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三因四缘
三密四曼
三业四威仪
三种四念处
四种三宝
四大
大日如来四种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大乘四果
四处十六会
大悲四八之应
四上座
尸罗四义
口四
小四相
三因四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成实论以三因四缘为生心心所法。三因如前。四缘(参见:缘)
三密四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曼与羯磨为身密,法曼为语密,三曼为意密。见观名目六。
三业四威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乃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佛学次第统编】
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可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三种四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念处)
四种三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宝有四种:一、一体三宝,又云同体三宝,又云同相三宝。三宝一一之体有三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诤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为佛宝,有轨则者为法宝,和合者为僧宝。二、理体三宝,于真如之体上立三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诤过。三、化相三宝,又云别体三宝,又云真实三宝。大乘之三宝者,诸佛之三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之三宝者丈六之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之法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四、住持三宝,佛灭后住于世间者。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此中前二种局于大乘,后二种通于大小乘。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三宝四种,一体理体就理而论,化相一种局据佛世,住持一位通被三时。」
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大日如来四种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瑜祇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大乘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通教之菩萨,历十地修行,有證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断惑證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习气俱尽而成佛者。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庄严经论云大乘四果: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得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證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
一、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谓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
三、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四处十六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处者一为王舍城之鹫峰山,二为舍卫国之给孤独园,三为他化自在天宫,四为王舍城竹林精舍之白鹭池。十六会者,第一会有四百卷。说于鹫峰山。第二会自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之七十八卷,说于鹫峰山。与第一会大同,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无罗叉之放光般若,竺法护译之光赞般若,同为此会。但品有开合。文稍略,又无常啼法诵之二品。第三会自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卷之五十九卷,又说于鹫峰山。与第二会开合不同,亦无常啼法诵之二品。第四会自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之十八卷,亦说于鹫峰山。唯最后随顺品中之文,与前三会不同,苻秦昙摩蜱译之摩诃般若钞经,吴支谦译之大明度无极经,支娄迦谶译之道行,罗什译之小品,宋施护译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法贤译之佛母宝德藏般若。共为此会。第五会自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之十卷,亦说于鹫峰山。较第四分,则更略。第六会自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卷之八卷,亦说于鹫峰山。有十七品。与前分全别。月婆首那译之胜天王般若。为此会。第七会五百七十四,五百七十五之两卷,说于给孤独园。谓之曼殊室利分。曼陀仙,僧伽婆罗译之二部文殊般若。为此会。又此会收于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第八会五百七十六之一卷,亦说于给孤独园。谓之那伽室利分。刘宋翔公译之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经。为此会。第九会五百七十七之一卷,亦说于给孤独园。谓之能断金刚分。罗什,菩提留支,真谛译之金刚般若经,玄奘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为此会。第十会五百七十八之一卷,说于他化自在天宫,谓之般若理趣分。与密部之理趣经同本,而咒不同。第十一会自五百七十九至五百八十三之五卷,说于给孤独园。谓之布施波罗蜜分。第十二会自五百八十四至五百八十八之五卷,亦说于给孤独园。谓之净戒波罗蜜多分。第十三会五百八十九之一卷,亦说于给孤独园。谓之安忍波罗蜜多分。第十四会五百九十之一卷,亦说于给孤独园。谓之精进波罗蜜多分。第十五会五百九十一及五百九十二之两卷,说于鹫峰山。谓之静虑波罗蜜多分,第十六会自五百九十三至第六百卷之八卷,说于竹林精舍白鹭池之侧。谓之般若波罗蜜多分,其他有小经数部,要之大般若以外现存之诸经,皆在此中。但仁王般若经不摄于十六会。玆将本经之撰述列之如下。大般若经通关法六卷(宋永隆排定),大般若经理趣分述赞三卷(唐沙门基撰),般若纲要十卷(葛彗葛鼎提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般若经之说会也。(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附录。
大悲四八之应
【佛学大辞典】
(杂语)观音菩萨三十三身之应现也。
四上座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释氏要览上曰:「律中,一、僧房上座,即律之三纲上座也。二、僧上座,即坛上之上座(授戒时),或堂中之首座也。三、别房上座,即今禅居诸寮之首座也。四、住家上座,即计斋席之上座也。」
尸罗四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清凉、安隐、安静、寂灭四义也。心离热恼,为他世之乐因,以能建立止观,得涅槃之乐因也。
口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十恶中属于口业之四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小四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随相。附随大四相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