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回教世界  拼音:huí jiào shì jiè
泛指西亚各国。西亚除以色列外,居民大多信奉回教,故称为「回教世界」。有沙乌地阿拉伯、叙利亚、约旦、土耳其、叶门等国家。
《国语辞典》:泰吉玛哈庙(泰吉玛哈庙)  拼音:tài jí mǎ hā miào
一座位于印度的亚拉格的庙堂。属于回教,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此庙是为了纪念一位死去的王妃,于西元一六三○年开始建造,历经二十年完成。
《国语辞典》:西班牙音乐(西班牙音乐)  拼音:xī bān yá yīn yuè
源于中世纪回教王朝的宫廷音乐。十六世纪为其黄金时代,十八世纪受义大利音乐影响,成就其现代音乐基础。最具特色的西班牙民族音乐为〈吉普赛舞曲〉,如今已成为西班牙音乐的代名词。
《国语辞典》:回教开斋节(回教开斋节)  拼音:huí jiào kāi zhāi jié
依回教教规,成年的回教徒在每年回历的九月须斋戒一个月,斋戒期满称为「开斋节」。开斋节当天早上,教徒必须齐集大殿礼拜、听道及团拜,同时奉献开斋捐,救济穷苦之人。是回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国语辞典》:回教忠孝节(回教忠孝节)  拼音:huí jiào zhōng xiào jié
回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相传真主为考验先知亚伯拉罕,要他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以示担任真主使者的决心,其子受真主托梦,即听从真主的旨意,使父如愿以偿。真主被二人的忠孝行为所感动,即派天使带一头羊代子牺牲,故称为「忠孝节」。教民于此日准备羊或牛祭祀。
《国语辞典》:布卡拉  拼音:bù kǎ lā
Bokhara
城市名。在阿富汗之北,阿姆河之东,建有华丽的回教堂,为仅次于麦加的回教圣地。
《国语辞典》:哈利发(哈利发)  拼音:hā lì fā
回教用语。阿拉伯语khalifah的音译:(1)意指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为回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之尊称。(2)回教中,对学习回教经典的人员的称呼。
《国语辞典》:回教徒  拼音:huí jiào tú
信奉回教的人。以亚非两洲为中心,共有十亿多教徒分布各地,并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
《国语辞典》:阿吽  拼音:ā hōng
回教掌理教务的人。译自波斯语。也译作「阿訇」、「阿洪」。
《国语辞典》:阿洪  拼音:ā hóng
回教用语。为波斯语akhund的音译。指掌理教务、讲授经典的人。是旧教派各清真寺教民和组织的核心,由该清真寺所属教民选聘品学优良的人充任,任期一年或数年不等,连选得连任。各寺间并无总主教的设置,故阿洪过去在回教教区中很受尊重,并极有权力。也译作「阿吽」、「阿訇」。
《国语辞典》:白衣大食  拼音:bái yī dà shí
古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回教国家,因崇尚白色得名。八世纪中叶奥米亚王朝(Umay-yad Dynasty)后裔阿布得拉曼一世建立,首都哥多华(Cordoba)。原为阿拉伯帝国督区,西元七五六年独立,九二九年宣布为哈里发国家。九至十世纪,势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一○三一年国土分裂为许多独立的领地,由于西班牙人实行收复失地运动,哥多华在一二三六年陷落。
《国语辞典》:帖木儿(帖木儿)  拼音:tiè mù ér
人名。(西元1335~1405)蒙古人,元裔,奉持回教,明初据察合台汗国故地,建国称汗,都于撒马尔罕,奄有伊兰高原全部,复进略印度、土耳其,势甚盛,史称「帖木儿帝国」。
《漢語大詞典》:马背学校(馬背學校)
指牧区教师骑着马到各放牧点巡回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人民日报》1974.5.14:“ 裕固 草原出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背学校’,每到放牧季节,教师经常骑着马到各放牧点去教学。”
《漢語大詞典》:老师夫(老師夫)
回教中主管教务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回:“方才有几个教亲,共备了五十斤牛肉,请出一位老师夫来求我。”儒林外史第五回:“众 回 子因 汤和县 枷死了老师夫,闹将起来,将县衙门围的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