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45 下一页
四说
四尘
四宾主
四熏习
四满成佛
四德
四德处
四德乐邦
四德波罗蜜
四轮
大地四轮
曼荼罗四轮
转法轮四轮
轮王四轮
佛类词典(续上)
四漏四说
四尘
四宾主
四熏习
四满成佛
四德
四德处
四德乐邦
四德波罗蜜
四轮
大地四轮
曼荼罗四轮
转法轮四轮
轮王四轮
四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漏。欲界之修惑也。但除无明。二有漏。上二界之修惑也。但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之无明也。四见漏。三界之见惑也。漏是烦恼之异名。此四漏与四流之体同,惟次第稍异耳。出大藏法数二十三。(参见:四流)
【佛学常见辞汇】
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漏是烦恼的别名。
(名数)一欲漏。欲界之修惑也。但除无明。二有漏。上二界之修惑也。但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之无明也。四见漏。三界之见惑也。漏是烦恼之异名。此四漏与四流之体同,惟次第稍异耳。出大藏法数二十三。(参见:四流)
【佛学常见辞汇】
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漏是烦恼的别名。
四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也。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三界。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见科本辅行一之三。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缚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瞋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名数)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也。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三界。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见科本辅行一之三。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缚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瞋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四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四种广说,四种墨印。(参见:四种墨印)
(名数)又名四种广说,四种墨印。(参见:四种墨印)
四尘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香味触也。凡色法以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为能造,依之而造五根五境之色。即能造之四大与所造之十色皆为实色也。于此实色中以色香味触之四法,造山河草木等外器之法,是谓之四尘所造,无单一色尘乃至触之物体也(声有无不定故不言之)。小乘有部宗立之为微聚之实法,大乘之唯识则立之为和合之假色。又众生内身之根处,其扶尘根亦四尘所成者也。其胜义根虽为触境所摄之四大所成,然无色香味之和合,故惟为能造之四大与眼根,乃至能造之四大与身根而巳。但小乘有部宗之五根据九事俱生或十事俱生之义,谓胜义之五根,亦为四尘所成也。见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香、味、触。
【三藏法数】
四尘者,色、香、味、触也。此之四尘,乃后得智所现之色相,即他受用土之体也。此是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以由利他行满,随诸菩萨所宜变化,而现种种上妙色相诸尘境界,故以四尘为体也。(后得智者,即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他受用者,因他机感见而受用也。)
(名数)色香味触也。凡色法以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为能造,依之而造五根五境之色。即能造之四大与所造之十色皆为实色也。于此实色中以色香味触之四法,造山河草木等外器之法,是谓之四尘所造,无单一色尘乃至触之物体也(声有无不定故不言之)。小乘有部宗立之为微聚之实法,大乘之唯识则立之为和合之假色。又众生内身之根处,其扶尘根亦四尘所成者也。其胜义根虽为触境所摄之四大所成,然无色香味之和合,故惟为能造之四大与眼根,乃至能造之四大与身根而巳。但小乘有部宗之五根据九事俱生或十事俱生之义,谓胜义之五根,亦为四尘所成也。见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香、味、触。
【三藏法数】
四尘者,色、香、味、触也。此之四尘,乃后得智所现之色相,即他受用土之体也。此是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以由利他行满,随诸菩萨所宜变化,而现种种上妙色相诸尘境界,故以四尘为体也。(后得智者,即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他受用者,因他机感见而受用也。)
四宾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临济曹洞二家各立四宾主,其义不同。临济之宾主为师弟之别名:一主中主,有师家鼻孔者。二宾中主,有学人鼻孔者。三主中宾,无师家鼻孔者。四宾中宾,无学人鼻孔者。曹洞之宾主为体用之异名。一主中宾,体中之用也。二宾中主,用中之体也。三宾中宾,用中之用,于头上安头也。四主中主,体中之体,物我双亡,人法俱泯也。
(名数)临济曹洞二家各立四宾主,其义不同。临济之宾主为师弟之别名:一主中主,有师家鼻孔者。二宾中主,有学人鼻孔者。三主中宾,无师家鼻孔者。四宾中宾,无学人鼻孔者。曹洞之宾主为体用之异名。一主中宾,体中之用也。二宾中主,用中之体也。三宾中宾,用中之用,于头上安头也。四主中主,体中之体,物我双亡,人法俱泯也。
四熏习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明真妄互为熏习,染净之二法,相续不断也。一无明熏习,众生有无始之无明,熏习真如,以熏习故,生妄心也,妄心者业识也。二妄心熏习,以此妄心还熏于无明,使增不了之念,更转而使现妄境界,妄境界者,转识及现识是也。三妄境界熏习,此妄境界还熏动妄心以起诸浪,造种种之业,受身心之苦,分别事识是也,依已上三熏习之义而染法相续也。四净法熏习,此有二:一真如熏习,二妄心熏习。真如熏习者以众生具真如之法,能冥熏无明,以冥熏之因缘使妄心厌生死之苦,乐求涅槃,是名真如熏习。妄心熏习者,以此厌求之妄心还熏习于真如,增其势力,起种种方便随顺之行而灭无明,无明灭故,心相皆尽,得涅槃而成自然之净业,以此熏习而净法不断也。但染法者以自性差别,分为三种,净去则以体用一明一种而巳。见起信论。
【佛学常见辞汇】
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妄境界熏习、净法熏习。
(名数)明真妄互为熏习,染净之二法,相续不断也。一无明熏习,众生有无始之无明,熏习真如,以熏习故,生妄心也,妄心者业识也。二妄心熏习,以此妄心还熏于无明,使增不了之念,更转而使现妄境界,妄境界者,转识及现识是也。三妄境界熏习,此妄境界还熏动妄心以起诸浪,造种种之业,受身心之苦,分别事识是也,依已上三熏习之义而染法相续也。四净法熏习,此有二:一真如熏习,二妄心熏习。真如熏习者以众生具真如之法,能冥熏无明,以冥熏之因缘使妄心厌生死之苦,乐求涅槃,是名真如熏习。妄心熏习者,以此厌求之妄心还熏习于真如,增其势力,起种种方便随顺之行而灭无明,无明灭故,心相皆尽,得涅槃而成自然之净业,以此熏习而净法不断也。但染法者以自性差别,分为三种,净去则以体用一明一种而巳。见起信论。
