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四友
(1).指 周文王 四个亲信大臣 南宫括 、 散宜生 、 閎夭 、 太颠 。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 文王 四友: 南宫括 、 散宜生 、 閎天 、 太颠 。”一说 太颠 作 太公望 。见《圣贤群辅录》卷上。《诗·大雅·文王序》 孔颖达 疏引《殷传》云:“ 西伯 得四友献宝,免於虎口而克 耆 。”
(2).指 孔子 四个学生 颜渊 、 子贡 、 子张 、 子路 。《孔丛子·论书》:“ 孔子 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 回 ( 颜渊 )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乎?自吾得 赐 ( 子贡 )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輳乎?自吾得 师 ( 子张 )也,前有光,后有辉,是非先后乎?自吾得 仲由 ( 子路 )也,恶言不至於门,是非御侮乎?’”一说四友中或有 子夏 。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 子夏 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3).指四位相知的朋友。如《三国志·吴志·孙登传》以 诸葛恪 、 张休 、 顾谭 、 陈表 为太子 孙登 四友;《晋书·王澄传》以 王敦 、 谢鲲 、 庾敳 、 阮修 为 王衍 四友;《南齐书·褚炫传》以 褚炫 、 刘俣 、 谢朏 、 江斅 为四友;《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以 崔融 、 李峤 、 苏味道 、 杜审言 为“文章四友”。
(4).借指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宋 谢翱 《文房四友叹》:“兵后四友流落,有访而得之者,则顶秃足折,笏碎幅裂。”
(2).指 孔子 四个学生 颜渊 、 子贡 、 子张 、 子路 。《孔丛子·论书》:“ 孔子 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 回 ( 颜渊 )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乎?自吾得 赐 ( 子贡 )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輳乎?自吾得 师 ( 子张 )也,前有光,后有辉,是非先后乎?自吾得 仲由 ( 子路 )也,恶言不至於门,是非御侮乎?’”一说四友中或有 子夏 。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 子夏 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3).指四位相知的朋友。如《三国志·吴志·孙登传》以 诸葛恪 、 张休 、 顾谭 、 陈表 为太子 孙登 四友;《晋书·王澄传》以 王敦 、 谢鲲 、 庾敳 、 阮修 为 王衍 四友;《南齐书·褚炫传》以 褚炫 、 刘俣 、 谢朏 、 江斅 为四友;《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以 崔融 、 李峤 、 苏味道 、 杜审言 为“文章四友”。
(4).借指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宋 谢翱 《文房四友叹》:“兵后四友流落,有访而得之者,则顶秃足折,笏碎幅裂。”
《國語辭典》:四姓 拼音:sì xìng
1.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漢語大詞典》:投匦(投匭)
《國語辭典》:中伏 拼音:zhōng fú
三伏的第二伏。指夏至后第四庚日。也称为「二伏」。
《國語辭典》:中伏 拼音:zhòng fú
中了敌人的埋伏。如:「都怪我太不小心,不然我们也不会中伏!」
《漢語大詞典》:梵志
(1).梵语意译。指婆罗门。 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
(2).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
(2).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
《漢語大詞典》:四选(四選)
(1).古代对四种人的选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四时,时三月;王有四选,选三臣……圣人为一选,君子为一选,善人为一选,正人为一选,由此以下者,不足选也。”
(2). 宋 代铨选官员的制度。 元丰 前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铨选,故称四选。 元丰 改革官制,更名隶属吏部。《宋史·选举志四》:“ 元丰 定制而后,銓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銓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於是吏部有四选之法。” 宋 苏辙 《论堂除太宽札子》:“庶使堂除官吏不復待闕,与四选稍异,亦旌劝之义也。” 宋 岳珂 《桯史·部胥增损文书》:“以此知四选蠹积,盖不可胜算,司衡综者,可不谨哉!”
(2). 宋 代铨选官员的制度。 元丰 前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铨选,故称四选。 元丰 改革官制,更名隶属吏部。《宋史·选举志四》:“ 元丰 定制而后,銓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銓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於是吏部有四选之法。” 宋 苏辙 《论堂除太宽札子》:“庶使堂除官吏不復待闕,与四选稍异,亦旌劝之义也。” 宋 岳珂 《桯史·部胥增损文书》:“以此知四选蠹积,盖不可胜算,司衡综者,可不谨哉!”
《漢語大詞典》:四正
(1).古代贵族行射礼时举正爵以献宾客、国君、卿、大夫。《礼记·射义》:“《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 郑玄 注:“四正,正爵四行也。四行者,献宾,献公,献卿,献大夫,乃后乐作而射也。”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 尹知章 注:“四正,谓君、臣、父、子。”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魏书·律历志上》:“推四正卦术曰:因冬至大小餘,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离卦用事日;秋分,即兑卦用事日。”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四正、四维者,八卦神所居。” 清 惠栋 《易汉学·卦气图说》:“ 孟 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四卦主四时。”
(5).健全;没有缺陷。 柳青 《种谷记》七:“人手全不四正,七斜八歪都有些缺点,想是也想变工,谁也找不到对象。”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 尹知章 注:“四正,谓君、臣、父、子。”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魏书·律历志上》:“推四正卦术曰:因冬至大小餘,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离卦用事日;秋分,即兑卦用事日。”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四正、四维者,八卦神所居。” 清 惠栋 《易汉学·卦气图说》:“ 孟 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四卦主四时。”
(5).健全;没有缺陷。 柳青 《种谷记》七:“人手全不四正,七斜八歪都有些缺点,想是也想变工,谁也找不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