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四增盛
四堕落法
四谛
四谛十六行相
四谛梵语
四谛经
四谛论
四机
四树
四橛
四缚
四随
四亲近
四导师
佛类词典(续上)
四堕四增盛
四堕落法
四谛
四谛十六行相
四谛梵语
四谛经
四谛论
四机
四树
四橛
四缚
四随
四亲近
四导师
四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也。是为退堕佛法海而不得再入僧从之重罪,故云堕。多论一曰:「白四羯磨竟,已得具戒,所以说四依四堕十三僧残者,但为知故说。」有部百一羯磨一曰:「次说四堕落法。(中略)苾刍于此四法中,随一一事。若有犯者,随当犯时便非苾刍,非沙门,非释迦子,失苾刍性,此便堕落断没轮回。」
【佛学常见辞汇】
即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罪。
(名数)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也。是为退堕佛法海而不得再入僧从之重罪,故云堕。多论一曰:「白四羯磨竟,已得具戒,所以说四依四堕十三僧残者,但为知故说。」有部百一羯磨一曰:「次说四堕落法。(中略)苾刍于此四法中,随一一事。若有犯者,随当犯时便非苾刍,非沙门,非释迦子,失苾刍性,此便堕落断没轮回。」
【佛学常见辞汇】
即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罪。
四增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至增劫则四种增盛也。一,寿量增盛,由千岁至八万岁。二,有情增盛,由万人至无数量。三,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富饶。四,善品增盛,至修十善及诸道品。
【佛学常见辞汇】
在增劫时期有四种的增盛,即寿量增盛(人寿由千岁增至八万岁)、有情增盛(人口由万人增至无数量)、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非常富饶)、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诸道品)。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一、寿量增盛〕,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寿减至十岁后,复渐增展转增至八万岁,是名寿量增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赡部,又云阎浮,华言胜金。)
〔二、有情增盛〕,有情即众生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惟馀万人;后复渐增,展转无数。于劫增时,其地广博严净,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众,是名有情增盛。
〔三、资具增盛〕,资具者,资生之具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民饥馑,以稊稗等为上妙食。至劫增时,安隐丰乐,种种地味自然出生,乃至谷果等类,渐渐充足,是名资具增盛。
〔四、善品增盛〕,善品者,善人所修诸道品也。谓劫末时,世间有情广造十恶之业,不修善道。至劫增时,人民广修十善及诸道品,是名善品增盛。(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名数)谓至增劫则四种增盛也。一,寿量增盛,由千岁至八万岁。二,有情增盛,由万人至无数量。三,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富饶。四,善品增盛,至修十善及诸道品。
【佛学常见辞汇】
在增劫时期有四种的增盛,即寿量增盛(人寿由千岁增至八万岁)、有情增盛(人口由万人增至无数量)、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非常富饶)、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诸道品)。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一、寿量增盛〕,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寿减至十岁后,复渐增展转增至八万岁,是名寿量增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赡部,又云阎浮,华言胜金。)
〔二、有情增盛〕,有情即众生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惟馀万人;后复渐增,展转无数。于劫增时,其地广博严净,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众,是名有情增盛。
〔三、资具增盛〕,资具者,资生之具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民饥馑,以稊稗等为上妙食。至劫增时,安隐丰乐,种种地味自然出生,乃至谷果等类,渐渐充足,是名资具增盛。
〔四、善品增盛〕,善品者,善人所修诸道品也。谓劫末时,世间有情广造十恶之业,不修善道。至劫增时,人民广修十善及诸道品,是名善品增盛。(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四堕落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堕)
(名数)(参见:四堕)
四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a%ri-A^ryasatya%ni,巴利语Catta%ri-Ariyasacca%ni。一苦谛Duh!kha-a%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Samudya-a%ryasatya,贪瞋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Nirodha-a%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Ma%rga-a%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證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證道果。」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馀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馀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字部四谛)
【佛学常见辞汇】
