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成康之治  拼音:chéng kāng zhī zhì
周成王与周康王时代,天下安宁,刑措不用达四十年,为西周的盛世,史称为「成康之治」。
《漢語大詞典》:蜂窠唱戏(蜂窠唱戲)
比喻徒劳无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有某公课士,以‘《赋得蜻蜓立钓丝》,限“蜻”字,七排四十韵。’似为难人。余笑曰:‘此之谓鼠穴寻羊,蜂窠唱戏;非以诗学教人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芳尘台(芳塵臺)
后赵 石虎 于 太极殿 前起楼,高四十丈,穷极珍奇,淫侈无度,碎异香为屑,数百人于台上扬散之,谓使尘雾生香,名为“芳尘臺”。见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國語辭典》:白石道人  拼音:bái shí dào rén
宋词人姜夔的号。参见「姜夔」条。
《國語辭典》:叱石成羊  拼音:chì shí chéng yáng
相传汉时牧童黄初平,牧羊时偶遇道士,随之修道,后其兄寻至,初平以仙术将白石化为羊群。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卷二。后比喻得道成仙,法术高妙。
《國語辭典》:呆若木鸡(呆若木雞)  拼音:dāi ruò mù jī
愚笨或受惊吓而发愣的样子。语本《庄子。达生》:「望之似木鸡,其德全矣。」也作「呆如木鸡」、「呆似木鸡」、「蠢若木鸡」。
《國語辭典》:东山再起(東山再起)  拼音:dōng shān zài qǐ
晋谢安退职隐居东山,后来又再度入朝担任要职。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官员退职后,再度出仕。《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今亦用此语表示失败后捲土重来。如:「只要你再努力经营,三年后的立委选举,你一定可以东山再起。」也作「东山复起」。
《國語辭典》:东山(東山)  拼音:dōng shān
1.日观峰的别名。参见「日观峰」条。
2.《诗经。豳风》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或亦指东征之士既归而述怀之诗。首章二句为:「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三百四十一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四十八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之戒数也。常举大数。谓之五百戒,(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四十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上说菩萨之阶乘四十位,分为四位:第一,十发趣。谓大乘之行人至十住初闻妙理,而发趣于佛地,故名发趣。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也。此十者,前八心为璎珞所说十信中之八心,后二心为同经所说十住心之初后二心(见五十二位)。第二,十长养。次入十行增修善根,故名长养。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也。此十者,如其次第,即四无量四摄法及止观之二者也。第三,十金刚。次入十回向之位坚修善根,故名金刚。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谓通达法性也),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也。第四,十地。地者,所依之义。入菩萨位,所依转胜,故名十地。(参见:十地)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四十一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十一位)。
四十一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四十一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五十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四十二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乘之行位也。(参见:五十二位)
五十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四十二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华严般若二经所说,是观字义之一种法门也。与悉昙之摩多体文无何等关系。惟据智度论之说,谓以此四十二字为一切字之根本,除之则无他文字,是殆为别一流之悉昙也。华严经七十六入法界品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童子以此四十二字,始于阿字,终于佗字。又唐不空新译此入法界品之四十二字门,题曰四十二门观,始于阿字,终于荼字。大要与前无异。般若经四念处品说此四十二字门,亦以阿字为始,荼字为终。其所说之法门虽异,然四十二字字音之布列,全与华严同。然则当时果行如是一流之悉昙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初阿后荼,字有四十。(中略)荼外更无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天台以此四十二字配于圆教之四十二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梵语般若波罗蜜,华言智慧到彼岸,谓到涅槃彼岸也。)
