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8 49 50 51 下一页
法相宗四重出体
华严宗四门出体
生灭四谛
白四
白四羯磨
外四供
外道四宗
外道小乘四宗论
外题六十四字
西天四七
百四十不共法
因十四过
光宅四乘
有无四句
佛类词典(续上)
出家四愿法相宗四重出体
华严宗四门出体
生灭四谛
白四
白四羯磨
外四供
外道四宗
外道小乘四宗论
外题六十四字
西天四七
百四十不共法
因十四过
光宅四乘
有无四句
出家四愿
【佛学大辞典】
(故事)释迦如来初欲出家,而发四愿: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见普曜经四。
【佛学常见辞汇】
释迦佛初欲出家时发了四个誓愿,即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
【三藏法数】
(出普曜经)
出家四愿者,谓释迦如来初欲出家,发此四誓愿度脱众生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一、愿济众生困厄〕,谓我设成正觉,得一切智时,众生困厄,被诸恼患,吾当济脱令断恩爱也。
〔二、愿除众生惑障〕,谓众生没在生死苦海,无明暗蔽,悉无所知,我当为其显示如清净眼,内外无障,令其出离也。
〔三、愿断众生邪见〕,谓众生在世,我慢自大,尊己贱彼,心存邪见,不慕圣道。我当开化,令入正真也。
〔四、愿度众生苦轮〕,谓众生处于生死之苦,轮转无际,灭智慧根,不能自济。我当为其说法,令得度脱也。
(故事)释迦如来初欲出家,而发四愿: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见普曜经四。
【佛学常见辞汇】
释迦佛初欲出家时发了四个誓愿,即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
【三藏法数】
(出普曜经)
出家四愿者,谓释迦如来初欲出家,发此四誓愿度脱众生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一、愿济众生困厄〕,谓我设成正觉,得一切智时,众生困厄,被诸恼患,吾当济脱令断恩爱也。
〔二、愿除众生惑障〕,谓众生没在生死苦海,无明暗蔽,悉无所知,我当为其显示如清净眼,内外无障,令其出离也。
〔三、愿断众生邪见〕,谓众生在世,我慢自大,尊己贱彼,心存邪见,不慕圣道。我当开化,令入正真也。
〔四、愿度众生苦轮〕,谓众生处于生死之苦,轮转无际,灭智慧根,不能自济。我当为其说法,令得度脱也。
法相宗四重出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护法,胜子,亲光之法相家,凡出诸法之体,有四重,此原为出佛说之教体而分别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摄相归性体,二摄境从识体,三摄假从实体,四体用别论体。是虽为胜劣之次第。然说明之,则宜逆次而依浅深之次第。一体用别论体。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见。则事体作用各为差别,故即其差别论之而出体,谓为体用别论体。例如举一管之笔,问笔以何为体,答以笔为毛为竹,即体用别论也。二摄假从实体。就第一重之出体,更疑其毛与竹为何,即答之为第二重,摄假从实者,摄假法使归于实法,就其实法而出体也。例如言笔之体为四尘之法,是虽曰毛曰竹,而皆为四尘上所安立之假法,故使其假法归于四尘之实体,举四尘而为其体也。三摄境从识体。又曰摄境从心。于第二重之答更问四尘之体为何,即答之为第三重。摄境从识者,摄一切所缘之境,使归于能缘之心识,举其心识而为事物之本所也。何则,以万法唯识故也。例如言四尘之体是为识。四摄相归性体。于第三重更疑心是何体,即答之,为第四重。摄相归性者,摄一切有为之事相,使归于唯一无为之真性。举其真性而为实体也。例如言识之实性,是为真如。此以真如为一切有为法之所依性故也。此时不宜更问真如以何为体,何则,以真如为真实之法故也。真实之法,无所依之法,若更有所依之体,则是假法而非实法也。故无第五重。见义林章一本,唯识述记一本。
(术语)护法,胜子,亲光之法相家,凡出诸法之体,有四重,此原为出佛说之教体而分别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摄相归性体,二摄境从识体,三摄假从实体,四体用别论体。是虽为胜劣之次第。然说明之,则宜逆次而依浅深之次第。一体用别论体。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见。则事体作用各为差别,故即其差别论之而出体,谓为体用别论体。例如举一管之笔,问笔以何为体,答以笔为毛为竹,即体用别论也。二摄假从实体。就第一重之出体,更疑其毛与竹为何,即答之为第二重,摄假从实者,摄假法使归于实法,就其实法而出体也。例如言笔之体为四尘之法,是虽曰毛曰竹,而皆为四尘上所安立之假法,故使其假法归于四尘之实体,举四尘而为其体也。三摄境从识体。又曰摄境从心。于第二重之答更问四尘之体为何,即答之为第三重。摄境从识者,摄一切所缘之境,使归于能缘之心识,举其心识而为事物之本所也。何则,以万法唯识故也。例如言四尘之体是为识。四摄相归性体。于第三重更疑心是何体,即答之,为第四重。摄相归性者,摄一切有为之事相,使归于唯一无为之真性。举其真性而为实体也。例如言识之实性,是为真如。此以真如为一切有为法之所依性故也。此时不宜更问真如以何为体,何则,以真如为真实之法故也。真实之法,无所依之法,若更有所依之体,则是假法而非实法也。故无第五重。见义林章一本,唯识述记一本。
