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四海
四海论主
四韦
四韦陀
四韦陀院
四根本性罪
四根本重罪
四书
四记
四马
四病
四修
四倒
四流
四师
四海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教谓围绕须弥山四方之外海为四海。
四海论主
【佛学大辞典】
(人名)隋高僧敬脱之嘉称也。见释氏要览下。
四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韦陀也。兴禅护国论序曰:「四韦之法犹以用焉。」
四韦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婆罗门四种之韦陀经也。(参见:韦陀)
【三藏法数】
(出摩登伽经并翻译名义)
梵语韦陀,华言智论,即婆罗门所作邪论也。以世间之智,造养生等书,而有四种不同,故名四韦陀典。其书不曾传至东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阿由〕,梵语阿由,华言方命,亦曰寿。谓养生缮性之书也。(缮者,治也。)
〔二、殊夜〕,梵语殊夜(无翻),谓祭祀祈祷之书也。
〔三、婆磨〕,梵语婆磨(无翻),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之书也。
〔四、阿达婆〕,梵语阿达婆(无翻),谓异能、技数、禁咒、医方之书也。
四韦陀院
【佛学大辞典】
(堂塔)天竺祇洹精舍之中,有四韦陀院,以许佛徒之研究。僧史略上曰:「祇洹寺中有四韦陀院。」
四根本性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之四波罗夷罪Pa%rajika%也。十轮经三曰:「出家受具足戒,于四根本性罪中精勤守护。」
四根本重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四波罗夷也。显密各异其戒相。(参见:波罗夷)
四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宋云外之自度教苑清规曰:「新学读文于四书中,当自四教仪而始。」四书者天台之法界次第,四教仪,戒疏,小止观是也,见天台学则上。
四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谓之四答,佛地论俱舍论谓之四记。有人发问而答有四种也。俱舍十九曰:「一、一向记,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二、分别记,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馀。三、反诘记,若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四、舍置记,若作是问:五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如石女儿白黑等性。如何舍置而立记名,以记彼问言,此不应记故。」智度论二十六曰:「佛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义答,三者反问答,四者置答。」佛地论六曰:「言四记者:一一向记,二分别记,三反问记,四默置记。」【又】四定记之略。外道之世界及我之常无常等十四难问,佛不为常乃至非常非无常之四句定记,若为之则背于道理也。俱舍论三十曰:「四定记皆不应理。」
四马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四马譬四等之比丘。杂阿含经三十三曰:「世有四种良马:一第一良马,顾其鞭影驰驱,迟速左右随御者意。二第二良马,以鞭杖触其毛尾察御者意而随其意。三第三良马,鞭杖小侵,随御者意。四第四良马,铁锥刺身伤骨然后著路,随御者之叱。比丘有如是四种。」
四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作病,作者生心造作之谓。有人言:我欲于本心作种种行,求圆觉,是名作病。盖彼圆觉之性,非作得也。二任病,任者随缘任性之谓。有人言:我等今欲不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是名任病。盖彼圆觉非任有也。三止病,止者止妄即真之谓。有人言:我今欲以永息诸念,寂念平等,求圆觉,是名止病。盖彼圆觉非止得也。四灭病,灭者寂灭之谓。有人言:我今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根尘永寂,以求圆觉,是名灭病。盖彼圆觉之性非灭得也。见圆觉经。
【佛学次第统编】
圆觉经疏云四病:
一、作病 作者即生心造作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任病 任者即随缘任性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在彼一切,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止病 止者即止妄即真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今永息诸念,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得故,说名为病。
四、灭病 灭者即寂灭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今永灭一切烦恼,身心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灭相故,说名为病。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疏)
〔一、作病〕,作者,即生心造作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任病〕,任者即随缘任性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止病〕,止者即止妄即真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今永息诸念,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得故,说名为病。
〔四、灭病〕,灭者,即寂灭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今永灭一切烦恼,身心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灭相故,说名为病。
四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馀修,谓福德与智慧二种之资粮具修而无遗也。二长时修,谓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也。三无间修,谓精勤勇猛,无刹那废修也。四尊重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而不慢也。是就如来之因圆德而言,见俱舍论二十七。【又】一恭敬修,谓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一切之圣众也。二无馀修,谓专称彼佛之名,及专念专想一切圣众,不杂馀业也。三无间修,谓心相续,不以馀业来间,不以贪瞋烦恼间隔也,四长时修,谓前三修以毕命为期,誓不中止也。此就念佛行者而言。见往生礼赞。【又】一长时修,二慇重修,三无间修,四无馀修。是与往生礼赞之意同。见往生要集中本。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和圣像,无有懈退;二、无馀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三、无间修,即勇猛精进,无有间断;四、长时修,即数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四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种颠倒之妄见也。此有二种:一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执常乐我净,为凡夫四倒。一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而执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二乘四倒。初云有为之四倒,后云无为之四倒。断有为之四倒为二乘,断有无为之八倒为菩萨。见大乘义章五末。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颠倒)
四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也。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三界。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见科本辅行一之三。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缚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瞋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四师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严宗谓五祖宗密以后之子睿,净源,义和,李通玄为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