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55,分211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四王
四鄙
李四
四将
四八
四间
四神
四重
四幅
四果
四位
四相
四相
时四
四花
《漢語大詞典》:四王
(1).指古代四位帝王 夏禹 、 商汤 、 周文王 、 周武王 。左传·成公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 杜预 注:“ 禹 、 汤 、 文 、 武 。”
(2). 清 初山水画家 王时敏 、 王鉴 、 王原祁 、 王翚 的合称。他们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直接或间接受 董其昌 影响。技法方面功力较深,但崇尚古人,意境很少创新,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对 清 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 康熙 至 乾隆 间有 王昱 、 王愫 、 王玖 、 王宸 ;其后又有 王三锡 、 王廷元 、 王廷周 、 王鸣韶 ,俱画山水,宗法“四王”。前者称为“小四王”,后者称为“后四王”。
《漢語大詞典》:四鄙
(1).四方边境地区。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五稼屡丰,四鄙不扰。” 宋 王安石 《开元行》:“由来犬羊著冠坐庙堂,安得四鄙无豺狼。” 明 刘基 《郁离子·螇螰》:“群臣辑睦,四鄙无事。”
(2).指四境边民。《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淮南子·时则训》:“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挚,四鄙入保。” 高诱 注:“四界之民,皆入城郭保聚也。”
《骈字类编》:李四
埤雅谚曰白头种桃又曰桃三李四梅子十二言桃生三岁便放花果早于梅李故首虽已白其花子之利可待也
《骈字类编》:四将(四将)
元 杨维桢 毗陵行 孟冬四将发句吴,弯弓誓落双髡颅。
《漢語大詞典》:四八
指四时八节。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是以惠和畅於九区,则七耀得於玄昊;残害著於品物,则二气谬於四八。”隋书·天文志上:“ 张平子 、 陆公纪 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校以四八之气,考以漏刻之分,占晷影之往来,求形验於事情,莫密於浑象也。”
分類:四八
《骈字类编》:四间(四间)
周语伶州鸠曰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
《漢語大詞典》:四神
(1).指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星之精。 前蜀 杜光庭 《道门为皇帝醮太一并点金箓灯词》:“昨者以四神行运,在咸池之宫。”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四神四灵四祥:“天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星之精,降而在地则为龙、虎、鸟、龟四兽之象,兵家为之四神。”
(2).指南海 祝融 、北海 玄冥 、东海 勾芒 、西海 蓐收 四神。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故得 河 浮五老,启赤文於帝期;海荐四神,奉丹书于王会。” 陈熙晋 注引 师尚父 曰:“南海神名 祝融 ,北海神名 玄冥 ,东海神名 勾芒 ,西海神名 蓐收 。”
《骈字类编》:四重
后汉书舆服志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逦迤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 宋史仪卫志见二重下 法言或问何为四重曰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骈字类编》:四幅
南北朝 刘缓 杂咏和湘东王诗三首 其三 冬宵 无怜四幅锦,何须辟恶香。
《國語辭典》:四果  拼音:sì guǒ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预流果)、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四者。《中论》卷四:「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證灭,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漢語大詞典》:四位
(1).旧指个人修养的四个方面。逸周书·宝典:“何脩非躬,躬有四位九德……四位:一曰定,二曰正,三曰静,四曰敬。”
(2).封建君王所应修持的四个方面。管子·任法:“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处也。”
(3).指四个方位。宋史·李觏传:“太庙之外,当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画方二筵地,以与太庙相通,为青阳、明堂、总章、元堂四太庙。”
《漢語大詞典》:四相
佛教以离、合、违、顺为四相。《楞严经》卷三:“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相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
分類:佛教四相
《國語辭典》:四相  拼音:sì xiàng
佛教用语。佛教谓无常现象的四种特徵。如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离、合、违、顺。南朝梁。简文帝〈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相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
分類:诸葛亮
《骈字类编》:时四(时四)
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开天经天一地二人三时四音五律六星七风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算中又丹田之中中赤左青右黄上白下黑方圆四寸之 所以在脐下三寸者法天地人天一地二人三时四故曰四寸
分类:时四
《漢語大詞典》:四花
亦作“ 四华 ”。
(1).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是以徧动六地,普雨四花。”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威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 唐 灵澈 《送鉴供奉归蜀宁亲》诗:“双树欲辞金锡冷,四花犹向玉阶飞。”
(2).佛教语。仿大般涅槃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前蜀 杜光庭 《上元玉局化众修黄箓斋词》:“备玉籩金豆之仪,陈十极四华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