华严宗四门出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随相门,如前之体用别论体。二唯识门,如前之摄境从识体。三归性门,与前之摄相归性体相当。但彼不许真如随缘而成为诸法,故假令谓为摄事相而归于真性,亦唯以能依归于所依而已,其实不得谓有为之事相即为真如也。今立真如缘起,成为诸法,则诸法即为真如之体,如波即水。四无碍门,一切差别之事相,悉由无差别之真性缘起,故所起之万法如其性,圆融相即,而事事无碍也。以一法一切法为体,以一切法一法为体。是曰无碍门。见起信论义记上。
(术语)一随相门,如前之体用别论体。二唯识门,如前之摄境从识体。三归性门,与前之摄相归性体相当。但彼不许真如随缘而成为诸法,故假令谓为摄事相而归于真性,亦唯以能依归于所依而已,其实不得谓有为之事相即为真如也。今立真如缘起,成为诸法,则诸法即为真如之体,如波即水。四无碍门,一切差别之事相,悉由无差别之真性缘起,故所起之万法如其性,圆融相即,而事事无碍也。以一法一切法为体,以一切法一法为体。是曰无碍门。见起信论义记上。
生灭四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四谛之一。(参见:四谛)
(术语)四种四谛之一。(参见:四谛)
白四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白四羯磨也。
(术语)白四羯磨也。
白四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Jn^apticaturtham%,僧中行事务,如授戒之重法,向僧众先告白其事,曰白。次三问其可否而决其事曰三羯磨Tr!ti^ya karmava%cana%,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曰白四羯磨。是最重之作法也。羯磨疏一上白:「若情事殷重,和举转难。如受忏大仪,治摈重罚。故须一白牒陈,三羯磨量可,方能成遂,故曰白四。亦以一白三羯磨通为四也。」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五曰:「白四受戒、忏重、治举、诃谏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自非一白告知,三法量可,焉能辨得?以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
(术语)Jn^apticaturtham%,僧中行事务,如授戒之重法,向僧众先告白其事,曰白。次三问其可否而决其事曰三羯磨Tr!ti^ya karmava%cana%,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曰白四羯磨。是最重之作法也。羯磨疏一上白:「若情事殷重,和举转难。如受忏大仪,治摈重罚。故须一白牒陈,三羯磨量可,方能成遂,故曰白四。亦以一白三羯磨通为四也。」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五曰:「白四受戒、忏重、治举、诃谏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自非一白告知,三法量可,焉能辨得?以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
外四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金刚界三十七尊中,香,华,灯,涂之四菩萨,是由中央之大日如来供养阿閦等之四佛者。
(术语)为金刚界三十七尊中,香,华,灯,涂之四菩萨,是由中央之大日如来供养阿閦等之四佛者。
外道四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四见。亦曰四执:一迦毗罗,计一。二优楼僧祛,计异。三尼犍子,计亦一亦异。四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见入大乘论上,破四宗论上。又,一执一者,如数论等。二执异者,如胜论等。三执亦一亦异者,如尼犍子等,四执非一非异者,如阿时缚外道。见唯识论一,同述记一末。
(名数)又曰四见。亦曰四执:一迦毗罗,计一。二优楼僧祛,计异。三尼犍子,计亦一亦异。四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见入大乘论上,破四宗论上。又,一执一者,如数论等。二执异者,如胜论等。三执亦一亦异者,如尼犍子等,四执非一非异者,如阿时缚外道。见唯识论一,同述记一末。
外道小乘四宗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破外道小乘所执一异等之四见。
(书名)具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破外道小乘所执一异等之四见。
外题六十四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妙法莲华经卷第一乃至妙法莲华经卷第八。法华经八卷之外题文字。通计六十四字也。
(名数)妙法莲华经卷第一乃至妙法莲华经卷第八。法华经八卷之外题文字。通计六十四字也。
西天四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印度禅宗付法之祖师,即自摩诃迦叶至菩提达磨之二十八代也。与东土二三连结而呼之。
(术语)谓印度禅宗付法之祖师,即自摩诃迦叶至菩提达磨之二十八代也。与东土二三连结而呼之。
