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游四衢经
四圣十哲
天上四塔
四处立塔
灭谛四相
饮食四时
寿量四土偈
赵州四门
四福田
说四众过戒
四十二贤圣
四种缘起
四天珠
声闻四果
佛类词典(续上)
四种资粮游四衢经
四圣十哲
天上四塔
四处立塔
灭谛四相
饮食四时
寿量四土偈
赵州四门
四福田
说四众过戒
四十二贤圣
四种缘起
四天珠
声闻四果
四种资粮
【佛学大辞典】
(名数)瑜伽论所说。一福德资粮如前。二智德资粮,如前。三先世资粮,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为自完具之福智资粮也。四现法资粮,今生修习之福智资粮也。见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三藏法数】
(出瑜加师地论)
〔一、福德资粮〕,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慧资粮〕,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
〔三、先世资粮〕,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而于今生诸根完具,家财富足,是名先世资粮。
〔四、现法资粮〕,谓于今世有善法故,善根成熟,具戒律仪,是名现法资粮。
(名数)瑜伽论所说。一福德资粮如前。二智德资粮,如前。三先世资粮,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为自完具之福智资粮也。四现法资粮,今生修习之福智资粮也。见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三藏法数】
(出瑜加师地论)
〔一、福德资粮〕,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慧资粮〕,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
〔三、先世资粮〕,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而于今生诸根完具,家财富足,是名先世资粮。
〔四、现法资粮〕,谓于今世有善法故,善根成熟,具戒律仪,是名现法资粮。
游四衢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舍利弗目连游四衢经之略名。
(经名)舍利弗目连游四衢经之略名。
四圣十哲
【佛学大辞典】
(杂名)稽古略二曰:「师之弟子。曰生、肇、融、睿。谓之什门四圣。加昙影、慧严、慧观、僧、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佛祖通载八曰:「资学三千。拔萃有八。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慧观、慧严等。各有著述。知别传明。」
(杂名)稽古略二曰:「师之弟子。曰生、肇、融、睿。谓之什门四圣。加昙影、慧严、慧观、僧、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佛祖通载八曰:「资学三千。拔萃有八。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慧观、慧严等。各有著述。知别传明。」
天上四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帝释天建佛之四塔:一箭塔,取佛为太子时所带之一箭建塔。二发塔,取太子出家时之发建塔。三钵塔,取佛将成道时受牧女乳糜之钵建塔。四佛牙塔,取佛荼毗时之佛牙建塔。见佛本行集经十三、十九、三藏法数十三。
(名数)帝释天建佛之四塔:一箭塔,取佛为太子时所带之一箭建塔。二发塔,取太子出家时之发建塔。三钵塔,取佛将成道时受牧女乳糜之钵建塔。四佛牙塔,取佛荼毗时之佛牙建塔。见佛本行集经十三、十九、三藏法数十三。
四处立塔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诸佛之常法于四处立支提:一生处,二得道处,三初转法轮处,四涅槃处。见法苑珠林三十七。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处立塔〕,谓诸佛降生之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毗蓝,华言解脱处。梵语塔婆,华言高显。)
〔二、得道处立塔〕,谓如来得道,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转法轮处立塔〕,谓如来转法轮其处不定,或在寂场,或在鹿苑,或在天上等,即于其处立塔也。
〔四、涅槃处立塔〕,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在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俱尸那,华言角城。梵语娑罗,华言坚固。)
(杂语)诸佛之常法于四处立支提:一生处,二得道处,三初转法轮处,四涅槃处。见法苑珠林三十七。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处立塔〕,谓诸佛降生之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毗蓝,华言解脱处。梵语塔婆,华言高显。)
〔二、得道处立塔〕,谓如来得道,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转法轮处立塔〕,谓如来转法轮其处不定,或在寂场,或在鹿苑,或在天上等,即于其处立塔也。
〔四、涅槃处立塔〕,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在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俱尸那,华言角城。梵语娑罗,华言坚固。)
灭谛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谛各有四相。灭谛之四相,为灭静妙离之四。旧译曰尽止妙出。俱舍论二十六曰:「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大乘义章三本曰:「灭中四者,谓尽止妙出,亦名灭止离尽。灭有过,故云尽灭。寂止恼患,故云止。舍远粗碍,称之为妙。出离缠缚名出。」
