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小乘四门
乞食四分
四种天
天台四教
天台四相承
天台四教仪
天台四大释例
四种天华
五十四位
五停四念
五转与四重圆坛
四种不可思议
四不生
四不退
佛类词典(续上)
小乘四部小乘四门
乞食四分
四种天
天台四教
天台四相承
天台四教仪
天台四大释例
四种天华
五十四位
五停四念
五转与四重圆坛
四种不可思议
四不生
四不退
小乘四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义净三藏渡天时,天竺之小乘宗唯有四部。寄归传一曰:「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注云:一、阿难耶莫诃僧祇尼迦耶,周云圣大众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万颂,合三十万颂,周译可成千卷。二、阿离耶悉他陛攞尼迦耶,周云圣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阿离耶慕攞萨婆悉底婆拖尼迦耶,周云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阿离耶三蜜栗底尼迦耶,周云圣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三十万颂。然而部执所传多有同异,且依现事言共十八,分为五部,不闻西国耳。」
(名数)义净三藏渡天时,天竺之小乘宗唯有四部。寄归传一曰:「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注云:一、阿难耶莫诃僧祇尼迦耶,周云圣大众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万颂,合三十万颂,周译可成千卷。二、阿离耶悉他陛攞尼迦耶,周云圣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阿离耶慕攞萨婆悉底婆拖尼迦耶,周云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阿离耶三蜜栗底尼迦耶,周云圣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三十万颂。然而部执所传多有同异,且依现事言共十八,分为五部,不闻西国耳。」
小乘四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三小乘亦有亦空门,毗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名数)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三小乘亦有亦空门,毗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乞食四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奉同梵行者,二与穷乞,一与鬼神,一自食。见宝云经六。
(名数)一奉同梵行者,二与穷乞,一与鬼神,一自食。见宝云经六。
四种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世间天,与上之名天同。二、生天,与上之生天同。三、净天,预流果至辟支佛之诸圣者也。四、义天,十住已上之菩萨能悟解大乘深义者。此四种天中,独不摄佛。见涅槃经二十三。一、名天,即上之世间天也。二、生天,即上之生天也。三、净天,诸圣者,之在人中者。与三种天中之净天同。四、生净天,生于天中之诸圣者也。见智度论二十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天)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谓三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三、净天〕,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四、义天〕,谓十住菩萨善解诸法之义,是名义天。(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名数)一、世间天,与上之名天同。二、生天,与上之生天同。三、净天,预流果至辟支佛之诸圣者也。四、义天,十住已上之菩萨能悟解大乘深义者。此四种天中,独不摄佛。见涅槃经二十三。一、名天,即上之世间天也。二、生天,即上之生天也。三、净天,诸圣者,之在人中者。与三种天中之净天同。四、生净天,生于天中之诸圣者也。见智度论二十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天)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谓三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三、净天〕,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四、义天〕,谓十住菩萨善解诸法之义,是名义天。(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大乘义章六末曰:「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义林章六本曰:「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法华文句四曰:「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馀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止观四曰:「自然果报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嘉祥金光明经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智度论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释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谓帝释与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释为天主也。)
(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大乘义章六末曰:「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义林章六本曰:「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法华文句四曰:「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馀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止观四曰:「自然果报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嘉祥金光明经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智度论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释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谓帝释与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释为天主也。)
天台四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之教相判释,立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四教之名,通于两种,其实八教也。(参见:五时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有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谓之八教。(参见:八教)
(术语)天台宗之教相判释,立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四教之名,通于两种,其实八教也。(参见:五时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有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谓之八教。(参见:八教)
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天台四相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圆顿戒相承,止观业相承,遮那业相承。达磨相承也。
(术语)谓圆顿戒相承,止观业相承,遮那业相承。达磨相承也。
天台四教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高丽沙门谛观撰。以灌顶之八教大意为宗,更详名相,且略前三教之十乘而明圆教之十乘。本书之注述如下:天台四教仪集注十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集),科天台四教仪一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科),天台四教仪注略二卷(明云间沙门文石注)。
(书名)一卷,高丽沙门谛观撰。以灌顶之八教大意为宗,更详名相,且略前三教之十乘而明圆教之十乘。本书之注述如下:天台四教仪集注十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集),科天台四教仪一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科),天台四教仪注略二卷(明云间沙门文石注)。
天台四大释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释经之文句,天台大师所用四种之方法:一、因缘释,或云感应释,究佛与众生之关系因缘而解释者。二、约教释,以一文句参照藏通别圆四教而解释者。三、本迹释。以一文句参照本迹二门而解释者。四、观心释,以一文句适用于自己之心,观其心而解释者。
(术语)解释经之文句,天台大师所用四种之方法:一、因缘释,或云感应释,究佛与众生之关系因缘而解释者。二、约教释,以一文句参照藏通别圆四教而解释者。三、本迹释。以一文句参照本迹二门而解释者。四、观心释,以一文句适用于自己之心,观其心而解释者。
四种天华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所说六瑞中雨华瑞,由天雨四种之华。法华经序品曰:「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译者如其次第,译为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
