有大志,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其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初以父荫补官,累迁大理评事。庆历中,范仲淹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岳父杜衍与仲淹主新政,多遭谗陷,舜钦坐售故纸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流寓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以自适。工诗文,其体豪放,时发愤于歌诗中。又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为时人所传。后为湖州长史卒。有《苏学士集》全宋诗
苏舜钦(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今属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进士(《隆平集》卷六),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时杜衍、富弼、范仲淹执政,主持“庆历新政”。苏舜钦为杜衍婿,因进奏院祠神,以出售废纸公钱宴会,为人所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后复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年四十一。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苏舜钦诗,以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为底本。沈氏点校本以清康熙中宋荦校定徐惇复刊印本为底本,曾参校清黄丕烈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黄本)、陈乃乾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陈本)、清光绪中李星根等重编校刊十卷本(简称李本)、黄丕烈过录顾广圻校记(简称顾校)、陈乃乾过录钱泰吉校记(简称钱校)等。此次据《全宋诗》体例,对底本校语作若干删节、调整,并据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学士集》(简称四库本)予以补正。辑录所得集外诗,另编一卷词学图录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苏易简孙。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庆历革新,见嫉于守旧党,罢职闲居苏州。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有词见《花庵词选》。全宋文·卷八七四
苏舜钦(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景祐元年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丁父忧,居丧于长安。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庆历四年,以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以岳父杜衍与仲淹、富弼主新政,为人倾陷,坐用鬻故纸公钱召 妓乐会宾客被劾除名。寓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诗文。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诗文豪健,善草书。有集十六卷。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1 【介绍】: 宋僧。于潜人,俗姓徐,字无象。博通诸典,精于止观。曾主持杭州上下二天竺,学徒逾万人。神宗元丰中,赐紫衣及辨才大师之号。赵抃、苏轼、秦观等皆与唱和。后退居龙井圣寿院。全宋诗
释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俗姓徐。年十岁出家,十八学于天竺慈云师,二十五岁赐紫衣及辩才号,后退居龙井寿圣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一。事见《咸淳临安志》卷七○、《栾城后集》卷二四《龙井辩才法师塔铭》。今录诗十八首。全宋文·卷九八八
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俗姓徐,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年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天竺慈云遵式。年二十五赐紫衣,法号辩才。与吕溱、赵抃、苏轼等为方外友。祖无择起制狱,元净预逮焉,居其间泰然,拟《金刚篦》撰《圆事理说》。后归龙井圣寿院,以天台教传生徒。元祐六年九月卒,年八十一。见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四),《补续高僧传》卷二。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元净。字无象。于潜徐氏。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灭。父叹曰。是宿世沙门也。自幼出家。受业于慈云。日夜精勤。慈云没后。复事明智。年二十五。赐紫衣及辨才号。太守沈公遘谓上天竺观音道场以音声忏悔为佛事。非禅那居。请师以教易之。师至。吴越竞来。凿山增室。几至万础。学者数倍。十七年。有利而夺之者。逾年夺者败。复以𢌿师。赵清献公赞之云。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光辉。越二年谢去。老于南山龙井之上。平生精修净业。行成力具。著应非一。尝与僧熙仲同食。仲视师眉间有光如萤。揽之得舍利。后常有于卧起处得舍利者。元祐八年示寂。寿八十一。果符初生肩痕之徵。塔成。东坡志其行事。颍滨为铭。 赞曰。 法苑将兴 栋梁攸属 挥麈白云 雨花飘馥 维赵及苏 式是高躅 龙井风清 过者必肃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元净。字无象。杭州于潜徐氏子。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绦。八十一日乃没。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慈云。不数年而齿高第。嗣谒明智。尝于讲次。闻法感悟。泣下如雨。代述。十五年。杭守吕溱。请住大悲阁。奏赐紫衣辨才之号。嘉祐中。中翰沈遘抚杭。以上竺宜讲宣奉师居之。学徒大集。凿山增室。几至万础。熙宁三年。杭守祖无择。坐狱于𭬥李。师以铸钟例被追辩。既而得释还山。又有利山门。施资之厚者。倚权以夺之。众亦随散。逾年其人以败。闻朝廷复𢌿师。众复集。赵清献公。与师为方外友。为之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重辉。未几。谢居南山之龙井。其后间一出。应南屏与灵山祖场。俯就众诚耳。皆坐席未暖而还。元祐四年。东坡治杭。尝问师曰。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师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坡子迨生四岁。不能行。请师落发。摩顶数日即善步。嘉兴令陶彖有子。得魅疾。师适至秀。彖袖香虔请。因杖策随至其家。儿病方剧。师趺坐。引而问曰。汝居何地。而来至此。答曰。会稽之东。卞山之阳。是吾之宅。古木苍苍。曰。汝姓谁氏。答曰。吴王山上无人处。几度临风学舞腰。曰。汝柳姓乎。乃冁然而笑。师良久呵曰。汝无始以来。迷己逐物。为物所转。溺于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脱。入魔趣中。横生灾害。延及无辜。汝今当知魔即非魔。魔即法界。我今为汝。宣说首楞严秘密神咒。汝当谛听。痛自悔恨。讼既往过愆。返本来清净。示讫。