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70 71 72 73 下一页
十四无畏
三十四心断结
六十四种梵音──佛六十四种梵音
四大增动病相
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
下者四十里
十地等觉为四依
第三禅天四变化
第四禅天五变化
四事摄物
四大偏增梦
四大不和梦
五十四珠为中品
四谛教
佛类词典(续上)
四缘──虹蜺四缘十四无畏
三十四心断结
六十四种梵音──佛六十四种梵音
四大增动病相
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
下者四十里
十地等觉为四依
第三禅天四变化
第四禅天五变化
四事摄物
四大偏增梦
四大不和梦
五十四珠为中品
四谛教
四缘──虹蜺四缘
【三藏法数】
(出法集经)
经中因明菩萨善根业行因缘,而有胜妙果报不同,故立多种譬喻,此虹蜺为一也。谓诸菩萨,因于善根业行,而有香华、种种技乐音声于虚空中,自然而作,以为供养。然彼业行因缘,虽不至于技乐音声之中,而亦因彼善业,而有种种胜妙供养果报也。譬如虚空杂色虹起,而因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而生,然四大虽不至于虹蜺之中,亦因四大而有种种色相显现,故说虹蜺四缘也。
〔一、地大生黄〕,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黄色,乃假地大而能映现。盖土之色性本黄,虹必依地而起,故云地大生黄也。
〔二、水大生青〕,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青色,乃假水大照映而起。盖水之色性本青,虹必因雨而有,故云水大生青也。
〔三、火大生赤〕,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赤色,乃因火大而能显发。盖火之色性本赤,虹必因日照而现,故云火大生赤也。
〔四、风大生轮〕,谓虹蜺随处现起,初无实体,因假风大之力所持,而体如轮晕之相。盖风之体性本能运动,故云风大生轮也。
(出法集经)
经中因明菩萨善根业行因缘,而有胜妙果报不同,故立多种譬喻,此虹蜺为一也。谓诸菩萨,因于善根业行,而有香华、种种技乐音声于虚空中,自然而作,以为供养。然彼业行因缘,虽不至于技乐音声之中,而亦因彼善业,而有种种胜妙供养果报也。譬如虚空杂色虹起,而因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而生,然四大虽不至于虹蜺之中,亦因四大而有种种色相显现,故说虹蜺四缘也。
〔一、地大生黄〕,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黄色,乃假地大而能映现。盖土之色性本黄,虹必依地而起,故云地大生黄也。
〔二、水大生青〕,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青色,乃假水大照映而起。盖水之色性本青,虹必因雨而有,故云水大生青也。
〔三、火大生赤〕,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赤色,乃因火大而能显发。盖火之色性本赤,虹必因日照而现,故云火大生赤也。
〔四、风大生轮〕,谓虹蜺随处现起,初无实体,因假风大之力所持,而体如轮晕之相。盖风之体性本能运动,故云风大生轮也。
十四无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无作妙力者,谓不作意之力用也。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也。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经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也。
〔二、知见旋复〕,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人(编者注:「人」疑为「火」字)。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经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也。
〔三、观听旋复〕,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经云: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也。
〔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谓菩萨證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彼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经云:入诸鬼国,鬼不能害。是也。(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五、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经云:临当被害,刀段段坏。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经云:药叉罗刹鸠槃荼鬼,虽近其傍,目不能视。是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
〔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谓受虚妄声尘系缚,不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著身,是为无畏。经云:禁系枷锁,所不能著。是也。
〔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利,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经云:经过险路,贼不能劫。是也。
〔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令一切性多淫人,贪欲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多媱众生,远离贪欲。是也。
〔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令怀忿恨人,瞋恚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是也。
〔十一、销尘旋明〕,谓菩萨除暗销尘,旋复性明。能令一切昏钝无善心人,痴暗远离,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是也。(梵语阿颠迦,华言无善心。)
〔十二、融形复闻〕,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经云:能令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是也。
