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句──净秽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净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净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
〔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净相,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唯净〕,净即清净。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相,故名唯净。
〔三、染净俱〕,谓佛随于一处而说是经,随其机器大小,所见有异,或见是染,或见是净,故名染净俱。
〔四、非染净〕,谓佛随于一处而说是经,大乘之机,不见染净之相,同一法界,故名非染净。
四宝──海底四宝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经云:譬如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有增减。以譬如来大智慧海,亦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能令众生竭爱欲流,破愚痴暗,故以此四宝喻之。
〔一、日藏光明大宝〕,日藏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于三昧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二、离润光明大宝〕,离润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著,起广大神通也。
〔三、火焰光光明大宝〕,火燄光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慧光普照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也。
〔四、尽无馀光明大宝〕,尽无馀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平等无边功用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大功用行,及息一切功用令无有馀也。
四心──一境四心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释)
譬如一水,本无有异,盖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相分别之异也。
〔一、天见是宝严地〕,谓诸天福德胜故,其所见水,悉成琉璃众宝庄严之地也。(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二、人见是水〕,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皆是水也。
〔三、饿鬼见是脓血〕,谓由宿世悭贪罪障深重,堕饿鬼中,长劫不闻浆水之名。既因饥渴所逼,望见河水,意欲饮之,速趋岸傍,皆是脓血也。
〔四、鱼见是住处〕,住处,即窟宅也。谓鱼以水而为住处,潜跃游泳,不见水相也。
四句──通局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或局〕,谓佛说华严经,或局在娑婆世界内摩竭提国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或通〕,谓佛说华严经,或通十方世界故也。
〔三、或俱〕,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摩竭提国,及十方世界故也。
〔四、或泯〕,谓佛说华严经,处染净二相,皆尽同一法界故也。
四光喻智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并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日光喻佛智〕,谓日光照世,无幽不烛,以喻佛之智慧,无事不了,无理不照,故云日光喻佛智。
〔二、月光喻菩萨智〕,谓月之光明,有亏有盈,以喻菩萨虽具智慧,而惑业尚未尽断,则其智慧或亏或明,故云月光喻菩萨智。
〔三、星光喻缘觉智〕,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观十二因缘,悟真空理,而于中道深远之义,不能明了,故云星光喻缘觉智。(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萤光喻声闻智〕,谓萤火之光,只能自照,不能照物。以喻声闻之人,虽观四谛悟真空理,只能自度,不能度人。故云萤光喻声闻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四种相──息有四种相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也。谓坐禅之人,若欲摄心入定,必先行数息之法。息有四种不同,故须拣其粗而守其细也。
〔一、风〕,谓鼻中之气,出入有声,为风。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散难调,故须拣而不用也。
〔二、喘〕,谓鼻中之气,虽无声相,而结滞不通者,为喘。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结难定,故须拣而不用也。
〔三、气〕,谓鼻中之气,虽无风、喘之相,而出入不细者,为气。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劳难定,故须拣而不用也。
〔四、息〕,谓鼻中之气,无前三种粗相,而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者,为息。坐禅之人,依之而数,则资神安隐,情抱悦豫,其心易定,故须守而不舍也。
四利须食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资身为道〕,谓修行之人,若无饮食,则身疲力倦,命且不支,岂能进道。若得饮食资益于身,则心安体健,乃可进道。故须食也。
〔二、养身中虫〕,谓人身中多有诸虫,若缺饮食,则虫钻刺,身亦不安。必当及时进食而调养之,故须食也。
〔三、生施者福〕,谓修行之人,持戒清净,专心修道,则能福利人天;若有檀越,施以饮食,使其成就道业,能令施者亦获福报,故须食也。(梵语檀,华言施。称檀越者,谓人行施,能越贫穷苦也。)
〔四、破饿外道〕,谓外道自以吞饥忍饿为解脱法,即自饥饿,而不知徒受困苦,安能解脱!故修行之人,日中受食,资其进道,兼破外道不应饥饿,故须食也。
四分──乞食四分
【三藏法数】
(出宝云经)
乞食之法,一日止以七家为限,为无多贪故也。出家之人,常行乞食;复分作四分,故名乞食四分。
〔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谓同修净行之人也。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饱满,亦得安心修道也。
〔一分与穷乞人〕,与穷乞人者,谓乞得食时,遇有穷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悯心,作自饥想,亦以一分施之,令其饱满,劝他修善也。
〔一分与诸鬼神〕,与诸鬼神者,谓乞得食时,即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晡时,则然香讽咒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也。
〔一分自食〕,自食者,谓乞得食时,除前三分之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也。
