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四乘(四乘)
汉书司马相如传邛莋之君尝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上问相如相如曰邛莋冉駹者近蜀道易通异时尝通为郡县矣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县愈于南夷上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者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南夷至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律后汉书舆服志辟车四人从车四乘
又平声宋史 历志昭之言曰推林钟之实至十一万八千九十八太簇之实至十五万七千四百六十四二乘而三约之者为下生之实四乘而三约之者为上生之实此迁固之意昭则详矣 雍陶詶李绀岁除送酒诗见三点下
又平声宋史 历志昭之言曰推林钟之实至十一万八千九十八太簇之实至十五万七千四百六十四二乘而三约之者为下生之实四乘而三约之者为上生之实此迁固之意昭则详矣 雍陶詶李绀岁除送酒诗见三点下
分类:四乘
《國語辭典》:四七 拼音:sì qī
1.二十八,四乘七而得。《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唐。章怀太子。注:「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唐。李善。注:「四七者,汉光武二十八将也。」
2.一种民间习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为「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玺哭著应道:『小的父亲死了。』向道台问:『没了几时?』鲍廷玺道:『明日就是四七。』」
2.一种民间习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为「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玺哭著应道:『小的父亲死了。』向道台问:『没了几时?』鲍廷玺道:『明日就是四七。』」
《漢語大詞典》:二十八将(二十八將)
指佐助 光武帝 建立 东汉 政权的二十八个有功的武将。 明帝 永平 中,绘“二十八将”像于南宫 云台 ,故又称“云台二十八将”。 邓禹 为首,次为 马成 、 吴汉 、 王梁 、 贾复 、 陈俊 、 耿弇 、 杜茂 、 寇恂 、 傅俊 、 岑彭 、 坚镡 、 冯异 、 王霸 、 朱祐 、 任光 、 祭遵 、 李忠 、 景丹 、 万修 、 盖延 、 邳彤 、 铫期 、 刘植 、 耿纯 、 臧宫 、 马武 、 刘隆 。见《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陈实百问策》:“ 成祖 命 解縉 发策,以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二十八将,将将何功为问。”
四乘十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同性经下于四乘各说十地:(一)声闻乘十地:一、受三归地,初受三归戒之位也。二、信地,信根成就之位也。三、信法地,信四谛理之位也。四、内凡夫地,修五停心观等之位也。五、学信戒地,三学成就之位也。六、八人地,见道之位也。七、须陀洹地,预流果之位也。八、斯陀含地,一来果之位也。九、阿那含果,不还果也。十、阿罗汉地,无学果也。(二)缘觉乘十地:一、苦行具足地,修戒行之位也。二、自觉深甚十二因缘地,修十二因缘观法之位也。三、觉了四圣谛地,修四谛观之位也。四、甚深利智地,生甚深无相智之位也。五、九圣道地,修八圣道之位也。六、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觉了此三法界之位也。七、證寂灭地,见道之位也。八、六通地,得六神通之位也。九、彻和密地,證无学果之位也。十、习气渐薄地,侵害习气之位也。(三)菩萨乘十地,与以上大乘菩萨十地同。(四)佛乘十地:一、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除细习气,于诸法得自在也。二、清净自分成严不思议明德地,转正法轮显深义自在也。三、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开说三乘差别之法自在也。四、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说八万法降四魔自在也。五、大轮威藏明德地,摧异邪法,伏恶行自在也。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现六神通,示无常事自在也。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为诸菩萨显菩提自在也。八、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为诸菩萨授记别自在也。九、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为诸菩萨现方便自在也。十、毗卢舍那智海藏地,为诸菩萨能说法自在也。天台以此四地配于四教。问佛地有十地,岂非于果佛不平等乎?答:此经之意从佛德之别而论十地,非言初地为劣乃至第十地胜于前佛,是皆诸佛之境界,非诸菩萨二乘之所行,故经曰:佛有十地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云云。出探要记七。
