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页
四种华严经
菩萨修行四依
菩萨修行四法经
四量
无生四谛
无作四谛
四无记
十四无记
无量四谛
四无碍
菩萨所观四智
四十八智
须弥四层级
棺台四门
佛类词典(续上)
四种善恶四种华严经
菩萨修行四依
菩萨修行四法经
四量
无生四谛
无作四谛
四无记
十四无记
无量四谛
四无碍
菩萨所观四智
四十八智
须弥四层级
棺台四门
四种善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所述善恶之性,其标准也,俱舍论分其种类各为四种:一胜义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极安稳,众苦永灭,如无病之体者。二自性善,惭愧之二与无贪无痴无瞋之三善根也。此五法不待馀之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犹如良药。三相应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惭愧与三善根相应而始为善故,犹如水。四等起善,身语二业也。由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犹如良牛所出之牛乳。恶之四种反之。
(名数)前所述善恶之性,其标准也,俱舍论分其种类各为四种:一胜义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极安稳,众苦永灭,如无病之体者。二自性善,惭愧之二与无贪无痴无瞋之三善根也。此五法不待馀之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犹如良药。三相应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惭愧与三善根相应而始为善故,犹如水。四等起善,身语二业也。由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犹如良牛所出之牛乳。恶之四种反之。
四种华严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差别华严经为四种:一前分华严,又曰初顿华严,寂场华严,三七日华严。谓成道后三七日之说法八会中之前七会也。二后分华严,谓三七日以后之说法,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会中以舍利弗等声闻在座,故知非三七日之说法。三时长华严。谓三七日后,佛将尽未来际对于其机说华严之法者,其中佛一代中之时长华严阿难结集之,附于彼三七日所说之前分华严后。即后分华严是也。后分与时长,其体为一,仅就会而分前分与后分,就时而分三七日与时长,异其称耳。四法界华严,此不依经帙为一代教中说法界之理者之通称。见四教仪集注上,增晖记一、七帖见闻二本,半字谈一。
(名数)天台差别华严经为四种:一前分华严,又曰初顿华严,寂场华严,三七日华严。谓成道后三七日之说法八会中之前七会也。二后分华严,谓三七日以后之说法,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会中以舍利弗等声闻在座,故知非三七日之说法。三时长华严。谓三七日后,佛将尽未来际对于其机说华严之法者,其中佛一代中之时长华严阿难结集之,附于彼三七日所说之前分华严后。即后分华严是也。后分与时长,其体为一,仅就会而分前分与后分,就时而分三七日与时长,异其称耳。四法界华严,此不依经帙为一代教中说法界之理者之通称。见四教仪集注上,增晖记一、七帖见闻二本,半字谈一。
菩萨修行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依为地前,供养五恒沙之佛,二依为初地乃至六地,供养六恒沙之佛,三依为七八九地,供养七恒沙之佛,四依为十地,供养八恒沙之佛。菩萨经此四依成就修道。
(名数)初依为地前,供养五恒沙之佛,二依为初地乃至六地,供养六恒沙之佛,三依为七八九地,供养七恒沙之佛,四依为十地,供养八恒沙之佛。菩萨经此四依成就修道。
菩萨修行四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四法经义同而文稍异。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四法经义同而文稍异。
四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三量加譬喻量也。人生之无常,如水泡之无常,以喻而显者。
(名数)于三量加譬喻量也。人生之无常,如水泡之无常,以喻而显者。
无生四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谛之一。天台以配于通教之法门。说迷悟之因果,悉为幻化之法,而非实生实灭,生灭即无生灭,故云无生四谛,以简异于藏教生灭之四谛。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谛之一。天台以配于通教之法门。说迷悟之因果,悉为幻化之法,而非实生实灭,生灭即无生灭,故云无生四谛,以简异于藏教生灭之四谛。
无作四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谛之一。天台以配圆教之法门。四谛者,迷悟之因果也。圆教者,中道之理性,具本来十界诸法,则迷悟缘生之事相,为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事相之当体,即为中道实相,故谓之无作四谛。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谛之一。天台以配圆教之法门。四谛者,迷悟之因果也。圆教者,中道之理性,具本来十界诸法,则迷悟缘生之事相,为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事相之当体,即为中道实相,故谓之无作四谛。
四无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就无覆无记之一而更分别为四种:一异熟无记,依一切前世业因而感之身心果报也,异熟为果报之异名。二威仪无记,起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威仪时之心无记者。三工巧无记,作图画彫刻等种种工巧时之心无记者。四变化无记,以通力作种种变化时之心无记者。其中威仪工巧之二者,虽亦通于善恶二性及有覆无记,而今只取无覆无记之一边耳。见百法问答钞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谓不能记别当来之果,又于善恶法中,无所记别,故名无记。
〔一、能变无记〕,谓第八识心王,是无记性,与心所五法相俱,则能变现色等一切境界,而无所分别,故名能变无记。(五法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是名遍行五法,即第八识心所法也。)
〔二、所变无记〕,谓根身、种子、器世间三类之境,皆由本识之所变现;以此三境无分别性,故名所变无记。
〔三、分位无记〕,谓于不相应行中,假无记法,立诸分位,由此诸法不属善恶,不与心相应,不与色相应,无所记别,故名分位无记。
〔四、胜义无记〕,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有胜义故,而无所作为,故名胜义无记。(虚空无为者,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也;非择灭无为者,声闻之人,證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真空之理,不假拣择也。)
