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四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奉同梵行者,二与穷乞,一与鬼神,一自食。见宝云经六。
(名数)一奉同梵行者,二与穷乞,一与鬼神,一自食。见宝云经六。
心用四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识之作用分四种,称为四分。(参见:四分)
【佛学常见辞汇】
心识的作用有四种。(参见:四分)
(术语)心识之作用分四种,称为四分。(参见:四分)
【佛学常见辞汇】
心识的作用有四种。(参见:四分)
四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大判一经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见三藏法数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三自證分,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證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谁證知之,于是从自證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为證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见分与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缘内外之二用,体必能知用也,兼缘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货物如相分,掌匮如见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妇。见分缘相分而不可缘自證分,犹如掌匮能差排货物,而不能关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缘外之见分与内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匮与其妇,證自證分之缘自證分,如妇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师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护法菩萨之正义,乃立四分。起信论所说,业转现之三识,如其次第,恰当于自證分,见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诸法无一不影现于相分中,但诸识之相分,影现之相不同耳,开示之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见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术语)华严大判一经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见三藏法数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三自證分,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證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谁證知之,于是从自證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为證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见分与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缘内外之二用,体必能知用也,兼缘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货物如相分,掌匮如见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妇。见分缘相分而不可缘自證分,犹如掌匮能差排货物,而不能关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缘外之见分与内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匮与其妇,證自證分之缘自證分,如妇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师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护法菩萨之正义,乃立四分。起信论所说,业转现之三识,如其次第,恰当于自證分,见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诸法无一不影现于相分中,但诸识之相分,影现之相不同耳,开示之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见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大判一经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见三藏法数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三自證分,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證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谁證知之,于是从自證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为證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见分与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缘内外之二用,体必能知用也,兼缘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货物如相分,掌匮如见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妇。见分缘相分而不可缘自證分,犹如掌匮能差排货物,而不能关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缘外之见分与内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匮与其妇,證自證分之缘自證分,如妇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师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护法菩萨之正义,乃立四分。起信论所说,业转现之三识,如其次第,恰当于自證分,见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诸法无一不影现于相分中,但诸识之相分,影现之相不同耳,开示之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见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术语)华严大判一经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见三藏法数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三自證分,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證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谁證知之,于是从自證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为證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见分与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缘内外之二用,体必能知用也,兼缘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货物如相分,掌匮如见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妇。见分缘相分而不可缘自證分,犹如掌匮能差排货物,而不能关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缘外之见分与内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匮与其妇,證自證分之缘自證分,如妇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师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护法菩萨之正义,乃立四分。起信论所说,业转现之三识,如其次第,恰当于自證分,见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诸法无一不影现于相分中,但诸识之相分,影现之相不同耳,开示之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见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南山之四分律宗也。(参见:律宗)
【佛学常见辞汇】
南山之四分律宗。
(流派)南山之四分律宗也。(参见:律宗)
【佛学常见辞汇】
南山之四分律宗。