又称四圣谛。(参见:四圣谛)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俗谛,涅槃寂灭之道理名真谛。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迷之果也。集谛者,贪瞋等之烦恼,及善恶之诸业,此二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是迷之因也。灭谛者涅槃也。涅槃灭惑业,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名曰灭,是悟之果也。道谛者,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为道,是悟之因也。初二为流转之因果,又名世间因果。后二为还灭之因果,又名出世间因果。分述四谛如次:
(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a%ri-A^ryasatya%ni,巴利语Catta%ri-Ariyasacca%ni。一苦谛Duh!kha-a%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Samudya-a%ryasatya,贪瞋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Nirodha-a%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Ma%rga-a%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證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證道果。」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馀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馀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字部四谛)
【佛学常见辞汇】
又称四圣谛。(参见:四圣谛)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俗谛,涅槃寂灭之道理名真谛。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迷之果也。集谛者,贪瞋等之烦恼,及善恶之诸业,此二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是迷之因也。灭谛者涅槃也。涅槃灭惑业,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名曰灭,是悟之果也。道谛者,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为道,是悟之因也。初二为流转之因果,又名世间因果。后二为还灭之因果,又名出世间因果。分述四谛如次:
四谛十六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参见:十六行相)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参见:十六行相)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十六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略云十六行。亦云二八行。(参见: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苦集灭道之四谛各浮四种影像于心而解了之也。见俱舍论二十六,法界次第中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十六行。(参见:十六行)
(名数)略云十六行。亦云二八行。(参见: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苦集灭道之四谛各浮四种影像于心而解了之也。见俱舍论二十六,法界次第中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十六行。(参见:十六行)
四谛梵语
【佛学大辞典】
(杂语)贤慧经十二曰:「豆祛,三牟提耶,尼楼陀,末迦(晋言苦习灭道)。」(宋元明三本俱习字作集梵音出本项)。毗沙论出毗陀语Veda及弥离车语Mleccha之四谛。(参见:圣语)
(杂语)贤慧经十二曰:「豆祛,三牟提耶,尼楼陀,末迦(晋言苦习灭道)。」(宋元明三本俱习字作集梵音出本项)。毗沙论出毗陀语Veda及弥离车语Mleccha之四谛。(参见:圣语)
四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四谛之法。为中阿含分别圣谛经之别译。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四谛之法。为中阿含分别圣谛经之别译。
四谛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婆薮跋摩造,陈真谛译。分别四谛之义。
(书名)四卷,婆薮跋摩造,陈真谛译。分别四谛之义。
四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机者机器也,又机缘也。善根当发,名为机。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天机也。二二乘机,谓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机也。三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爱,是菩萨机也。四佛机,谓于一切诸法而观中道实相以顿断诸惑而出生死,是佛机也。见法华文句十下。
【佛学常见辞汇】
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天机;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机;先人后己慈悲仁爱是菩萨机;于一切诸法观中道实相,以顿断诸惑而出生死是佛机。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四机者,机即机器,又机缘也,有可发之义,故名为机。
〔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
〔二、二乘机〕,谓厌畏生死,忻尚涅槃,是名二乘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让,是名菩萨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佛机〕,谓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名佛机。(等观者,即非空非假,平等中道观也。一道出生死者,以中道观,顿断诸惑,顿出生死也。)
(名数)机者机器也,又机缘也。善根当发,名为机。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天机也。二二乘机,谓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机也。三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爱,是菩萨机也。四佛机,谓于一切诸法而观中道实相以顿断诸惑而出生死,是佛机也。见法华文句十下。