【佛学常见辞汇】
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妄境界熏习、净法熏习。
四满成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二解满成佛,于十住(旧云十解)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三行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四證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證满成佛。见占察经下。
【佛学常见辞汇】
信满成佛、解满成佛、行满成佛、證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于十住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證满成佛。
【三藏法数】
(出占察善恶业报经)
〔一、信满成佛〕,谓依种性地,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种性者,种即种子,性即性分是也。)
〔二、解满成佛〕,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解行者,解即解了,行即所修之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行满成佛〕,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诸障,菩提愿行,悉皆具足,是为行满成佛。(究竟菩萨,即等觉菩萨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證满成佛〕,谓依净心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胜妙功德,是为證满成佛。(净心地者,即妙觉佛位也。)
(名数)一信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二解满成佛,于十住(旧云十解)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三行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四證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證满成佛。见占察经下。
【佛学常见辞汇】
信满成佛、解满成佛、行满成佛、證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于十住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證满成佛。
【三藏法数】
(出占察善恶业报经)
〔一、信满成佛〕,谓依种性地,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种性者,种即种子,性即性分是也。)
〔二、解满成佛〕,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解行者,解即解了,行即所修之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行满成佛〕,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诸障,菩提愿行,悉皆具足,是为行满成佛。(究竟菩萨,即等觉菩萨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證满成佛〕,谓依净心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胜妙功德,是为證满成佛。(净心地者,即妙觉佛位也。)
四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三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为我,如涅槃经哀叹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二就用自在名为我,如涅槃经高贵德王品所谓:「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参见:八自在))。四净德,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又随化处缘而不污,名之为净(大乘义章十八)。法华玄义四曰:「破二十五有烦恼名净,破二十五有业名我,不受二十五有报为乐,无二十五有生死名常,常乐我净名为佛性显。」说此常乐我净,为涅槃经一部之所诠,故涅槃经谓之谈常教。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閒、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名数)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三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为我,如涅槃经哀叹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二就用自在名为我,如涅槃经高贵德王品所谓:「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参见:八自在))。四净德,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又随化处缘而不污,名之为净(大乘义章十八)。法华玄义四曰:「破二十五有烦恼名净,破二十五有业名我,不受二十五有报为乐,无二十五有生死名常,常乐我净名为佛性显。」说此常乐我净,为涅槃经一部之所诠,故涅槃经谓之谈常教。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閒、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八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八大自在我)
(名数)(参见:八大自在我)
四德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则具四德处:一慧德处,由闻正法而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二实德处,以是智慧见真谛之空理,故名实德处。三舍德处,见真空而离烦恼,故名舍德处。四寂灭德处,见空理而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见成实论二。
【佛学常见辞汇】
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慧德处是谓由于听闻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实德处是谓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真谛的空理;舍德处是谓见了空理便能舍掉烦恼;寂灭德处是谓舍掉了烦恼心才能得到寂灭的境界。
【佛学次第统编】