遂号泣不复有云。自是儿帖然。凡人病患魔祟。师咒水洒之。无不立愈。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将示寂。乃入方圆庵宴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至七日。出偈告众。即右胁吉祥卧。奄然而逝。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寿八十一。适符绦没之数。塔于本山。东坡。命子由为之铭。师讲说不间昼夜。尝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昼不得至。夜中人静。庶几能听。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师止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净业。未尝须臾废。或祷大士求放光。光随现。沙门熙仲对食。视师眉间有光。遽起揽之。得舍利数粒。后人常于师卧处得之。有李生辩而无行。欲从师出家。东坡为之请。未言其名。力拒不许。若先知然。秀州狂僧号回头。以左道惑众。宣言欲建大塔。为吴人植福。施者云委。以师不可欺。惮于入杭。先遣使愿以钱十万供僧。师答曰。承以建塔净财欲饭僧。教有明文。不许互用。狂人大惭。而止。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庸(一○一五~一○七七),字景回,眉州青衣(今四川乐山)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宋史》卷二九八《陈希亮传》)。历澧州推官、潭州观察判官、雅州推官、永兴军节度掌书记。嘉祐中,知虞乡县(清乾隆《虞乡县志》卷三、乾隆《解州芮城县志》卷一五)。丁父忧,终丧,数年不赴铨集。久之,调歙州判官,改知光州光山县。五十三岁时罢光山任,后家居十年,神宗熙宁十年卒。事见《豫章集》卷二二《陈庸墓志铭》(墓志作嘉祐十年卒,而嘉祐无十年,以事迹推之,盖为“熙宁”之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065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徙居颍州汝阴,字深父。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补卫真主簿,自免归颍州。英宗治平中令知南顿县,命下而卒。学宗欧阳修。生平不为小廉曲谨以邀名誉。全宋诗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迁居汝阴。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补亳州卫真县主簿,岁馀自免去。英宗治平二年卒,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卷(《隆平集》卷一五本传),已佚。事见《临川集》卷九三《王深父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五一五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其先福州侯官人,后迁居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遂为汝阴人。嘉祐二年进士,为卫真县主簿。岁馀自免去,退居颍州。治平二年以为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南顿县,命下已卒,时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见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通经史,善诗书。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有《吴山集》。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吴山集》,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今录诗四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吴山集》。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端师子者。吴兴人也。始见弄师子者。发明心要。则以䌽帛像其皮。时时著之。因以为号。住西余山。嗣姑苏翠峰月禅师。西余去湖州密迩。每雪朝著䌽衣入城。小儿争哗逐之。从人乞钱。得即以散饥寒者。钱穆父赴官浙东。见之约明日饭。端黎明独往。避雨入道旁人家。幼妇出迎。俄其夫至诟逐。竟为逻卒所收。穆父吏速客。见之问故。曰。烦寄声钱公。本来赴斋中。涂奸情事发。请自饭。穆父闻之惊。且笑顾客曰。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挽衣问何之。曰鸡为狸害。法不可食。将弃水中。端苦求之。道路聚观讽。曰。当得偈乃可与。端跪作祭文曰。维灵生有鹰鸦之厄。死有汤镬之灾。生时要汝报晓。死后无人收埋。奉为转化檀施。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阇梨无可布施。施肚为汝作棺材)。言卒携鸡去。以施饥者。能诵法华经。湖人争延之。必得钱五百乃开秩。目诵数句。即持钱地坐去。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渔父词。月夕必歌之达旦。有狂僧号回头和尚。以左道鼓动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对丹阳守吕公肉食。端竟至指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不能遽对。端捶其头。推倒乃行。又有妖人号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倾城信敬。端见揕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拟议。端趯之而去。章丞相子厚请升座。使俞秀老撰疏。叙其事。曰。推倒回头。趯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端听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乃坐引声吟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端顾笑曰。我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子厚留饭。端瞋说偈曰。章惇章惇。请我看坟。我却吃素。汝却吃荤。子厚为大笑。时吕太尉吉甫。亦留丹阳。三人者日过从。吉甫诵禅定功德。诸般若中第一。曰惠卿修之十年。子厚独称。锻可忘忧。稽康得仙。竟作剑解。端说偈曰。章公好学仙。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圆照禅师自京师慧林。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不悟其讥也端客无锡。欲归湖且行江上问。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我行常润舡也端欣然曰。亦可。乃附船尾。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称誉。吐语奇怪。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明日迁化去。众以为戏语。请说偈。端索笔大书曰。端师子。太慵懒。未死牙齿先坏烂。二时伴众赴堂。粥饭都赶不办。如今得死是便宜。长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饭。五更遂化。阅世七十二。东吴祠之。以为散圣。 赞曰。予窜海外三年而还。丛林顿衰。耆年物故无馀。所至雏道人成阡陌。皆饱食游谈。无根而已。喟然长想。如政黄牛端师子辈。皆三十年前。少丛林者。然高风逸韵。且尔。况其传法度生者乎。因载两士平生大槩。使后之俊流。得以览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