〔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经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是也。
〔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令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无有异,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慧,正等无异。是也。
(出楞严经)
谓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无作妙力者,谓不作意之力用也。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也。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经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也。
〔二、知见旋复〕,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人(编者注:「人」疑为「火」字)。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经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也。
〔三、观听旋复〕,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经云: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也。
〔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谓菩萨證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彼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经云:入诸鬼国,鬼不能害。是也。(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五、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经云:临当被害,刀段段坏。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经云:药叉罗刹鸠槃荼鬼,虽近其傍,目不能视。是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
〔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谓受虚妄声尘系缚,不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著身,是为无畏。经云:禁系枷锁,所不能著。是也。
〔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利,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经云:经过险路,贼不能劫。是也。
〔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令一切性多淫人,贪欲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多媱众生,远离贪欲。是也。
〔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令怀忿恨人,瞋恚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是也。
〔十一、销尘旋明〕,谓菩萨除暗销尘,旋复性明。能令一切昏钝无善心人,痴暗远离,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是也。(梵语阿颠迦,华言无善心。)
〔十二、融形复闻〕,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经云:能令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是也。
〔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经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是也。
〔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令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无有异,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慧,正等无异。是也。
三十四心断结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三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三十四心断结也。(三藏教者,即经律论三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欲化度众生故,伏惑不断,而示同三界生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提树者,以佛于树下成道故也。见、思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习气者,谓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一、八忍〕,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二、八智〕,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三、九无碍道〕,无碍者,谓念念修观,断惑不为惑所碍也。盖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则三界共为九地。每地各有九品思惑,于一一地修此无碍道以断之也。(思惑言九品者,谓因此惑难断,遂分上中下之三品。于三品中,又各分三品,共九品也。)