成实论云四德处,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 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二、实德处 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三、舍德处 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四、寂灭德处 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二、实德处〕,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三、舍德处〕,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四、寂灭德处〕,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名数)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则具四德处:一慧德处,由闻正法而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二实德处,以是智慧见真谛之空理,故名实德处。三舍德处,见真空而离烦恼,故名舍德处。四寂灭德处,见空理而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见成实论二。
【佛学常见辞汇】
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慧德处是谓由于听闻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实德处是谓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真谛的空理;舍德处是谓见了空理便能舍掉烦恼;寂灭德处是谓舍掉了烦恼心才能得到寂灭的境界。
【佛学次第统编】
成实论云四德处,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 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二、实德处 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三、舍德处 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四、寂灭德处 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二、实德处〕,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三、舍德处〕,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四、寂灭德处〕,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四德乐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具四法之安乐世界也。即涅槃之都是。涅槃具有常乐我净之四大德,故有此名。
【佛学常见辞汇】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的四德。
(杂语)具四法之安乐世界也。即涅槃之都是。涅槃具有常乐我净之四大德,故有此名。
【佛学常见辞汇】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的四德。
四德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波罗蜜为到彼岸之义,显事之究竟者。四德者常乐我净也。如来之法身,为四德之究竟处,故曰四德波罗蜜。普贤观经曰:「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成摄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术语)波罗蜜为到彼岸之义,显事之究竟者。四德者常乐我净也。如来之法身,为四德之究竟处,故曰四德波罗蜜。普贤观经曰:「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成摄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四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种曼荼罗也。曼荼罗者轮圆具足之义,故名四轮。(参见:曼荼罗)第一则附录。【又】有种种之四轮如大地四轮项。
(名数)四种曼荼罗也。曼荼罗者轮圆具足之义,故名四轮。(参见:曼荼罗)第一则附录。【又】有种种之四轮如大地四轮项。
大地四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风轮。以有情之业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而生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金刚碎,而风轮无损。二水轮。又以有情之业力起大云雨,澍于风物上成积水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之位,深有十一亿二万踰缮那。三金轮。有情之业力,起别风搏击此水上结为金,如熟乳之凝结为膜。故减水轮而厚八亿,其馀转成金轮,厚有三亿二万,与水金二轮之广相等,其经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已上为俱舍论世间品所说。于此加所依之虚空轮,称为四轮。
(名数)一风轮。以有情之业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而生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金刚碎,而风轮无损。二水轮。又以有情之业力起大云雨,澍于风物上成积水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之位,深有十一亿二万踰缮那。三金轮。有情之业力,起别风搏击此水上结为金,如熟乳之凝结为膜。故减水轮而厚八亿,其馀转成金轮,厚有三亿二万,与水金二轮之广相等,其经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已上为俱舍论世间品所说。于此加所依之虚空轮,称为四轮。
曼荼罗四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本尊黄色,故住于地轮曼荼罗,其形方名为金轮。二本尊白色,故住于水轮曼荼罗,其形圆,名为水轮。三本尊赤色,住于火轮曼荼罗,其形为三角,名为火轮。四本尊黑色,故住于风轮曼荼罗,其形为半月,名为风轮。见诸部要目。
(名数)一本尊黄色,故住于地轮曼荼罗,其形方名为金轮。二本尊白色,故住于水轮曼荼罗,其形圆,名为水轮。三本尊赤色,住于火轮曼荼罗,其形为三角,名为火轮。四本尊黑色,故住于风轮曼荼罗,其形为半月,名为风轮。见诸部要目。
转法轮四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金刚轮,东方阿閦佛之法轮也。二宝轮,南方宝生佛之法轮也。三法轮。西方阿弥陀佛之法轮也。四羯磨轮。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法轮也。见理趣释下。
(名数)一金刚轮,东方阿閦佛之法轮也。二宝轮,南方宝生佛之法轮也。三法轮。西方阿弥陀佛之法轮也。四羯磨轮。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法轮也。见理趣释下。
轮王四轮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金银铜铁四种之轮宝也。(参见:转轮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转轮王)
(杂名)金银铜铁四种之轮宝也。(参见:转轮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转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