〔一、阿字门〕,阿,梵语具云阿提阿耨波陀,华言不生。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也。经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此无生之旨,则能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也。
〔二、多字门〕,多,大品般若经作罗,梵语具云罗阇,华言垢。谓一切法,本来清净,离诸染污也。经云:唱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边差别。疏云: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
〔三、波字门〕,波,梵语具云波罗末陀,华言第一义。谓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境界故也。经云:唱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照法界。疏云:诸法皆等,即普照法界。
〔四、者字门〕,者,大品般若经作遮,梵语具云遮黎夜,华言行。谓知一切法皆不可得,亦知一切诸行,皆非行故也。经云:唱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轮断差别。疏云:诸法无有,诸行既空,遍摧差别。(普轮者,普即普遍之义,轮有摧碾之用。言此字门,能摧碾一切差别之法也。)
〔五、那字门〕,梵语那,华言不。谓知一切法离名离相,不得不失,不来不去故也。经云:唱那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得无依。疏云:诸法无有言说文字,性相双亡,故无所依。
〔六、逻字门〕,逻,梵语具云逻求,华言轻。谓知一切法离轻重相。故经云:唱逻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离依止无垢。疏云:悟一切法,离世间惑染故。
〔七、柁字门〕,梵语柁,又云陀摩,华言善。谓知一切法善相,善心生故。经云:唱柁(轻呼)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不退转方便。疏云: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
〔八、婆字门〕(婆,蒲我切),婆,梵语具云婆陀,华言缚。谓知一切法,无缚无解故。经云: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金刚场。疏云:悟一切法,离缚解故,方入金刚场。(金刚场,即金刚心,等觉菩萨位也。)
〔九、茶字门〕(茶,徒解切),茶,梵语具云茶阇他,华言不热。谓知一切法,无热恼相。故经云:唱茶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曰普轮。疏云:悟一切法,离热恼秽,得清凉故,是普摧义,谓轮能摧碾一切烦恼也。
〔十、沙字门〕(沙,失我切),梵语沙,华言六。谓知人身六根之相,皆自在故。经云:唱沙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为海藏。疏云:悟一切法,无挂碍故,如海含容万像。(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皆自在者,如眼根任运观色自在无碍,五根随用,亦复如是也。)
〔十一、嚩字门〕,嚩,大品般若经作和,梵语具云和波陀,华言语言。谓知一切法离语言相故。经云:唱嚩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生安住。疏云:悟一切法,言语道断,能遍安住。
〔十二、哆字门〕(哆,丁可切),哆,大品般若经作多。梵语具云多他,华言如。谓入诸法真如之相不动故。经云:唱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圆满光。疏云:悟一切法,真如不动,圆满显现。
〔十三、也字门〕(也,以可切),也,梵语具云夜他跋,华言实。谓知色心等一切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故。经云:唱也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差别积聚。疏云:悟如实不生故,则诸乘积聚,皆不可得。
〔十四、瑟吒字门〕,瑟吒,大品般若经作吒,梵语具云吒婆,华言障碍。谓知一切法无障碍故。经云:唱瑟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光明,息烦恼故。
〔十五、迦字门〕,迦,梵语具云迦逻,华言作者。谓知诸法之中,无有作者。经云:唱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差别云。疏云:作业如云,皆无差别。
〔十六、娑字门〕(娑,苏我切),娑,梵语具云娑娑,华言一切。谓入一切法时,皆不可得故。经云:唱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降霔大雨。疏云:即平等性。
〔十七、么字门〕,么,梵语具云磨磨迦逻,华言我所。谓知一切法离我所故。肇法师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经云:唱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大流湍激,众峰齐峙。疏云:即我所执性,若众峰齐峙,长流湍激。
〔十八、伽字门〕,伽,梵语具云伽陀,华言底。谓知一切诸法根底,不可得故。经云: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安立。疏云:即一切法行取性。
〔十九、他字门〕(他,他可切),他,梵语具云多他阿伽陀,华言如去。谓入诸法处不可得故。经云:唱他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真如平等藏。
〔二十、社字门〕,社,大品般若经作阇,梵语具云阇提阇罗,华言生。谓知诸法之生不可得故。经云:唱社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入世间海清净。
〔二十一、锁字门〕,梵语锁,大品般若经作簸,(无翻)。谓知一切法不可得故。经云:唱锁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念一切佛庄严。疏云:即安隐性。
