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四天
(1).四方的天空。 唐 沈佺期 《从幸香山寺应制》诗:“岭上楼臺千地起,城中鐘鼓四天闻。” 唐 徐凝 《八月灯夕寄游越施秀才》诗:“四天净色寒如水,八月清辉冷似霜。” 宋 柳永 《少年游》词:“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2).即四禅天。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俱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突厥寺碑》:“六合之内,存乎方册;四天之下,闻诸象教。” 唐 王维 《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开敷次第,连九冬之月;种类若干,多四天所雨。”参见“ 四禪天 ”。
(3).道教以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为四天。参阅《云笈七籤》卷二一。
(2).即四禅天。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俱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突厥寺碑》:“六合之内,存乎方册;四天之下,闻诸象教。” 唐 王维 《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开敷次第,连九冬之月;种类若干,多四天所雨。”参见“ 四禪天 ”。
(3).道教以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为四天。参阅《云笈七籤》卷二一。
《漢語大詞典》:四禅定(四禪定)
佛教语。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参见“ 四禪天 ”。
四禅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禅天,初禅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众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为三天(萨婆多以之于梵辅天中摄),故初禅天有三天。二、二禅天,二禅已上,亦无眼耳身之三识,仅有意识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无眼等五识,故无乐受,又意识之怡悦粗大,故是喜受而非乐受。但无觉观二者,此地有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光音)之三天。三、三禅天,是亦仅有意识。有乐舍二受与上相应。此地意识怡悦之相,至极净妙,故立为乐受。此地亦有少净,无量净,遍净之三天。四、四禅天,此亦仅有意识,唯有舍受与之相应。此地萨,经二部立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加无想天为九天(萨经二部摄之于广果中),故萨婆多部有十六天,经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识与上座部之义同为十八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界名)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禅天,初禅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众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为三天(萨婆多以之于梵辅天中摄),故初禅天有三天。二、二禅天,二禅已上,亦无眼耳身之三识,仅有意识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无眼等五识,故无乐受,又意识之怡悦粗大,故是喜受而非乐受。但无觉观二者,此地有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光音)之三天。三、三禅天,是亦仅有意识。有乐舍二受与上相应。此地意识怡悦之相,至极净妙,故立为乐受。此地亦有少净,无量净,遍净之三天。四、四禅天,此亦仅有意识,唯有舍受与之相应。此地萨,经二部立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加无想天为九天(萨经二部摄之于广果中),故萨婆多部有十六天,经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识与上座部之义同为十八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第四禅天五变化
【三藏法数】
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四禅天定
【三藏法数】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四禅天为四有
【三藏法数】
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