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四种起首时
四种行日
八万四千劳尘
三贤四善根
四位
四向四果
四大分散
四大本空
四依法
四正胜
四无明
四吠陀
四寻思
四无阂智
佛类词典(续上)
四种方向四种起首时
四种行日
八万四千劳尘
三贤四善根
四位
四向四果
四大分散
四大本空
四依法
四正胜
四无明
四吠陀
四寻思
四无阂智
四种方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息灾为北方,日本花藏院护摩要集上举息灾向北之说云:北方主冬,草木枯稿,以表除灾。若对于五行,则以北为水方,息灾之坛为水形,故向于北方也。北方为寂静之方,故寂灾之法向北方也。北方主冬,世人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故谓之寂静欤。二,增益为东,护摩要集上云:东方主春,草木生长,以表增益。又日月出于东而草木生长,故以表增益。对于五行,则以东为木,以木之茂盛表增益也。三,降伏为南,护摩要集上云:南方司夏,阳气炽盛,而热炎烧物,以表降伏。若对于五行,则以南为火,降伏坛之形为火(三角),故向南方。四,敬爱者西,护摩要集上云:秋者草木结实开花,世人爱之,故以表敬爱。金光明经疏云:秋时万物结实。人计为常为乐。计为常乐,可表敬爱。若对于五行,则以西为金,金者世之所爱,故表敬爱。
(名数)一,息灾为北方,日本花藏院护摩要集上举息灾向北之说云:北方主冬,草木枯稿,以表除灾。若对于五行,则以北为水方,息灾之坛为水形,故向于北方也。北方为寂静之方,故寂灾之法向北方也。北方主冬,世人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故谓之寂静欤。二,增益为东,护摩要集上云:东方主春,草木生长,以表增益。又日月出于东而草木生长,故以表增益。对于五行,则以东为木,以木之茂盛表增益也。三,降伏为南,护摩要集上云:南方司夏,阳气炽盛,而热炎烧物,以表降伏。若对于五行,则以南为火,降伏坛之形为火(三角),故向南方。四,敬爱者西,护摩要集上云:秋者草木结实开花,世人爱之,故以表敬爱。金光明经疏云:秋时万物结实。人计为常为乐。计为常乐,可表敬爱。若对于五行,则以西为金,金者世之所爱,故表敬爱。
四种起首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息灾为初夜,此有二由:一,火吽轨曰:「初夜名入定时,终日作业入夜息故,与息灾法相应。息灾法亦名寂静法故也。疏第四云:初夜分如自證之地,住大涅槃。」息灾法之至极者,护得大般涅槃,故为相应之时。二,初夜者加护之时也。瞿醯上曰:「又于日没之时,诸天集会,观视作方之处,加威彼人,是故于夜作曼荼罗。」即此意也。二,增益为日出,此有三由:一,增益者向东方修之,以东方日出故也。二,日出而万物力用增长,以增益法又名增长法故也。三,为诸天加被之时故也。一字佛顶经曰:「是日出时,吉祥诸天下游此界,观喜集时乐成世间求丰饶法。」三,敬爱法为后夜。后夜者,寅刻也。此时分,阴阳和合,故为相应之时。常言四夜八昼。四夜者戌亥子丑,八昼者自寅至酉。寅者阴之终而阳之始也,故云阴阳和合。四,降伏法为日中,又为夜半,日中者日光炽盛,万物枯旱之时也,最相应于调伏损害之法,夜半者黑闇增盛,威光失没之时也,是亦相应于调伏损减之义。日中为午时,夜半为子时也,火吽轨曰:「降伏赤色者日中起故。」
(名数)一,息灾为初夜,此有二由:一,火吽轨曰:「初夜名入定时,终日作业入夜息故,与息灾法相应。息灾法亦名寂静法故也。疏第四云:初夜分如自證之地,住大涅槃。」息灾法之至极者,护得大般涅槃,故为相应之时。二,初夜者加护之时也。瞿醯上曰:「又于日没之时,诸天集会,观视作方之处,加威彼人,是故于夜作曼荼罗。」即此意也。二,增益为日出,此有三由:一,增益者向东方修之,以东方日出故也。二,日出而万物力用增长,以增益法又名增长法故也。三,为诸天加被之时故也。一字佛顶经曰:「是日出时,吉祥诸天下游此界,观喜集时乐成世间求丰饶法。」三,敬爱法为后夜。后夜者,寅刻也。此时分,阴阳和合,故为相应之时。常言四夜八昼。四夜者戌亥子丑,八昼者自寅至酉。寅者阴之终而阳之始也,故云阴阳和合。四,降伏法为日中,又为夜半,日中者日光炽盛,万物枯旱之时也,最相应于调伏损害之法,夜半者黑闇增盛,威光失没之时也,是亦相应于调伏损减之义。日中为午时,夜半为子时也,火吽轨曰:「降伏赤色者日中起故。」
四种行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二说:一,仁王经仪轨曰:「若息灾法从月一日至八日。若求增益从月九日至十五日。若求敬爱从十六日至二十二日。若调伏者从二十三日至月尽日。」二,诸部要目曰:「一日分为四时。月生一日至八日应作息灾,从九日至十五日应作增益,从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应作降伏,从二十四日至月尽日应作敬爱法。」息灾者除灾生德之法也,以月生之一日,背暗向明,故为息灾相应之日。增益者福智圆满之法也,至十五日而月轮满,以故为增益相应之日。降伏者损减为能,黑月有损减和合之二德,自十六日月轮渐减。仁王仪轨取损减至极之义,故调伏。至月之尽日,要目以为月之尽日者月合宿,故为敬爱相应之日。见秘藏记钞二。
(杂语)有二说:一,仁王经仪轨曰:「若息灾法从月一日至八日。若求增益从月九日至十五日。若求敬爱从十六日至二十二日。若调伏者从二十三日至月尽日。」二,诸部要目曰:「一日分为四时。月生一日至八日应作息灾,从九日至十五日应作增益,从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应作降伏,从二十四日至月尽日应作敬爱法。」息灾者除灾生德之法也,以月生之一日,背暗向明,故为息灾相应之日。增益者福智圆满之法也,至十五日而月轮满,以故为增益相应之日。降伏者损减为能,黑月有损减和合之二德,自十六日月轮渐减。仁王仪轨取损减至极之义,故调伏。至月之尽日,要目以为月之尽日者月合宿,故为敬爱相应之日。见秘藏记钞二。
八万四千劳尘
【佛学常见辞汇】
八万四千个烦恼。劳尘就是烦恼的意思。