〔二十二、驮字门〕,驮,梵语具云驮摩,华言法性。谓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故。经云:唱驮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拣择一切法聚。
〔二十三、奢字门〕(奢,尸荷切),奢,大品般若经作赊,梵语具云赊多,华言寂灭。谓知诸法皆寂灭相,不可得故。经云:唱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顺一切佛教轮光明。疏云:即寂静性。
〔二十四、祛字门〕,梵语祛,华言虚空。谓知诸法,犹如虚空,不可得故。经云:唱祛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因地智慧藏。疏云:即如虚空性。
〔二十五、叉字门〕,叉,梵语具云叉耶,华言尽。谓入诸法尽性不可得故。经云:唱叉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息诸业海藏。疏云:犹言尽空业海。
〔二十六、娑多字门〕,娑多,大品般若经作哆,梵语具云迦哆度求那,华言是事边得何利。谓知诸法边,得何所利故。经云:唱娑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蠲诸惑障,开净光明。(蠲,除也。)
〔二十七、壤字门〕,壤,大品般若经作若,梵语具云若那,华言智。谓知一切法中无智相故。经云:唱壤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作世间智慧门。
〔二十八、曷攞多字门〕,梵语曷攞多,又云阿施,大品般若经作施,华言义。谓知一切法义不可得故。经云:唱曷攞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生死境界智慧轮。
〔二十九、婆字门〕(婆,蒲饿切),婆,梵语具云婆伽,华言破。谓知一切法不可得破坏相故。经云: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智宫殿圆满庄严。
〔三十、车字门〕,车,梵语具云伽车提,华言去。谓知一切法无所去故。经云:唱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方便藏,各别圆满。
〔三十一、娑么字门〕(娑,苏纥切),娑么,大品般若经作魔,梵语具云阿湿么,华言石。谓知诸法坚牢如金刚石,不可坏故。经云:唱娑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十方现见诸佛。
〔三十二、诃婆字门〕,诃婆,大品般若经作火,梵语具云火夜,华言唤来。谓虽知一切法无音声相,亦可呼召无缘令其有缘。经云:唱诃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令出生无碍力。
〔三十三、縒字门〕(縒,七可切),縒,大品般若经作嗟,梵语具云末嗟罗,华言悭。谓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故。经云:唱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
〔三十四、伽字门〕,伽,梵语具云伽那,华言厚。谓知诸法不厚不薄故。经云: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持一切法云坚固海藏。疏云:即平等性,犹言厚薄平等,如云普覆。
〔三十五、吒字门〕,吒,大品般若经作他,梵语具云他那,华言处。谓知诸法无住处故。经云:唱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愿普见十方诸佛。
〔三十六、拿字门〕(拿,妳可切),梵语拿,华言不。谓入诸法,不来不去故。经云:唱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字轮。疏云:即离诸諠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常观字轮。
〔三十七、娑颇字门〕(娑,苏纥切),梵语娑颇,又云颇罗,大品般若经作颇,华言果。谓知一切法因果性空故。经云:唱娑颇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化众生究竟处。疏云:即遍满果报。
〔三十八、娑迦字门〕,梵语娑迦,又云歌大,大品般若经作歌,华言众。谓知五众等法不可得故。经云:唱娑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广大藏无碍辩光明轮遍照。(五众者,即色受想行识,谓此五法,众共相生而成身也。亦名五阴,又名五蕴。)
〔三十九、也娑字门〕(也,夷可切;娑,苏可切),梵语也娑,大品般若经作醝(无翻)。经云:唱也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宣说一切佛法境界。
〔四十、室者字门〕,室者,大品般若经作遮,梵语具云遮罗地,华言动。谓知一切法不动相故。经云:唱室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于一切众生界,法雷遍吼。
〔四十一、侘字门〕(侘,耻可切),侘,大品般若经作吒,梵语具云多罗,华言岸。谓知一切法此岸彼岸不可得故。经云:唱侘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无我法开晓众生。
〔四十二、陀字门〕,陀,大品般若经作荼,梵语具云彼荼,华言必。谓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故。过此荼字后,无字可说也。经云:唱陀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法轮差别藏。疏云:即究竟含藏一切法轮。
四十二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要目曰:「怛利三昧耶经,同毗卢遮那集会。(中略)此经中不动尊等四十二如来僮像使者,若修真言行菩萨坚持菩提心,我等承事供养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