律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四分律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律之一,六十卷。五部中昙无德部之律藏也。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佛灭后百年,法正尊者(又曰法护尊者,梵名昙无德)于上座部之律藏中契同己见者,采集成文,随说所止,而为一分,四度完结,故称为四分律。盖四分之名,非依义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结集之,分之为四夹,故名四分也。初分二十卷,二分十五卷,三分十四卷,四分十一卷。戒本疏一上曰:「佛灭百年,兴斯名教。相传云:于上座部搜括博要,契同己见者,集为一部。四度傅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此据说所至,非义判也。故二十犍度离分三分,可义开耶?」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以法正尊者于根本部中随己所乐采集成文,随说所止,即为一分。凡经四番,一部方成,故号四分。非同章疏,约义判文。」寄归传一曰:「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取其经夹以为题目。」本书之注释及关于本书之著述列如下:四分律疏六卷,道覆撰。四分律疏四卷,慧光撰。四分律疏二十卷,唐法砺撰。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二十六卷,唐定宾作,释法砺疏。四分律疏二十卷,现存卷九,唐智首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六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二十卷,大鸿撰。四分律行事钞批十四卷,唐大觉撰。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宋景霄纂。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十二卷,宋元照录。诸家记标目一卷,慧显撰。以上六种释行事钞者。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八卷,宋允堪述。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宋元照录。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排科二十二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羯磨序解一卷,宋则安述。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唐道宣撰,读体释。四分律羯磨疏显缘钞二十卷,照远撰。以上六种释道宣羯磨疏者。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佚下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六卷,允堪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科一卷,宋元照录。以上二种释道宣义钞者。四分比丘尼钞六卷,唐道宣述。释四分比丘尼钞科文一卷,宋允堪述,释道宣比丘尼钞者。四分律疏九卷,道云撰。四分律疏七卷,道晖撰。四分律疏四卷,道乐撰。四分律疏二卷,洪理撰。四分律疏十卷,法愿撰。四分律疏二十卷,慧满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唐怀素撰。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四分僧戒本一卷,后秦佛陀耶舍译。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唐道宣删定。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读体依藏重刻,但存目录。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一卷,明智旭释。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明智旭释,未刊。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内,又分为二十犍度。
┌初分前部──────────────僧戒本──────┐
四 │ │止持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经名)四律之一,六十卷。五部中昙无德部之律藏也。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佛灭后百年,法正尊者(又曰法护尊者,梵名昙无德)于上座部之律藏中契同己见者,采集成文,随说所止,而为一分,四度完结,故称为四分律。盖四分之名,非依义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结集之,分之为四夹,故名四分也。初分二十卷,二分十五卷,三分十四卷,四分十一卷。戒本疏一上曰:「佛灭百年,兴斯名教。相传云:于上座部搜括博要,契同己见者,集为一部。四度傅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此据说所至,非义判也。故二十犍度离分三分,可义开耶?」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以法正尊者于根本部中随己所乐采集成文,随说所止,即为一分。凡经四番,一部方成,故号四分。非同章疏,约义判文。」寄归传一曰:「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取其经夹以为题目。」本书之注释及关于本书之著述列如下:四分律疏六卷,道覆撰。四分律疏四卷,慧光撰。四分律疏二十卷,唐法砺撰。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二十六卷,唐定宾作,释法砺疏。四分律疏二十卷,现存卷九,唐智首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六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二十卷,大鸿撰。四分律行事钞批十四卷,唐大觉撰。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宋景霄纂。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十二卷,宋元照录。诸家记标目一卷,慧显撰。以上六种释行事钞者。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八卷,宋允堪述。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宋元照录。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排科二十二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羯磨序解一卷,宋则安述。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唐道宣撰,读体释。四分律羯磨疏显缘钞二十卷,照远撰。以上六种释道宣羯磨疏者。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佚下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六卷,允堪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科一卷,宋元照录。以上二种释道宣义钞者。四分比丘尼钞六卷,唐道宣述。释四分比丘尼钞科文一卷,宋允堪述,释道宣比丘尼钞者。四分律疏九卷,道云撰。四分律疏七卷,道晖撰。四分律疏四卷,道乐撰。四分律疏二卷,洪理撰。四分律疏十卷,法愿撰。四分律疏二十卷,慧满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唐怀素撰。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四分僧戒本一卷,后秦佛陀耶舍译。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唐道宣删定。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读体依藏重刻,但存目录。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一卷,明智旭释。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明智旭释,未刊。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内,又分为二十犍度。
┌初分前部──────────────僧戒本──────┐
四 │ │止持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分家
【佛学大辞典】
(流派)立识心四分之宗。唯识之正义也。
(流派)立识心四分之宗。唯识之正义也。
四分位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为标大日如来之德,大日为中心,此为满位,四方写发心点,修行点,菩提点(又曰空点,仰月点),涅槃点,表示分满不二,生佛一如之理。及窣塔婆之四方表为五大,书发心之,修行之,空点之,涅槃点之,即此义也。
(术语)密教为标大日如来之德,大日为中心,此为满位,四方写发心点,修行点,菩提点(又曰空点,仰月点),涅槃点,表示分满不二,生佛一如之理。及窣塔婆之四方表为五大,书发心之,修行之,空点之,涅槃点之,即此义也。
四分律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此宗以四分律为所依,以昙无德为开祖,道宣大成之。单云律宗者,即此宗也。(参见:律宗)
(流派)此宗以四分律为所依,以昙无德为开祖,道宣大成之。单云律宗者,即此宗也。(参见:律宗)
律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