(名数)就无覆无记之一而更分别为四种:一异熟无记,依一切前世业因而感之身心果报也,异熟为果报之异名。二威仪无记,起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威仪时之心无记者。三工巧无记,作图画彫刻等种种工巧时之心无记者。四变化无记,以通力作种种变化时之心无记者。其中威仪工巧之二者,虽亦通于善恶二性及有覆无记,而今只取无覆无记之一边耳。见百法问答钞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谓不能记别当来之果,又于善恶法中,无所记别,故名无记。
〔一、能变无记〕,谓第八识心王,是无记性,与心所五法相俱,则能变现色等一切境界,而无所分别,故名能变无记。(五法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是名遍行五法,即第八识心所法也。)
〔二、所变无记〕,谓根身、种子、器世间三类之境,皆由本识之所变现;以此三境无分别性,故名所变无记。
〔三、分位无记〕,谓于不相应行中,假无记法,立诸分位,由此诸法不属善恶,不与心相应,不与色相应,无所记别,故名分位无记。
〔四、胜义无记〕,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有胜义故,而无所作为,故名胜义无记。(虚空无为者,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也;非择灭无为者,声闻之人,證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真空之理,不假拣择也。)
十四无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四难)
(名数)(参见:十四难)
无量四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种四谛之一。(参见:四谛)
(名数)四种四谛之一。(参见:四谛)
四无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之略。
(名数)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之略。
菩萨所观四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等破外道馀乘实我实法之所执,且说阿毗达磨经四智成就菩萨之所观,举以略显于心外无有实境。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于一处鬼人天等所见各别。境若实有,则岂能如此随见者业力而转变种种耶?二无所缘识智,缘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时,境非实有,而心现缘知。心若必托外境而起,则云何无缘耶?以此准知,一切境界,皆心所变也。三自应无倒智,境若为实,则一切凡夫,皆应是圣,本来證悟心外之境故。若然,则不应假功用而得脱,应自然成就,何不然耶?四随三智转智,三智者:一随自在者智转智,已證得心自在者,随自己所欲转变水等能成金等。境若实有,何能如此随心转变耶?二随类密者智转智,得胜定而修法观者,观一境随而青瘀等相,种种显现。境若实有,岂能如此耶?三随分别智转智,起證实之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实有,云何證实时皆不现耶?菩萨成就此四智时于唯识之理决定悟入故,不许心外实境也。
(术语)唯识论等破外道馀乘实我实法之所执,且说阿毗达磨经四智成就菩萨之所观,举以略显于心外无有实境。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于一处鬼人天等所见各别。境若实有,则岂能如此随见者业力而转变种种耶?二无所缘识智,缘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时,境非实有,而心现缘知。心若必托外境而起,则云何无缘耶?以此准知,一切境界,皆心所变也。三自应无倒智,境若为实,则一切凡夫,皆应是圣,本来證悟心外之境故。若然,则不应假功用而得脱,应自然成就,何不然耶?四随三智转智,三智者:一随自在者智转智,已證得心自在者,随自己所欲转变水等能成金等。境若实有,何能如此随心转变耶?二随类密者智转智,得胜定而修法观者,观一境随而青瘀等相,种种显现。境若实有,岂能如此耶?三随分别智转智,起證实之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实有,云何證实时皆不现耶?菩萨成就此四智时于唯识之理决定悟入故,不许心外实境也。
四十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约十二缘起于四谛而观,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来之老死,即是苦谛,老死之集,即集谛,老死之灭即灭谛,老死之趣灭行,即道谛。如老死乃至过去行之四谛亦然。无明无因,故不观之,故十二支与四智合而为四十八智也。
(名数)约十二缘起于四谛而观,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来之老死,即是苦谛,老死之集,即集谛,老死之灭即灭谛,老死之趣灭行,即道谛。如老死乃至过去行之四谛亦然。无明无因,故不观之,故十二支与四智合而为四十八智也。
须弥四层级
【佛学大辞典】
(名数)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自水际至尽第一层。相去有十千踰缮那量,如是乃至有第三层至尽第四层亦有十千之量,此四层级自妙高山傍出而围绕之,尽其下半,最初之层级,出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之层级,如其次第为八千四千二千。有药叉神,名为坚手,住于初层级。有名持鬘者,住于第二级。有名恒憍者,住于第三级。此三者,皆是四大天王所部之大众也。第四之层级,为四大天王及其诸眷属共居止之所,如妙高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及眷属之居。如是持双持轴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天之居,是皆四大王所部之封邑也。是名依地而住之四大王众天。欲天之中此天最广。见俱舍论十一。此四层级。又详说于正法念经二十二乃至二十四。
(名数)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自水际至尽第一层。相去有十千踰缮那量,如是乃至有第三层至尽第四层亦有十千之量,此四层级自妙高山傍出而围绕之,尽其下半,最初之层级,出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之层级,如其次第为八千四千二千。有药叉神,名为坚手,住于初层级。有名持鬘者,住于第二级。有名恒憍者,住于第三级。此三者,皆是四大天王所部之大众也。第四之层级,为四大天王及其诸眷属共居止之所,如妙高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及眷属之居。如是持双持轴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天之居,是皆四大王所部之封邑也。是名依地而住之四大王众天。欲天之中此天最广。见俱舍论十一。此四层级。又详说于正法念经二十二乃至二十四。
棺台四门
【佛学大辞典】
(杂名)形容胎藏界曼陀罗之四门,于棺外作四门,东南西北之次第,附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名。是示佛道之始终者。葬场之四门亦同。
(杂名)形容胎藏界曼陀罗之四门,于棺外作四门,东南西北之次第,附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名。是示佛道之始终者。葬场之四门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