八万四千个烦恼。劳尘就是烦恼的意思。
三贤四善根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七方便。(参见:七方便)
又名七方便。(参见: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四位
【佛学常见辞汇】
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摄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请参见附表。
┌愿乐位 愿乐信解,自利利他,此当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见位 为见道位,此当初地。 ├ 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为修道位,此当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渐进至于佛地,此当八地至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摄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请参见附表。
┌愿乐位 愿乐信解,自利利他,此当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见位 为见道位,此当初地。 ├ 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为修道位,此当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渐进至于佛地,此当八地至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四向四果
【佛学常见辞汇】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四大分散
【佛学常见辞汇】
地、水、火、风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质),所以叫做四大,人们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风之坚、湿、煖、动等性所构成的。此四大种性如果不调和,肉身就会散坏分散。
地、水、火、风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质),所以叫做四大,人们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风之坚、湿、煖、动等性所构成的。此四大种性如果不调和,肉身就会散坏分散。
四大本空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四依法
【佛学常见辞汇】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四正胜
【佛学常见辞汇】
与四正勤同。
与四正勤同。
四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于此无明之惑的缠缚,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四、独头无明,又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六尘之境,因识与境不相应,无明独起,所以叫做独头无明。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独头无明,亦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诸尘之境,识与境不相应,故曰独头无明。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于此无明之惑的缠缚,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四、独头无明,又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六尘之境,因识与境不相应,无明独起,所以叫做独头无明。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独头无明,亦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诸尘之境,识与境不相应,故曰独头无明。
四吠陀
【佛学常见辞汇】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赞歌,沙磨吠陀是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是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传的咒术。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赞歌,沙磨吠陀是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是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传的咒术。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寻思
【佛学常见辞汇】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四无阂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与四无碍智同。
与四无碍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