(名数)四谛各有四相。灭谛之四相,为灭静妙离之四。旧译曰尽止妙出。俱舍论二十六曰:「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大乘义章三本曰:「灭中四者,谓尽止妙出,亦名灭止离尽。灭有过,故云尽灭。寂止恼患,故云止。舍远粗碍,称之为妙。出离缠缚名出。」
饮食四时
【佛学大辞典】
(行事)胎藏三时,常事也,金刚界四时,是以此界取一切之物类四故也。四时者于平常之三时加半夜。
(行事)胎藏三时,常事也,金刚界四时,是以此界取一切之物类四故也。四时者于平常之三时加半夜。
寿量四土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寿量品偈曰:「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此六句为法界道场偈,亦曰寿量四土偈。以此六句中自具四土也。文句言常在灵鹫山,是实报土,为三世常住之净土,故谓为他受用报身所居之实报土,为證实相之理者所得之果报,故谓为实报。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已上之菩萨住处也。又言常在二字,含常寂光土,谓常寂光土者,实相之理,即三谛之理也,盖常者常住之理,故为中谛,寂者空之义,即为空谛,光者照三千诸法之义,即为假谛。此常寂光之理,即为自他受用报身所證,即所住所在之处,故常在二字得以显之也。其次馀诸住处之言中有方便同居之二土。故称之为四土偈。
(术语)法华经寿量品偈曰:「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此六句为法界道场偈,亦曰寿量四土偈。以此六句中自具四土也。文句言常在灵鹫山,是实报土,为三世常住之净土,故谓为他受用报身所居之实报土,为證实相之理者所得之果报,故谓为实报。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已上之菩萨住处也。又言常在二字,含常寂光土,谓常寂光土者,实相之理,即三谛之理也,盖常者常住之理,故为中谛,寂者空之义,即为空谛,光者照三千诸法之义,即为假谛。此常寂光之理,即为自他受用报身所證,即所住所在之处,故常在二字得以显之也。其次馀诸住处之言中有方便同居之二土。故称之为四土偈。
赵州四门
【佛学大辞典】
(公案)「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见碧岩九则。
(公案)「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见碧岩九则。
四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趣田,畜生。二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三恩田,父母等也。四德田,三乘之贤圣也。见俱舍论十八。
(名数)一趣田,畜生。二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三恩田,父母等也。四德田,三乘之贤圣也。见俱舍论十八。
说四众过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
四十二贤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贤十圣加等觉妙觉之二圣者。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为菩萨者,(中略)必谛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多义。」本经举梵汉之名。(参见:四十二地)
(名数)三贤十圣加等觉妙觉之二圣者。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为菩萨者,(中略)必谛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多义。」本经举梵汉之名。(参见:四十二地)
四种缘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于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缘起,是圆教也。而独除顿教者,以彼为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也。玆辨四种缘起之大要,则一业感缘起。是谓惑业苦三道展转,而因果相续也。惑为心之病,业为身之恶,苦为生死之果报。心之病为缘,而造身之恶,身之恶为因,而感生死之果,故称之为业感缘起。例如有人起瞋恚,是惑也。由之而终至引刀杀他,是业也。此业自牵引未来之苦果,是一具之缘也。而感了未来之苦果,则于其苦果之身,更起惑造业,招他世之苦果,是亦一具之缘起也。如此惑业苦三道展转,互为因果,如轮环玉者,生死轮回之相也。故溯之则过去永永更无生之始,趁之则未来漫漫更无死之终。佛教所谈三世因果之相,大要不过于此。而详之者,即十二因缘观是也。然而如是论来,虽足知因果之关系,若问此三法从何生来?则宜为答之之辨解。此所以于业感缘起之次,有赖耶缘起也。二赖耶缘起。赖耶者,阿赖耶之略,译曰藏。藏种子之义。有微细不可知之一大藏识,为一有情之根本依也。差排有情之万法,皆为自此藏识所执持之种子现行者,是谓为种子生现行。彼所现行之万法,为新熏其种子于藏识者,此谓为现行熏种子。因而可得三法:一本有种子。是为藏识所执持,遇缘则现行之种子也。二现行法。是本有种子遇缘现行之法也。三新熏种子。是由现行法新熏之种子也。此三法展转同时为因果,犹如秤之一时高低。是谓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是一具之缘起也。而后时更遇缘则自种子生现行,自现行熏种子,更为一具之缘起。如此展转因果无究,此为赖耶缘起之相。而所谓缘者,非有别法。反由赖耶现行之诸法也。以现行之诸法为缘而鼓动种子,生惑造业招果也。然则可知为三世因果相之惑业苦三道,皆由吾一心缘起者,赖耶缘起之功也。虽然,更进一步,而谓赖耶心反由何而生?则宜为答之之辨解。若谓由前七识而生,则更诘赖耶与前七识皆由何而生?岂有答之之辞耶?此所以于赖耶缘起之次,有如来藏缘起也。三如来藏缘起。又曰真如缘起。有一昧平等之真如,而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之实体者,为染净之缘所驱,生种种之法也。