百四十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常不忘失,断烦恼习,一切智也。四净者,具曰四一切行净,一身净,永断习气,得清净之气,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名为身净。二缘净,神通自在,名为缘净。三心净,修集善法,心离烦恼,名为心净。四智净,知一切法。无有挂碍,得自在智,知一切法行,名为智净。三念处者,一众生于如来之说法,至心听受,心得欢喜,受诸安乐,如法住而不违佛教,佛不以为喜,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二众生不信受如来之说法,虽有违反所说,佛不以为瞋,无有愁恼,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三众生中有听如来之说法者,有不听者。不喜听者,亦不愁不听者,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见菩萨戒经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不护以下(参见:各))。
(名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常不忘失,断烦恼习,一切智也。四净者,具曰四一切行净,一身净,永断习气,得清净之气,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名为身净。二缘净,神通自在,名为缘净。三心净,修集善法,心离烦恼,名为心净。四智净,知一切法。无有挂碍,得自在智,知一切法行,名为智净。三念处者,一众生于如来之说法,至心听受,心得欢喜,受诸安乐,如法住而不违佛教,佛不以为喜,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二众生不信受如来之说法,虽有违反所说,佛不以为瞋,无有愁恼,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三众生中有听如来之说法者,有不听者。不喜听者,亦不愁不听者,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见菩萨戒经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不护以下(参见:各))。
因十四过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明三支作法中,因支上所显十四种之过误也。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五,共不定。六,不共不定。七,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八,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九俱品一分转不定。十,相违决定。十一,法自相相违。十二,法差别相违。十三,有法自相相违。十四,有法差别相违。(参见:三十三过)
(名数)因明三支作法中,因支上所显十四种之过误也。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五,共不定。六,不共不定。七,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八,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九俱品一分转不定。十,相违决定。十一,法自相相违。十二,法差别相违。十三,有法自相相违。十四,有法差别相违。(参见:三十三过)
光宅四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光宅法师依法华经譬喻品之意立四乘教:一羊车谓声闻乘,二鹿车谓缘觉乘,三牛车谓小乘之菩萨,四大白牛车谓大乘之菩萨。是于三乘教外,别发明纯大之一乘教,开天台华严诸大乘之基础者。见华严大疏一,三藏法数十五。
(名数)光宅法师依法华经譬喻品之意立四乘教:一羊车谓声闻乘,二鹿车谓缘觉乘,三牛车谓小乘之菩萨,四大白牛车谓大乘之菩萨。是于三乘教外,别发明纯大之一乘教,开天台华严诸大乘之基础者。见华严大疏一,三藏法数十五。
有无四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一有句。执必有我,即常见也。第二无句。执必无我身,是断见也。第三亦句,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也。第四非句。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见也。见华严疏十六,三藏法数十八。
【佛学次第统编】
有无四句者:
第一、有句 执必有我身,即常见也,又谓增益谤。
第二、无句 执必无我身,即断见也,又谓减损谤。
第三、亦句 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也,亦谓相违谤。
第四、非句 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见也,亦谓戏论谤。
(术语)第一有句。执必有我,即常见也。第二无句。执必无我身,是断见也。第三亦句,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也。第四非句。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见也。见华严疏十六,三藏法数十八。
【佛学次第统编】
有无四句者:
第一、有句 执必有我身,即常见也,又谓增益谤。
第二、无句 执必无我身,即断见也,又谓减损谤。
第三、亦句 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也,亦谓相违谤。
第四、非句 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见也,亦谓戏论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