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四恩
四怨
四秘密
四蚖蛇
四料简
四神足
四教
龙树四教
苑公四教
晓公四教
光宅四教
四教地
四教仪
四教三密
佛类词典(续上)
四悔四恩
四怨
四秘密
四蚖蛇
四料简
四神足
四教
龙树四教
苑公四教
晓公四教
光宅四教
四教地
四教仪
四教三密
四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悔中,除第一之忏悔,其馀劝请等之四悔也。法华忏法之式于前既于六根段修第一忏悔。故于后唯修四悔也。
(名数)五悔中,除第一之忏悔,其馀劝请等之四悔也。法华忏法之式于前既于六根段修第一忏悔。故于后唯修四悔也。
四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
【佛学常见辞汇】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佛学次第统编】
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
一、父母之恩 二、国王之恩(即国家之恩)
三、众生之恩(即社会之恩) 四、三宝之恩
【三藏法数】
(出本生心地观经)
〔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国王恩〕,经云: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
〔四、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国王恩〕,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
〔二、父母恩〕,谓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是为父母恩。
〔三、师友恩〕,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是为师友恩。
〔四、檀越恩〕,梵语檀,华言施。谓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办道,是为檀越恩。
(名数)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
【佛学常见辞汇】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佛学次第统编】
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
一、父母之恩 二、国王之恩(即国家之恩)
三、众生之恩(即社会之恩) 四、三宝之恩
【三藏法数】
(出本生心地观经)
〔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国王恩〕,经云: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
〔四、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国王恩〕,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
〔二、父母恩〕,谓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是为父母恩。
〔三、师友恩〕,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是为师友恩。
〔四、檀越恩〕,梵语檀,华言施。谓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办道,是为檀越恩。
四怨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魔,死魔,阴魔,天子摩之四魔也。行事钞上之三曰:「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同资持记曰:「四怨即四魔。」
(名数)烦恼魔,死魔,阴魔,天子摩之四魔也。行事钞上之三曰:「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同资持记曰:「四怨即四魔。」
四秘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四意趣同。
(名数)与四意趣同。
四蚖蛇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喻地水火风之四大。杂阿含经四十三曰:「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中略)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风诤,亦复如是。」
(譬喻)以喻地水火风之四大。杂阿含经四十三曰:「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中略)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风诤,亦复如是。」
四料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临济宗之教相也。人天眼目曰:「或时夺人不夺境(是一),有时夺境不夺人(是二),有时人境两俱夺(是三),有时人境俱不夺(是四)。」人为情量分别知见解会等。境为万法。又言句也。
(术语)临济宗之教相也。人天眼目曰:「或时夺人不夺境(是一),有时夺境不夺人(是二),有时人境两俱夺(是三),有时人境俱不夺(是四)。」人为情量分别知见解会等。境为万法。又言句也。
四神足
【佛学大辞典】
(名数)集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精进断行具神足。我定断行具神足。见婆娑论。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名数)集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精进断行具神足。我定断行具神足。见婆娑论。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化法四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天台之教判藏通别圆也。自教化之内容而分,故有化法之名。(参见:四教)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术语)谓天台之教判藏通别圆也。自教化之内容而分,故有化法之名。(参见:四教)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龙树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龙树菩萨以四门判释经论,是曰龙树四教:一有门,谓四阿含经等,说一切因果皆实有者。二空门,谓般若经等,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之情执者。三亦有亦空门,谓深密经等诸大乘经,说性空相有者。四非有非空门,谓中论等双破有空者。见华严经疏钞六。