其实体有真如门,生灭门之二义,以真如门故,为一味平等之体,以生灭门故,由染缘而现六道,由净缘而出四圣。于此有三法:一真如之体。二生灭之相。三因缘之用。真如之体为因,因缘之用为缘,因生生灭之相。而其生灭之果,即现行之赖耶识也。于是知赖耶识由如来藏而生。而如来藏更不可诘问从何而生,何则?以如来藏体为真如,更有所生,即非真如也。而如是一切万法为由一如来藏变造者,则论其万法,互相融通,可为一大缘起。是法界缘起也。四法界缘起。谓法界之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尽成一大缘起,更无单立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以他语言之,则所谓万有缘于万有而起者,是法界缘起之义也。详释之者,即六相十玄之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说由于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名数)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于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缘起,是圆教也。而独除顿教者,以彼为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也。玆辨四种缘起之大要,则一业感缘起。是谓惑业苦三道展转,而因果相续也。惑为心之病,业为身之恶,苦为生死之果报。心之病为缘,而造身之恶,身之恶为因,而感生死之果,故称之为业感缘起。例如有人起瞋恚,是惑也。由之而终至引刀杀他,是业也。此业自牵引未来之苦果,是一具之缘也。而感了未来之苦果,则于其苦果之身,更起惑造业,招他世之苦果,是亦一具之缘起也。如此惑业苦三道展转,互为因果,如轮环玉者,生死轮回之相也。故溯之则过去永永更无生之始,趁之则未来漫漫更无死之终。佛教所谈三世因果之相,大要不过于此。而详之者,即十二因缘观是也。然而如是论来,虽足知因果之关系,若问此三法从何生来?则宜为答之之辨解。此所以于业感缘起之次,有赖耶缘起也。二赖耶缘起。赖耶者,阿赖耶之略,译曰藏。藏种子之义。有微细不可知之一大藏识,为一有情之根本依也。差排有情之万法,皆为自此藏识所执持之种子现行者,是谓为种子生现行。彼所现行之万法,为新熏其种子于藏识者,此谓为现行熏种子。因而可得三法:一本有种子。是为藏识所执持,遇缘则现行之种子也。二现行法。是本有种子遇缘现行之法也。三新熏种子。是由现行法新熏之种子也。此三法展转同时为因果,犹如秤之一时高低。是谓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是一具之缘起也。而后时更遇缘则自种子生现行,自现行熏种子,更为一具之缘起。如此展转因果无究,此为赖耶缘起之相。而所谓缘者,非有别法。反由赖耶现行之诸法也。以现行之诸法为缘而鼓动种子,生惑造业招果也。然则可知为三世因果相之惑业苦三道,皆由吾一心缘起者,赖耶缘起之功也。虽然,更进一步,而谓赖耶心反由何而生?则宜为答之之辨解。若谓由前七识而生,则更诘赖耶与前七识皆由何而生?岂有答之之辞耶?此所以于赖耶缘起之次,有如来藏缘起也。三如来藏缘起。又曰真如缘起。有一昧平等之真如,而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之实体者,为染净之缘所驱,生种种之法也。其实体有真如门,生灭门之二义,以真如门故,为一味平等之体,以生灭门故,由染缘而现六道,由净缘而出四圣。于此有三法:一真如之体。二生灭之相。三因缘之用。真如之体为因,因缘之用为缘,因生生灭之相。而其生灭之果,即现行之赖耶识也。于是知赖耶识由如来藏而生。而如来藏更不可诘问从何而生,何则?以如来藏体为真如,更有所生,即非真如也。而如是一切万法为由一如来藏变造者,则论其万法,互相融通,可为一大缘起。是法界缘起也。四法界缘起。谓法界之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尽成一大缘起,更无单立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以他语言之,则所谓万有缘于万有而起者,是法界缘起之义也。详释之者,即六相十玄之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说由于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四天珠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书四点。密宗之数珠,每七颗或二十一颗,插入异类异种或同珠之小形者四颗,是非有经轨可凭,惟彼宗常诵真言以七遍或二十一遍为常规,故为其记子而加之也。
(杂名)又书四点。密宗之数珠,每七颗或二十一颗,插入异类异种或同珠之小形者四颗,是非有经轨可凭,惟彼宗常诵真言以七遍或二十一遍为常规,故为其记子而加之也。
声闻四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果)
【佛学次第统编】
前总说修行五位,兹单述四果,金刚经疏云声闻四果。
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
二、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
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證涅槃,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术语)(参见:四果)
【佛学次第统编】
前总说修行五位,兹单述四果,金刚经疏云声闻四果。
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
二、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
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證涅槃,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馀,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馀,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