(名数)法华经所说六瑞中雨华瑞,由天雨四种之华。法华经序品曰:「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译者如其次第,译为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
五十四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十二位)
(名数)(参见:五十二位)
五十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五停四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也。法华玄义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术语)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也。法华玄义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五转与四重圆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转配于胎藏界之四重圆坛,则如图。此有从果向因与从因至果之二种。见菩提心义六。问曰:从果向因之时,以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则胎藏界曼荼罗从果向因也,故以阿字为种子,何以诸家又以第五之恶(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耶?答曰:胎藏界为从果向因者,以对于金刚界之从因至果故也,然金胎两部,本为不二,则金刚界亦宜有从果向因之化他,又胎藏界亦可有从因至果之自利。故于疏说此两义也。然则大日如来,今出从果向因之化他门,以究竟方便智现四重曼荼罗,使一切众生引入中台大日如来之位,故其种子为方便究竟之恶(长)字也。持诵第二云:「私云为大日是从因向果种子,为大日是从本垂迹种子,今灌顶像是垂迹形故为定。」
(术语)五转配于胎藏界之四重圆坛,则如图。此有从果向因与从因至果之二种。见菩提心义六。问曰:从果向因之时,以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则胎藏界曼荼罗从果向因也,故以阿字为种子,何以诸家又以第五之恶(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耶?答曰:胎藏界为从果向因者,以对于金刚界之从因至果故也,然金胎两部,本为不二,则金刚界亦宜有从果向因之化他,又胎藏界亦可有从因至果之自利。故于疏说此两义也。然则大日如来,今出从果向因之化他门,以究竟方便智现四重曼荼罗,使一切众生引入中台大日如来之位,故其种子为方便究竟之恶(长)字也。持诵第二云:「私云为大日是从因向果种子,为大日是从本垂迹种子,今灌顶像是垂迹形故为定。」
四种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增一阿含经十八曰:「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为四?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名数)增一阿含经十八曰:「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为四?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四不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自生,法者不由自因生也。二、不他生,法者不由他因生也。三、不共生,法者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也。四、不无因生,法者不由无因生也。中观论偈曰:「诸法不自生,是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不生,二他不生,三俱不生,四无不生。此为四句推捡。(参见:四句)
【佛学常见辞汇】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无因生是法不由无因而生。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计生者,不出四种,所谓四不生,破一切生计也。
一、不自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缘,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馀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
二、不他生 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
三、不共生 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 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
四、不无因生 有因尚不能生,何况无因。
【三藏法数】
(出中论)
龙树菩萨造中观论云:因诸外道,计一切法,或从自生,或从他生,或从自他共生,或从无因生,故说偈破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一、不自生〕,自即六根。谓根尘相对,则有一念心起,若无所对六尘,则一念之心毕竟不生,故名不自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不他生〕,他即六尘。谓虽有六尘,若无六根相对,则一念之心,亦毕竟不生,故名不他生。
〔三、不共生〕,谓六根六尘和合名之为共。前云不自生,则是根不能生;又云不他生,则是尘不能生。根尘各各既不能生,根尘相共又焉得生,故名不共生。
〔四、不无因生〕,谓不因根尘而生也。既离根尘,则一念心,无有生处,故名不无因生。
(名数)一、不自生,法者不由自因生也。二、不他生,法者不由他因生也。三、不共生,法者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也。四、不无因生,法者不由无因生也。中观论偈曰:「诸法不自生,是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不生,二他不生,三俱不生,四无不生。此为四句推捡。(参见:四句)
【佛学常见辞汇】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无因生是法不由无因而生。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计生者,不出四种,所谓四不生,破一切生计也。
一、不自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缘,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馀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
二、不他生 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
三、不共生 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 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
四、不无因生 有因尚不能生,何况无因。
【三藏法数】
(出中论)
龙树菩萨造中观论云:因诸外道,计一切法,或从自生,或从他生,或从自他共生,或从无因生,故说偈破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一、不自生〕,自即六根。谓根尘相对,则有一念心起,若无所对六尘,则一念之心毕竟不生,故名不自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不他生〕,他即六尘。谓虽有六尘,若无六根相对,则一念之心,亦毕竟不生,故名不他生。
〔三、不共生〕,谓六根六尘和合名之为共。前云不自生,则是根不能生;又云不他生,则是尘不能生。根尘各各既不能生,根尘相共又焉得生,故名不共生。
〔四、不无因生〕,谓不因根尘而生也。既离根尘,则一念心,无有生处,故名不无因生。
四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句者如四句偈文,四句分别,四句推捡是也。四句偈文如诸行无常等偈。
(术语)四句者如四句偈文,四句分别,四句推捡是也。四句偈文如诸行无常等偈。
四不退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净土门立四不退。于以上三不退加处不退也。即生西方净土者,不更退堕秽土也。见西方要决,迦才净土论上。【又】法相宗立四不退:一、信不退,为十信位之第六信,以自后退不生邪见故也。二、位不退,为十住位之第七住,以自后退不入二乘故也。三、證不退,为初地以上,以證得之法不退失故也。四、行不退,为八地以上,以有为与无为之行皆能修故也。见法华玄赞二。
【佛学常见辞汇】
1。净土门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四、处不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更退堕秽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从此不生邪见;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从此不入二乘;三、證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證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为和无为之行皆能修持。
(名数)净土门立四不退。于以上三不退加处不退也。即生西方净土者,不更退堕秽土也。见西方要决,迦才净土论上。【又】法相宗立四不退:一、信不退,为十信位之第六信,以自后退不生邪见故也。二、位不退,为十住位之第七住,以自后退不入二乘故也。三、證不退,为初地以上,以證得之法不退失故也。四、行不退,为八地以上,以有为与无为之行皆能修故也。见法华玄赞二。
【佛学常见辞汇】
1。净土门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四、处不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更退堕秽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从此不生邪见;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从此不入二乘;三、證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證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为和无为之行皆能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