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97,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行四依
法四依
人四依
说四依
四依八正
四定
四定记
四河
四供
四知
四味
四取
四姓
四花
四股
行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行人所依之四法也。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此四种之法,是入道之缘,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圣种。此法能生圣道,为圣之种,故曰圣种。见四分律四十八,大乘义章十一,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
法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依法不依人。人为情有之假者。法为法性自尔之轨模。依法而可入道,人何关于实行,假令其人为凡夫外道,而所说契于法,亦可以信受奉行。假令现佛身之相好,而所说不契于法,则亦舍而不可依,况馀人乎。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藏中有了义经,有不了义经,明示中道实相之义为了义经,非然者为不了义经((参见:二义二教及了义诸)),入道之人,当先使晓之,则壅无不通,有疑皆决矣。三依义不依语。语乃言说,但是张筌蹄,若依言语,从增疑惑诤讼而已。义乃中道第一义,非言语所及。学人宜去筌蹄,思惟实义。四依智不依识。识为妄想之心,对于六尘而起,耽迷不觉,与牛羊何异,恣识则增长妄惑而已。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见智度论九,释门归敬仪中。
人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六举如来使者,于末世弘经,人天依止者四人,谓之人四依:一具烦恼性之人(即三贤四善根),二须陀洹(即预流果),斯陀含(即一来果)之人,三阿那含(即不还果)之人,四阿罗汉之人。是内證虽为大乘之菩萨,而外现声闻之相,传法化人者也。其内證之涅槃配于大乘之位次,诸说不同。天亲之涅槃论以初地为初依,六七地为二依,八九地为三依,第十地为四依。天台法华玄义五通地前为初依,初地至五地为二依,六七地为三依,八九十地为四依(是依别教),又五品六根为初依,十住为二依,十行十回向为三依,十地等觉为四依(是依圆教),又慈恩弥勒上生经疏上以地前为初依,初地至六地为二依,七八九地为三依,第十地为四依。异说甚多。
说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说法之四依也。依四种之密意而说法,真谛之摄论谓之四依,玄奘之摄论谓之四秘密。(参见:四秘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依)附录。
四秘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四意趣同。
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四依八正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之四依与八正道也。以为缘粪扫衣等行之四依,正见等之八正道为因而得證果也。南山戒疏三下曰:「行法依,即四依八正是也。」(参见:四依)
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四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界天之四禅定也。寄归传曰:「敬修四定,善护七篇。」
四定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句之定答也。(参见:四记)
四河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赡部洲之中地,由阿那婆答多Anavatapta池(旧曰阿耨达池)而出之四大河也。一、殑伽河Gan%ga%,旧名恒河,又云恒伽河。自池之东面出,一匝而入东南海。二、信度河Sindhu,旧云辛头河。自池之南面出,一匝而入西南海。三、缚刍河Valsu,旧云缚叉河。自池之西面出,一匝而入西北海。四、徙多河S/ita%,旧译云私陀河。自池之北面出,一匝而入东北海。徙多河之流,即支那之河源也。见西域记一。
【三藏法数】
(出长阿含经)
〔一、殑伽河〕,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以见其从高处而来也,又名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围八百里,金银琉璃玻璃铜铁等以饰其岸也。)
〔二、信度河〕,梵语信度,华言验河。此河从阿耨达池南面金象口流出,绕池一匝,入西南海,又名辛头河。
〔三、缚刍河〕,梵语缚刍,华言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四、徙多河〕,梵语徙多,华言冷河。此河从阿耨达池北面颇胝迦师子口流出,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为中国之河源也。(梵语颇胝迦,华言水精,即玻璃也。)