【佛学常见辞汇】
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天机;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机;先人后己慈悲仁爱是菩萨机;于一切诸法观中道实相,以顿断诸惑而出生死是佛机。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四机者,机即机器,又机缘也,有可发之义,故名为机。
〔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
〔二、二乘机〕,谓厌畏生死,忻尚涅槃,是名二乘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让,是名菩萨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佛机〕,谓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名佛机。(等观者,即非空非假,平等中道观也。一道出生死者,以中道观,顿断诸惑,顿出生死也。)
四树
【佛学大辞典】
(譬喻)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乘也。取法华之三草二木之譬喻,故曰树。兴禅护国论序曰:「三轮八藏之文,四树五乘之旨。」
(譬喻)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乘也。取法华之三草二木之譬喻,故曰树。兴禅护国论序曰:「三轮八藏之文,四树五乘之旨。」
四橛
【佛学大辞典】
(物名)护摩坛四方之小柱也。仁王道场念诵仪轨曰:「于坛四角钉祛陀罗木橛,若无此木,铁橛紫檀木橛亦得。长十二指,入地四指。」大日经疏六曰:「橛首如一股拔折罗形,其下铦锐。」
(物名)护摩坛四方之小柱也。仁王道场念诵仪轨曰:「于坛四角钉祛陀罗木橛,若无此木,铁橛紫檀木橛亦得。长十二指,入地四指。」大日经疏六曰:「橛首如一股拔折罗形,其下铦锐。」
四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结:一欲爱身缚,欲界贪欲之缚身者。二瞋恚身缚,瞋恚之缚身者。三戒盗身缚,邪戒之缚身者。戒盗又名取戒。是本非戒,强以名戒,故曰戒盗。又以取进行,故名戒取。是外道之邪戒也。四我见身缚,我见之缚身者。见鞞婆沙论二。【又】一欲缚,欲界诸惑中除无明与见惑者。二有缚。 二界一切惑中除无明与见惑者。三无明缚,三界之无明也。四见缚,三界之恶见也。见大经净影疏。
【三藏法数】
(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
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
〔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欲爱身缚。(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瞋恚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违情等境,心生瞋恚,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瞋恚身缚。
〔三、戒盗身缚〕,戒盗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又取以进行,复名戒取。如外道诸戒是也。由此邪戒,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戒盗身缚。
〔四、我见身缚〕,我见,即见取也。谓于非涅槃法中,妄自分别,以为涅槃,生心取著,名为见取。由此我见,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我见身缚。(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名数)又云四结:一欲爱身缚,欲界贪欲之缚身者。二瞋恚身缚,瞋恚之缚身者。三戒盗身缚,邪戒之缚身者。戒盗又名取戒。是本非戒,强以名戒,故曰戒盗。又以取进行,故名戒取。是外道之邪戒也。四我见身缚,我见之缚身者。见鞞婆沙论二。【又】一欲缚,欲界诸惑中除无明与见惑者。二有缚。 二界一切惑中除无明与见惑者。三无明缚,三界之无明也。四见缚,三界之恶见也。见大经净影疏。
【三藏法数】
(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
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
〔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欲爱身缚。(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瞋恚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违情等境,心生瞋恚,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瞋恚身缚。
〔三、戒盗身缚〕,戒盗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又取以进行,复名戒取。如外道诸戒是也。由此邪戒,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戒盗身缚。
〔四、我见身缚〕,我见,即见取也。谓于非涅槃法中,妄自分别,以为涅槃,生心取著,名为见取。由此我见,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我见身缚。(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说法,随于众生之乐欲,随于众生之机宜,随于对治众生之所迷,随于第一义也。即四悉檀也。摩诃止观一之二曰:「禅经曰:佛以四随说法,随乐、随宜、随治、随义。」四明教行录四曰:「智论立悉檀被机,禅经用四随益物。」
(术语)佛之说法,随于众生之乐欲,随于众生之机宜,随于对治众生之所迷,随于第一义也。即四悉檀也。摩诃止观一之二曰:「禅经曰:佛以四随说法,随乐、随宜、随治、随义。」四明教行录四曰:「智论立悉檀被机,禅经用四随益物。」
四亲近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五佛中之四方随从佛之四方四菩萨,谓之四亲近。(参见:十六菩萨)
(术语)金刚界五佛中之四方随从佛之四方四菩萨,谓之四亲近。(参见:十六菩萨)
四导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涌出品所说由地涌出之诸大菩萨中四上首也。经曰:「是菩萨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名数)法华经涌出品所说由地涌出之诸大菩萨中四上首也。经曰:「是菩萨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