〔四、九解脱道〕,解脱即自在之义。谓惑业断离,无所系缚而得自在。盖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共为九地。每地各有九品思惑,此惑既断,即證解脱道也。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三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三十四心断结也。(三藏教者,即经律论三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欲化度众生故,伏惑不断,而示同三界生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提树者,以佛于树下成道故也。见、思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习气者,谓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一、八忍〕,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二、八智〕,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三、九无碍道〕,无碍者,谓念念修观,断惑不为惑所碍也。盖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则三界共为九地。每地各有九品思惑,于一一地修此无碍道以断之也。(思惑言九品者,谓因此惑难断,遂分上中下之三品。于三品中,又各分三品,共九品也。)
〔四、九解脱道〕,解脱即自在之义。谓惑业断离,无所系缚而得自在。盖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共为九地。每地各有九品思惑,此惑既断,即證解脱道也。
六十四种梵音──佛六十四种梵音
【三藏法数】
(出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三、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五、清净声〕,谓如来音声,清净而不杂染也。
〔六、离垢声〕,谓如来音声,纯妙远离诸垢染也。
〔七、明亮声〕,谓如来音声,明显流亮也。
〔八、甘美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甘和美妙,能使听者得法喜之味也。
〔九、乐闻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称机浅深,令众生乐闻而不舍也。
〔十、无劣声〕,谓如来音声,希有殊胜,而不陋劣也。
〔十一、圆具声〕,谓如来说法,于一音中,而具足一切音也。
〔十二、调顺声〕,谓如来音声,随机说法,调伏众生,使其信顺也。
〔十三、无涩声〕,谓如来音声,融通和畅,而无涩滞也。
〔十四、无恶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嘉美,而不粗犷也。
〔十五、善柔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也。
〔十六、悦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悦可人意,而爱听无厌也。
〔十七、适身声〕,谓如来说法音声,能令闻者支体调适,而得轻安也。
〔十八、心生勇锐声〕,谓如来说法音声,令人发起勇猛之心而进修也。
〔十九、心喜声〕,谓如来法音美妙,能令闻者,心生欣喜也。
〔二十、悦乐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使闻者欢喜而快乐也。
〔二十一、无热恼声〕,谓如来法音,使诸闻者,消除热恼而得清凉也。
〔二十二、如教令声〕,谓如来演说,如法教诫命令,而能启发蒙昧也。
〔二十三、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善解决了,遍知一切诸法也。
〔二十四、分明声〕,谓如来法音,于诸事法如理分析,无不明了也。
〔二十五、善爱声〕,谓如来以善法音,开化一切众生,令其爱乐也。
〔二十六、令生欢喜声〕,谓如来说法之音,令人生欢喜之心也。
〔二十七、使他如教令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展转启发于人,皆如教令也。
〔二十八、令他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善解一切诸法也。
〔二十九、如理声〕,谓如来所发音声,皆契真如之理也。
〔三十、利益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利益一切有情也。
〔三十一、离重复过失声〕,谓如来所出音声,契合理趣,从始至终,皆无重复过失也。
〔三十二、如师子音声,〕,谓如来音声,一切闻者,自然信伏,如师子一吼,百兽畏伏也。
〔三十三、如龙音声,〕,谓如来法音,清彻幽远,如龙之吟也。
〔三十四、如云雷吼声〕,谓如来说法唯以一音,远近普及,如雷之吼也。
〔三十五、如龙王声〕,谓如来说法,音韵清远,如龙王所发之声也。
〔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声〕,梵语紧那罗,华言歌神。谓如来所出梵音,如彼歌音美妙,适悦一切也。
〔三十七、如迦陵频伽声〕,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妙声鸟。谓如来法音美妙,如彼禽之声也。
〔三十八、如梵王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如梵王之清净声音也。
〔三十九、如共命鸟声〕,共命鸟者,一身二头之鸟也。谓如来所说法音,吉祥如彼禽之声也。
〔四十、如帝释美妙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如天帝释之美妙音声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十一、如振鼓声〕,谓如来音声,震响如鼓,远近皆闻也。
〔四十二、不高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高大,得中道也。
〔四十三、不下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卑下,亦得中道也。
〔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普入群机,融通众音也。
〔四十五、无缺减声〕,谓如来法音,圆满具足也。
〔四十六、无破坏声〕,谓如来凡所演说,真实不虚,无能破坏也。
〔四十七、无染污声〕,谓如来所说法音,纯圆独妙,离诸烦恼,无染著也。
〔四十八、无希取声〕,谓如来说法,利乐一切众生,无所希望,离取著也。
〔四十九、具足声〕,谓如来所演法音,称性而说,妙理具足也。
〔五十、庄严声〕,谓如来所演声教,如实之谈,端庄而严肃也。
〔五十一、显示声〕,谓如来演妙法音,显现妙理,开示众生无有隐晦也。
〔五十二、圆满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圆满,具足一切音也。
〔五十三、诸根适悦声〕,谓如来所演妙法音声,众生一闻,诸根适悦也。
〔五十四、无讥毁声〕,谓如来法音,不讥毁一切众生,凡有言说,皆信顺也。
〔五十五、无轻转声〕,谓如来圆音,普摄一切,不轻浮迁转也。
〔五十六、无动摇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得无所畏,而诸外、魔,不能动摇也。(外、魔者,外道天魔也。)
〔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声〕,谓如来法音,普入众会,随机得闻也。