四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内供养之四菩萨与外供养之四菩萨,合为八供养。(参见:八供养)
四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人起善恶之心时,四者直知之。天知,地知,傍人知。自知是也。出骂意经。
【三藏法数】
(出佛说骂意经)
〔一、天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天神已自知之,照临于上矣。
〔二、地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地神已自知之,鉴察于下矣。
〔三、傍人知〕,谓人作善作恶,于隐僻之处,自谓无人知,而不知傍人已知之矣。
〔四、自知〕,谓心欲作善作恶,人虽未知,自意已先知之矣。
四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宗所立五时教中,前四教谓之四味。五时中除醍醐味之法华也。
四取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取,于色声香味等五尘之境,贪欲取著也。二见取,于五蕴之法妄计取著我见边见等也。三戒取,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也。四我语取,我语者发自我见我慢等我见之所说法,取著于此我见我慢谓之我语取。见佛性论。俱舍论摄百八之烦恼为四取:一欲取,欲界之钝使也,四谛修道五部各有贪瞋痴慢无明之五者,合为二十。四谛各有一疑,合前为二十四。再加十缠,为三十四物。是名欲取。二见取,三界各有十二见,苦谛下有身等五见,集灭二谛下各有邪见见取二者,合前为九,道谛下有邪见,见取,戒禁取三者,即为十二见。三界合为三十六见。此中除三界二戒禁取见(即苦谛下与道谛下之二者)之六见,其馀三十见,名为见取。三戒禁取,即前之六见也,又名惑取。四我语取,上二界之钝使也。色界五部下各有贪慢无明三者,三五为十五。四谛下各有一疑,与前成为十九,无色界亦同之,合为三十六。是名我语取。我语者,身我之语也。上界之烦恼,不取于外境,缘身我就身我之语而起烦恼也。此四者总名为取者。以此烦恼能取执内外之法故也。俱舍论二十曰:「能取所有,故立取名。」又曰:「能为依执,故名取。」【又】胜鬘经以四住地之惑为四取。百论疏四末曰:「胜鬘经以四住地为四取,故云有漏业为因,四取为缘,生三界内。」【又】婆沙论以驰求四方名为四取。百论疏四末曰:「四取者,婆沙云:四方驰求名为四取。」梵Catur-pra%mars/a。
【佛学常见辞汇】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欲取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见取是妄计取著五蕴之法为我见边见等;戒取是取著执行非理之禁戒;我语取是取著发自我见我慢等之说法。
【三藏法数】
(出佛性论)
〔一、欲取〕,欲即贪欲,取即取著。谓于彼欲界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贪欲取著,故名欲取。
〔二、见取〕,邪心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著,故名见取。(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
〔三、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著成行,故名戒取。如外道鸡狗等戒是也。(鸡狗戒者,外道妄计我身前世从鸡中来,故今学寒鸡独立为行;若妄计从狗中来,即啖粪秽等是也。)
〔四、我语取〕,华严钞云:我见我慢,名为我语。云何此二独名我语?由此二种说有我故。又云:随假言说,起于我执,随执取著,故名我语取。(我见者,于五阴等法中,不了虚假,妄计有我也。我慢者,谓以我为胜,而轻慢于他也。)
四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婆罗门Bra%hman!a,为净行者,或出家,或在家,修净行而求涅槃者。二刹帝利Ks!atriya,为王种,奕世君临,统辖其馀之三姓者。三吠舍Vais/ya,旧曰毗舍。为商贾,贸易有无者。四戍陀罗Su%dra,旧云首陀,为农民及奴,身勤稼穑者。四姓中以婆罗门为最尊贵,与馀三姓不同行。盖此四姓之别,自韦陀论师而起。因韦陀论为最古代盛行也。譬喻经曰:「诸外人计,梵王生四姓:王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胁生毗舍,足生首陀。」提婆论曰:「外道韦陀论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脾中生毗舍,从两脚跟生首陀。」寄归传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为贵胜。凡有坐席,并不与馀三姓同行。」
四花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也。一曼陀罗华,二摩诃曼陀罗华(小大之白莲华),三曼殊沙华,四摩诃曼殊沙华(小大之赤莲华)。【又】一分陀利,白莲华也。二优钵罗,青莲华也。三钵特摩,红莲华也。四拘物投,黄莲华也。见名义集三。【又】形容大般涅槃时之娑罗双树,于棺之四方,立一双之白莲华及白造华。亦曰四花。
四股
【佛学大辞典】
(物名)四股之金刚杵。出慈氏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