(术语)大乘同性经下于四乘各说十地:(一)声闻乘十地:一、受三归地,初受三归戒之位也。二、信地,信根成就之位也。三、信法地,信四谛理之位也。四、内凡夫地,修五停心观等之位也。五、学信戒地,三学成就之位也。六、八人地,见道之位也。七、须陀洹地,预流果之位也。八、斯陀含地,一来果之位也。九、阿那含果,不还果也。十、阿罗汉地,无学果也。(二)缘觉乘十地:一、苦行具足地,修戒行之位也。二、自觉深甚十二因缘地,修十二因缘观法之位也。三、觉了四圣谛地,修四谛观之位也。四、甚深利智地,生甚深无相智之位也。五、九圣道地,修八圣道之位也。六、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觉了此三法界之位也。七、證寂灭地,见道之位也。八、六通地,得六神通之位也。九、彻和密地,證无学果之位也。十、习气渐薄地,侵害习气之位也。(三)菩萨乘十地,与以上大乘菩萨十地同。(四)佛乘十地:一、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除细习气,于诸法得自在也。二、清净自分成严不思议明德地,转正法轮显深义自在也。三、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开说三乘差别之法自在也。四、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说八万法降四魔自在也。五、大轮威藏明德地,摧异邪法,伏恶行自在也。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现六神通,示无常事自在也。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为诸菩萨显菩提自在也。八、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为诸菩萨授记别自在也。九、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为诸菩萨现方便自在也。十、毗卢舍那智海藏地,为诸菩萨能说法自在也。天台以此四地配于四教。问佛地有十地,岂非于果佛不平等乎?答:此经之意从佛德之别而论十地,非言初地为劣乃至第十地胜于前佛,是皆诸佛之境界,非诸菩萨二乘之所行,故经曰:佛有十地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云云。出探要记七。
四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梁光宅依法华经譬喻品羊鹿牛及大白牛车之四车,而立四乘教。(参见:四车)
(术语)梁光宅依法华经譬喻品羊鹿牛及大白牛车之四车,而立四乘教。(参见:四车)
四乘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四车家同。
(术语)与四车家同。
光宅四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光宅法师依法华经譬喻品之意立四乘教:一羊车谓声闻乘,二鹿车谓缘觉乘,三牛车谓小乘之菩萨,四大白牛车谓大乘之菩萨。是于三乘教外,别发明纯大之一乘教,开天台华严诸大乘之基础者。见华严大疏一,三藏法数十五。
(名数)光宅法师依法华经譬喻品之意立四乘教:一羊车谓声闻乘,二鹿车谓缘觉乘,三牛车谓小乘之菩萨,四大白牛车谓大乘之菩萨。是于三乘教外,别发明纯大之一乘教,开天台华严诸大乘之基础者。见华严大疏一,三藏法数十五。
四乘──光宅四乘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光宅者,梁光宅寺,云法师也,立四乘教。谓临门三车,为三乘,即权教也;四衢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乘,即实教也。
〔一、羊车〕,谓声闻之人,以析空观,观于生灭四谛,破见、思烦恼,證真谛理,得离三界生死;如乘羊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也。(析空观者,谓于五阴等法,观察分析,离其著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鹿车〕,谓缘觉之人,以析空观。观十二因缘生灭,破见、思烦恼,觉了真谛之理,得离三界生死;如乘鹿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牛车〕,谓三藏教菩萨,发四弘誓,修六度行,化导众生,同出三界生死,究竟至于真空涅槃;如乘牛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牛车,出于火宅。是也。(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四弘誓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大白牛车〕,谓大乘菩萨,以圆融三观,观于诸法实相之理,顿破无明烦恼,而成一切种智;如乘大白牛车,至于宝所。故经云:有大白牛,肥壮多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是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一切种智者,佛智也。宝所者,喻实相之理也。)
(出华严经疏)
光宅者,梁光宅寺,云法师也,立四乘教。谓临门三车,为三乘,即权教也;四衢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乘,即实教也。
〔一、羊车〕,谓声闻之人,以析空观,观于生灭四谛,破见、思烦恼,證真谛理,得离三界生死;如乘羊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也。(析空观者,谓于五阴等法,观察分析,离其著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鹿车〕,谓缘觉之人,以析空观。观十二因缘生灭,破见、思烦恼,觉了真谛之理,得离三界生死;如乘鹿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牛车〕,谓三藏教菩萨,发四弘誓,修六度行,化导众生,同出三界生死,究竟至于真空涅槃;如乘牛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牛车,出于火宅。是也。(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四弘誓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大白牛车〕,谓大乘菩萨,以圆融三观,观于诸法实相之理,顿破无明烦恼,而成一切种智;如乘大白牛车,至于宝所。故经云:有大白牛,肥壮多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是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一切种智者,佛智也。宝所者,喻实相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