〔五十八、诸相具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具足一切诸相也。
〔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欢喜声〕,谓如来所出语言,普令十方一切世界众生,心意欢喜,皆谓所说,从如来口门而出,亦无互相重复,而诸众会,各随音声,晓了诸法,然实非如来口门中出也。
〔六十、说众生心行声〕,谓一切众生,其数无量,行亦无量;如来所说众生心行,略有八万四千种类。但为根性下劣众生,令其易得解入故也。
〔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声〕,谓如来具秘密智,所出语言,随入一切众生心意,然不从如来口门中出,正所谓从虚空而出者也。
〔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声〕,谓如来所出语言,随诸众生种种信解,心意成熟,普使随应,而得了知也。
〔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声〕,谓如来音声,无有分量,世间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虽能闻之,亦不能知其边际分量也。(魔即魔王,梵即梵天。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谓如来音声妙轮,出种种声,宣说法时,假使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居缘觉之地,亦不能思惟称量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举也。)
(出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三、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五、清净声〕,谓如来音声,清净而不杂染也。
〔六、离垢声〕,谓如来音声,纯妙远离诸垢染也。
〔七、明亮声〕,谓如来音声,明显流亮也。
〔八、甘美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甘和美妙,能使听者得法喜之味也。
〔九、乐闻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称机浅深,令众生乐闻而不舍也。
〔十、无劣声〕,谓如来音声,希有殊胜,而不陋劣也。
〔十一、圆具声〕,谓如来说法,于一音中,而具足一切音也。
〔十二、调顺声〕,谓如来音声,随机说法,调伏众生,使其信顺也。
〔十三、无涩声〕,谓如来音声,融通和畅,而无涩滞也。
〔十四、无恶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嘉美,而不粗犷也。
〔十五、善柔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也。
〔十六、悦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悦可人意,而爱听无厌也。
〔十七、适身声〕,谓如来说法音声,能令闻者支体调适,而得轻安也。
〔十八、心生勇锐声〕,谓如来说法音声,令人发起勇猛之心而进修也。
〔十九、心喜声〕,谓如来法音美妙,能令闻者,心生欣喜也。
〔二十、悦乐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使闻者欢喜而快乐也。
〔二十一、无热恼声〕,谓如来法音,使诸闻者,消除热恼而得清凉也。
〔二十二、如教令声〕,谓如来演说,如法教诫命令,而能启发蒙昧也。
〔二十三、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善解决了,遍知一切诸法也。
〔二十四、分明声〕,谓如来法音,于诸事法如理分析,无不明了也。
〔二十五、善爱声〕,谓如来以善法音,开化一切众生,令其爱乐也。
〔二十六、令生欢喜声〕,谓如来说法之音,令人生欢喜之心也。
〔二十七、使他如教令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展转启发于人,皆如教令也。
〔二十八、令他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善解一切诸法也。
〔二十九、如理声〕,谓如来所发音声,皆契真如之理也。
〔三十、利益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利益一切有情也。
〔三十一、离重复过失声〕,谓如来所出音声,契合理趣,从始至终,皆无重复过失也。
〔三十二、如师子音声,〕,谓如来音声,一切闻者,自然信伏,如师子一吼,百兽畏伏也。
〔三十三、如龙音声,〕,谓如来法音,清彻幽远,如龙之吟也。
〔三十四、如云雷吼声〕,谓如来说法唯以一音,远近普及,如雷之吼也。
〔三十五、如龙王声〕,谓如来说法,音韵清远,如龙王所发之声也。
〔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声〕,梵语紧那罗,华言歌神。谓如来所出梵音,如彼歌音美妙,适悦一切也。
〔三十七、如迦陵频伽声〕,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妙声鸟。谓如来法音美妙,如彼禽之声也。
〔三十八、如梵王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如梵王之清净声音也。
〔三十九、如共命鸟声〕,共命鸟者,一身二头之鸟也。谓如来所说法音,吉祥如彼禽之声也。
〔四十、如帝释美妙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如天帝释之美妙音声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十一、如振鼓声〕,谓如来音声,震响如鼓,远近皆闻也。
〔四十二、不高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高大,得中道也。
〔四十三、不下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卑下,亦得中道也。
〔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普入群机,融通众音也。
〔四十五、无缺减声〕,谓如来法音,圆满具足也。
〔四十六、无破坏声〕,谓如来凡所演说,真实不虚,无能破坏也。
〔四十七、无染污声〕,谓如来所说法音,纯圆独妙,离诸烦恼,无染著也。
〔四十八、无希取声〕,谓如来说法,利乐一切众生,无所希望,离取著也。
〔四十九、具足声〕,谓如来所演法音,称性而说,妙理具足也。
〔五十、庄严声〕,谓如来所演声教,如实之谈,端庄而严肃也。
〔五十一、显示声〕,谓如来演妙法音,显现妙理,开示众生无有隐晦也。
〔五十二、圆满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圆满,具足一切音也。
〔五十三、诸根适悦声〕,谓如来所演妙法音声,众生一闻,诸根适悦也。
〔五十四、无讥毁声〕,谓如来法音,不讥毁一切众生,凡有言说,皆信顺也。
〔五十五、无轻转声〕,谓如来圆音,普摄一切,不轻浮迁转也。