(名数)龙树菩萨以四门判释经论,是曰龙树四教:一有门,谓四阿含经等,说一切因果皆实有者。二空门,谓般若经等,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之情执者。三亦有亦空门,谓深密经等诸大乘经,说性空相有者。四非有非空门,谓中论等双破有空者。见华严经疏钞六。
苑公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唐贤首弟子慧苑以宝性论,谓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因之而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凡夫外道,迷于真性广起异计者。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缘觉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义中,但得随缘一分,名为真一,于其随缘分中唯说性空所显之理,不说法空,名为半,合谓之真一分半教。三真一作满教,谓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一分而不得随缘,故名一分,于不变中双显二空之理,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了随缘不变二义,以显真实之理,识如来藏者,见华严玄谈四。
(名数)唐贤首弟子慧苑以宝性论,谓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因之而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凡夫外道,迷于真性广起异计者。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缘觉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义中,但得随缘一分,名为真一,于其随缘分中唯说性空所显之理,不说法空,名为半,合谓之真一分半教。三真一作满教,谓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一分而不得随缘,故名一分,于不变中双显二空之理,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了随缘不变二义,以显真实之理,识如来藏者,见华严玄谈四。
晓公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海东元晓,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缘起经等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学,其中二乘又明法空,异于菩萨,故曰三乘别教。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为声缘菩三乘所共学,其中皆说二空,故曰三乘通教。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其中未显法之周遍圆融,故名分教。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具明法界之理,故名一乘满教。见华严玄谈四。
(名数)海东元晓,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缘起经等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学,其中二乘又明法空,异于菩萨,故曰三乘别教。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为声缘菩三乘所共学,其中皆说二空,故曰三乘通教。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其中未显法之周遍圆融,故名分教。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具明法界之理,故名一乘满教。见华严玄谈四。
光宅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梁光宅寺法云假法华经火宅喻之临门三车与四衢街之大白牛车立四教:一声闻乘教,说四谛之法者。二缘觉乘教,说十二因缘之法者。三菩萨乘教,说六度万行之法者。四一佛乘教,说一切皆成佛之法者。此中前三者是权教,后一者是实教。见五教章上二,华严玄谈四。
(名数)梁光宅寺法云假法华经火宅喻之临门三车与四衢街之大白牛车立四教:一声闻乘教,说四谛之法者。二缘觉乘教,说十二因缘之法者。三菩萨乘教,说六度万行之法者。四一佛乘教,说一切皆成佛之法者。此中前三者是权教,后一者是实教。见五教章上二,华严玄谈四。
四教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藏通别圆四教之住地也。大日经具缘品明约于真言门菩萨,一生超四教之地,而度三劫十地。初说解唯蕴无我(是法相宗即通教),及拔十二因缘(是藏教),次说离违顺八心之业烦恼网超越一劫之瑜祇行,是度藏通之菩萨地也。故义释引阿含成实及三兽渡河之喻,是三乘同以无言说之道,得诸法实相者,皆摄于此中也。次说发无缘乘之心,法无我性,观察蕴之阿赖耶,而知自性如十喻,悟自心本不生者,为超越二劫之瑜祇行,是度别圆之菩萨地也。见菩提心义三。
(术语)藏通别圆四教之住地也。大日经具缘品明约于真言门菩萨,一生超四教之地,而度三劫十地。初说解唯蕴无我(是法相宗即通教),及拔十二因缘(是藏教),次说离违顺八心之业烦恼网超越一劫之瑜祇行,是度藏通之菩萨地也。故义释引阿含成实及三兽渡河之喻,是三乘同以无言说之道,得诸法实相者,皆摄于此中也。次说发无缘乘之心,法无我性,观察蕴之阿赖耶,而知自性如十喻,悟自心本不生者,为超越二劫之瑜祇行,是度别圆之菩萨地也。见菩提心义三。
四教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隋智顗著。明化仪化法四教之义。其注解各书如下:四教仪集解三卷,宋从义撰。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四教仪集注科一卷,元蒙论排定。四教仪集注节义一卷,灵耀节。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二十卷,性权记。
(书名)六卷,隋智顗著。明化仪化法四教之义。其注解各书如下:四教仪集解三卷,宋从义撰。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四教仪集注科一卷,元蒙论排定。四教仪集注节义一卷,灵耀节。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二十卷,性权记。
四教三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之三业也。是真言密教之教之妙行。故四教三密,为显(天台)密(真言)二教之兼称。
(术语)身口意之三业也。是真言密教之教之妙行。故四教三密,为显(天台)密(真言)二教之兼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