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60 61 62 63 下一页
觉体四相
熏习四义
契悟(四)
四相(二)
二智(四)
四智(二)
入道四行
四善法
四善法(二)
修行四法
教理行證四法门
教理行果四法
讲经四益
四魔(二)
佛类词典(续上)
四生(二)觉体四相
熏习四义
契悟(四)
四相(二)
二智(四)
四智(二)
入道四行
四善法
四善法(二)
修行四法
教理行證四法门
教理行果四法
讲经四益
四魔(二)
四生(二)
【佛学次第统编】
四生者:
一、自生 自此所生,此生之上,无复更生。
二、他生 从他而生,以对自故,说名他生,若就他自,亦是自生。
三、共生 谓自他和合而生。
四、无因生 谓不自不他不共,无因而生。
四生者:
一、自生 自此所生,此生之上,无复更生。
二、他生 从他而生,以对自故,说名他生,若就他自,亦是自生。
三、共生 谓自他和合而生。
四、无因生 谓不自不他不共,无因而生。
觉体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熏习四义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起不断绝。云何为四?
一者、净法 名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 名为无明。
三者、妄心 名为业识。
四者、妄境界 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起不断绝。云何为四?
一者、净法 名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 名为无明。
三者、妄心 名为业识。
四者、妄境界 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契悟(四)
【佛学次第统编】
「一真法界心」此一真法界,心在缠时,名性净法界。为所信境,出缠时,名最净法界。为所證境,体即现前知见,虽非心非境非佛非生,而心境佛生一以贯之,为法界究竟。是故此法界心,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所以现前一念知见心中,当体具足百万性相,即空即即即遍,非一非多,而多而一。
「一真法界心」此一真法界,心在缠时,名性净法界。为所信境,出缠时,名最净法界。为所證境,体即现前知见,虽非心非境非佛非生,而心境佛生一以贯之,为法界究竟。是故此法界心,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所以现前一念知见心中,当体具足百万性相,即空即即即遍,非一非多,而多而一。
四相(二)
【佛学次第统编】
「识境四相」金刚经论云:「识境四相,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著取相也。」
一、我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
二、人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馀道,是名人相。
三、众生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四、寿者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相,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
「智境四相」圆觉经疏略明智境四相:谓于所證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 我相者,谓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證,而其有所證取之心,执著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證取方现我体是也。」
二、人相 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證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已超过一切證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 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垢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识境四相」金刚经论云:「识境四相,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著取相也。」
一、我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
二、人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馀道,是名人相。
三、众生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四、寿者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相,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
「智境四相」圆觉经疏略明智境四相:谓于所證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 我相者,谓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證,而其有所證取之心,执著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證取方现我体是也。」
二、人相 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證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已超过一切證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 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垢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二智(四)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如理智 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 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如理智 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 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四智(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四无碍智: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 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 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法界次第云四无碍智: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 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 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入道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
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是名报冤行。
(二)随缘行 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故名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 谓愚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所安?若了达者,息念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云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谓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故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
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是名报冤行。
(二)随缘行 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故名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 谓愚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所安?若了达者,息念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云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谓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故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
四善法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经云四善法:
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
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
四、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證真空寂灭之道也。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近善知识〕,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能听受法〕,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
〔三、能思惟义〕,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
〔四、如说修行〕,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證真空寂灭之道也。
涅槃经云四善法:
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
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
四、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證真空寂灭之道也。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近善知识〕,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能听受法〕,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
〔三、能思惟义〕,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
〔四、如说修行〕,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證真空寂灭之道也。
四善法(二)
【佛学次第统编】
大宝积正法经云:
一、乐住林间 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然,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二、四事摄物 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善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三、舍身求法 谓修菩萨行者,乐求大乘之法,其心勇猛,虽弃舍身命,亦复无所顾惜,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勤行精进 谓修菩萨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进,无少懈怠,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大宝积正法经云:
一、乐住林间 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然,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二、四事摄物 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善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三、舍身求法 谓修菩萨行者,乐求大乘之法,其心勇猛,虽弃舍身命,亦复无所顾惜,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勤行精进 谓修菩萨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进,无少懈怠,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修行四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不舍阿练若。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不舍阿练若。
教理行證四法门
【佛学次第统编】
万行广散,摄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摄一切行,而总持于一行。约之不出四种法门,谓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一、教 如教观是,显教中法相、三论、天台、贤首,四宗当之。
二、理 如参禅是,禅宗当之。
三、行 如念佛、持戒皆是。净土宗、律宗当之。
四、證 如持明是,真言宗当之。
万行广散,摄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摄一切行,而总持于一行。约之不出四种法门,谓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一、教 如教观是,显教中法相、三论、天台、贤首,四宗当之。
二、理 如参禅是,禅宗当之。
三、行 如念佛、持戒皆是。净土宗、律宗当之。
四、證 如持明是,真言宗当之。
教理行果四法
【佛学次第统编】
法宝中有四种:
一、教法 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
四、果法 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證果也。
心地观经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
法宝中有四种:
一、教法 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
四、果法 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證果也。
心地观经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
讲经四益
【佛学次第统编】
金光明经云讲经四益: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
一、国土吉祥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修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
二、辅臣和乐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所敬爱,安隐丰乐,随心所愿,皆得满足也。
三、国人富寿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沙门弟子,及国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寿命延长,富逸安乐,于诸福田,悉得修立也。
四、法师自利利他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其说经之人,一切时中,身心调适,诸人民众,增加守护,慈悲平等,心无伤害,亦令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也。
金光明经云讲经四益: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
一、国土吉祥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修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
二、辅臣和乐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所敬爱,安隐丰乐,随心所愿,皆得满足也。
三、国人富寿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沙门弟子,及国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寿命延长,富逸安乐,于诸福田,悉得修立也。
四、法师自利利他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其说经之人,一切时中,身心调适,诸人民众,增加守护,慈悲平等,心无伤害,亦令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也。
四魔(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明三魔:一、烦恼,二、五阴,三、生死。大论开四,于上三中,加一天魔:
一、烦恼魔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二、阴魔 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三、死魔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四、他化自在天子魔 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
法华明三魔:一、烦恼,二、五阴,三、生死。大论开四,于上三中,加一天魔:
一、烦恼魔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二、阴魔 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三、死魔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四、他化自在天子魔 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