〔五十六、无动摇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得无所畏,而诸外、魔,不能动摇也。(外、魔者,外道天魔也。)
〔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声〕,谓如来法音,普入众会,随机得闻也。
〔五十八、诸相具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具足一切诸相也。
〔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欢喜声〕,谓如来所出语言,普令十方一切世界众生,心意欢喜,皆谓所说,从如来口门而出,亦无互相重复,而诸众会,各随音声,晓了诸法,然实非如来口门中出也。
〔六十、说众生心行声〕,谓一切众生,其数无量,行亦无量;如来所说众生心行,略有八万四千种类。但为根性下劣众生,令其易得解入故也。
〔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声〕,谓如来具秘密智,所出语言,随入一切众生心意,然不从如来口门中出,正所谓从虚空而出者也。
〔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声〕,谓如来所出语言,随诸众生种种信解,心意成熟,普使随应,而得了知也。
〔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声〕,谓如来音声,无有分量,世间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虽能闻之,亦不能知其边际分量也。(魔即魔王,梵即梵天。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谓如来音声妙轮,出种种声,宣说法时,假使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居缘觉之地,亦不能思惟称量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举也。)
四大增动病相
【三藏法数】
四大,地水火风也。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
四大,地水火风也。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
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记云:若国王等及以臣庶,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谓于诸大乘经典,或律、或论,若读若诵,或恭敬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䌽而严饰之,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二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记云:若国王等及以臣庶,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谓于诸大乘经典,或律、或论,若读若诵,或恭敬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䌽而严饰之,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二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下者四十里
【三藏法数】
谓其中边山川险阻,故量为四十里也。
谓其中边山川险阻,故量为四十里也。
十地等觉为四依
【三藏法数】
十地亦圆教位次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位,犹有一等,故名为等。胜前诸位,故称为觉,即最后心菩萨也。谓此菩萨,渐尽无明之源,将满圆极之果,胜用具足,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四依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十地亦圆教位次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位,犹有一等,故名为等。胜前诸位,故称为觉,即最后心菩萨也。谓此菩萨,渐尽无明之源,将满圆极之果,胜用具足,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四依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第三禅天四变化
【三藏法数】
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四禅天五变化
【三藏法数】
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四事摄物
【三藏法数】
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大偏增梦
【三藏法数】
谓人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于身,若地大增,身则沉重;水大增,身则浮肿;火大增,身则状热;风大增,身则急胀。四大不调,则身心不安,心不安,则形于梦寐也。
谓人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于身,若地大增,身则沉重;水大增,身则浮肿;火大增,身则状热;风大增,身则急胀。四大不调,则身心不安,心不安,则形于梦寐也。
四大不和梦
【三藏法数】
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
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
五十四珠为中品
【三藏法数】
此珠为中品者,以其数又次于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中品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
此珠为中品者,以其数又次于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中品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
四谛教
【三藏法数】
谓佛于阿含经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为令声闻之人修此而悟真空涅槃之理,是名四谛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谓佛于阿含经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为令声闻之人修此而悟真空涅槃之理,是名四谛教。(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