四邪命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谓诸比丘,当以乞食清净自活,不应以下口、仰口、方口、维口四种邪命之食以自活命也。
〔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合和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下口食也。
〔二、仰口食〕,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仰口食也。
〔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是名方口食也。
〔四、维口食〕,维即四维也。谓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维口食也。
四依──行四依
【三藏法数】
(出四分律藏)
谓出家之人,依此四法而修,则能成就圣道也。
〔一、著粪扫衣〕,著粪扫衣者,谓视同粪土,扫除不用,即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也。修道之人当收拾净洗,补凑穿著,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矣。
〔二、常行乞食〕,乞食者,谓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也。
〔三、树下坐〕,树下坐者,谓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随便而居,修习禅定也。
〔四、用陈腐药〕,用陈腐药者,谓出家之人,若患病时,当用陈年朽腐之药而调治之,病瘥即止;不得贪乐新好药物而预积蓄也。
四求
【三藏法数】
(出法集经)
〔一、欲爱〕,谓于欲界五尘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欲爱。(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爱〕,谓于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色爱。
〔三、无色爱〕,谓于无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色爱。
〔四、无有爱〕,无有即空也。谓于涅槃真空之法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有爱。(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求不得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
〔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
〔三、自性求不得〕,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四、差别求不得〕,谓于名于物,各有差别之相,一一分别推求,悉归于空,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故云差别求不得。
四种无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未有名无〕,谓梵志妄计涅槃之法,在众生烦恼心中不可说有。譬如瓶未出泥,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众生烦恼心中实具涅槃之德。故佛答言,如是涅槃,非是先无,同泥无瓶。(梵语梵志,华言净裔。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灭已名无〕,谓梵志妄计灭烦恼已,名为涅槃,涅槃即无,譬如瓶既坏已,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烦恼既灭,涅槃即显。故佛答言:亦非灭无,同瓶坏已。
〔三、异相名无〕,谓梵志妄计,烦恼涅槃,其相即异。谓烦恼中无涅槃,涅槃中无烦恼。譬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盖外道不知转烦恼即是涅槃,转涅槃即是烦恼。故佛答言:虽牛中无马,不可说言牛亦是无;虽马中无牛,不可说言马亦是无,如此则不可言烦恼中无涅槃,涅槃中无烦恼也。
〔四、毕竟名无〕,谓梵志妄计涅槃之法,毕竟无有,名之为无,譬如龟毛兔角,实不可得。盖外道不知涅槃之德,其性常住,不可毁坏。故佛答言:亦非毕竟无,如龟毛兔角。
四实──一名四实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名谓先陀婆,四实谓水、盐、器、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语。经云: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三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三物随意奉之。以譬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诸大乘经亦复如是。若说四无常,大乘菩萨应当善知,此是如来为诸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之相,今得證于涅槃解脱之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水〕,经云:若王欲洗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水。谓水无定性,在方器则方,在圆器则圆,以譬如来为诸众生说入涅槃,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众生修无常想也。
〔二、盐〕,经云:若王欲食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盐。谓盐味苦,以譬如来或说正法当灭,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众生多修苦想也。
〔三、器〕,经云: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器。谓器中本空,以譬如来或说空者是正解脱,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欲令众生修学空想也。
〔四、马〕,经云:若王欲游,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马。谓马由人策,不得自在,以譬如来或说我今病苦,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众生修无我想也。
四怀胎死──怀胎死四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谓调达比丘,染著世利,于阿难所求学神通,能于虚空作十八变,涌没自由。时阿阇世王太子,见其神变,日给五百釜食,随时供养。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勿学调达,贪著供养,自陷于罪,亦陷他人。遂说偈喻云: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贪自丧。(梵语调达,华言天热。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阿阇世,华言未生怨。駏驉,即骡也。妊,即孕也。)
〔一、芭蕉生实〕,谓芭蕉本是危脆之物,若更开华生实,不久即枯死。以喻人身无常,亦不坚实,若更要求名誉,贪著利养,则自陷于罪,亦陷他人也。(此下三喻义同。)
〔二、芦开华〕,谓芦苇亦是危脆之物,若更开华,不久即枯死也。
〔三、竹生米〕,谓一切竹,若根力衰败,枝则生米,不久即枯死也。
〔四、駏驉妊〕,谓駏驉若怀妊,即母子俱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