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6,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页
众喜瑞
越喜三昧
极喜
极喜地
极喜三昧耶
慧喜菩萨
堕喜净法
庆喜
随喜
随喜品
随喜回向
随喜功德品
离生喜乐地
离喜妙乐地
佛类词典(续上)
喜德女众喜瑞
越喜三昧
极喜
极喜地
极喜三昧耶
慧喜菩萨
堕喜净法
庆喜
随喜
随喜品
随喜回向
随喜功德品
离生喜乐地
离喜妙乐地
喜德女
【佛学大辞典】
(人名)此女往昔爱敬妙光菩萨,发愿世世为其妇,后化生于喜见淫女园之莲华中,养于喜见淫女,才色皆备。年二十四、见国王太子德主,起爱敬心,请为其妻。太子言我发大菩提心于自己身命财无所悭惜,汝若勿悔则可。喜德女言:假令地狱火来烧我身,终不悔。于是偕诣佛所听法,太子得无量陀罗尼门,女得调伏心志。见智度论三十五。
(人名)此女往昔爱敬妙光菩萨,发愿世世为其妇,后化生于喜见淫女园之莲华中,养于喜见淫女,才色皆备。年二十四、见国王太子德主,起爱敬心,请为其妻。太子言我发大菩提心于自己身命财无所悭惜,汝若勿悔则可。喜德女言:假令地狱火来烧我身,终不悔。于是偕诣佛所听法,太子得无量陀罗尼门,女得调伏心志。见智度论三十五。
众喜瑞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六瑞中之心喜瑞也。(参见:六瑞)
【三藏法数】
谓大众既见雨华动地,知佛世尊必说大法,欣跃内充,以表大机当发。经云: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是也。且喜怒人之常情,何得为瑞?盖天华悦眼,地动震心,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喜昔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今为喜动,而能一心观佛,故名众喜瑞。
(术语)法华六瑞中之心喜瑞也。(参见:六瑞)
【三藏法数】
谓大众既见雨华动地,知佛世尊必说大法,欣跃内充,以表大机当发。经云: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是也。且喜怒人之常情,何得为瑞?盖天华悦眼,地动震心,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喜昔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今为喜动,而能一心观佛,故名众喜瑞。
六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为出世本怀之经,故说先现六种之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一说法瑞,先说无量义经也。二入定瑞,次入无量义处三昧也。三雨华瑞,次从天雨四种之华也。四地动瑞,次大地六种震动也。五心喜瑞,大众见之内心生欢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间白毫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也。此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法华经前必示现之教化法式。见法华经序品。
【佛学常见辞汇】
佛要说法华经时,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即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所必定示现的教化仪式。
(名数)法华经为出世本怀之经,故说先现六种之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一说法瑞,先说无量义经也。二入定瑞,次入无量义处三昧也。三雨华瑞,次从天雨四种之华也。四地动瑞,次大地六种震动也。五心喜瑞,大众见之内心生欢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间白毫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也。此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法华经前必示现之教化法式。见法华经序品。
【佛学常见辞汇】
佛要说法华经时,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即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所必定示现的教化仪式。
越喜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耶输陀罗女所入之三昧也。依此三昧而生种种之欢喜,并使一切众生欢喜,故名越喜三昧,越乃超越无比之义。(参见:耶输多罗)
(术语)耶输陀罗女所入之三昧也。依此三昧而生种种之欢喜,并使一切众生欢喜,故名越喜三昧,越乃超越无比之义。(参见:耶输多罗)
极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十地之初地谓为极喜。(参见:极喜地)
(术语)菩萨十地之初地谓为极喜。(参见:极喜地)
极喜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欢喜地。菩萨修道位十中之第一地。菩萨既竣第一阿僧祇劫之行,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而达于一分二空所显之理,断分别起之烦恼,因而得离凡夫之性,成为法身之菩萨。为极生欢喜之位,故曰极喜地,又曰欢喜地。唯识论九曰:「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术语)又曰欢喜地。菩萨修道位十中之第一地。菩萨既竣第一阿僧祇劫之行,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而达于一分二空所显之理,断分别起之烦恼,因而得离凡夫之性,成为法身之菩萨。为极生欢喜之位,故曰极喜地,又曰欢喜地。唯识论九曰:「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极喜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悦喜三昧耶,大三昧耶真实印,素啰多大誓真实印。即谓行者发菩提心,灭除诸障,既为金刚萨埵,观自他无别,为同体大悲时,自住于无上欢悦之想也。大教王经一曰:「尔时薄伽梵复入极喜王大菩萨三昧耶,所生萨埵加持,名金刚三摩地,一切如来极喜三昧耶也。」普贤念诵仪轨曰:「应作是思惟:我身既成普贤菩萨,发是心,令无边有情界成就解脱,于此三摩地中观一切有情自他无别,为同体大悲。」即是也。金刚界降三世三昧耶会之降三世明王,住此三昧。手执大悲弓箭,是为其本誓,以坚固清净菩提心之弓箭射元品无明之怨敌,大乐化他之大喜,无有间断。是谓极喜三昧耶。若真言行者欲住此三昧,则结大誓真实印,二羽为金刚缚,忍愿入掌而相交合,檀慧禅智四指面,相合如独般金刚杵,以忍愿触心上,诵唵三昧耶斛苏啰多娑怛鍐之真言。是表大悲之箭,射生死厌离之心也。由结此印而触心故,金刚萨埵,遍入身心,速与成就,意欲希望,诸愿皆得。又见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普贤修行念诵仪轨等。
(术语)又名悦喜三昧耶,大三昧耶真实印,素啰多大誓真实印。即谓行者发菩提心,灭除诸障,既为金刚萨埵,观自他无别,为同体大悲时,自住于无上欢悦之想也。大教王经一曰:「尔时薄伽梵复入极喜王大菩萨三昧耶,所生萨埵加持,名金刚三摩地,一切如来极喜三昧耶也。」普贤念诵仪轨曰:「应作是思惟:我身既成普贤菩萨,发是心,令无边有情界成就解脱,于此三摩地中观一切有情自他无别,为同体大悲。」即是也。金刚界降三世三昧耶会之降三世明王,住此三昧。手执大悲弓箭,是为其本誓,以坚固清净菩提心之弓箭射元品无明之怨敌,大乐化他之大喜,无有间断。是谓极喜三昧耶。若真言行者欲住此三昧,则结大誓真实印,二羽为金刚缚,忍愿入掌而相交合,檀慧禅智四指面,相合如独般金刚杵,以忍愿触心上,诵唵三昧耶斛苏啰多娑怛鍐之真言。是表大悲之箭,射生死厌离之心也。由结此印而触心故,金刚萨埵,遍入身心,速与成就,意欲希望,诸愿皆得。又见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普贤修行念诵仪轨等。
慧喜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参见:不动明王)附录。
(菩萨)(参见:不动明王)附录。
堕喜净法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跋阇子比丘)附录。
(杂名)(参见:跋阇子比丘)附录。
庆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者于信之一念,喜己往生治定,入正定聚之数之事也。对于欢喜而言。
(术语)念佛者于信之一念,喜己往生治定,入正定聚之数之事也。对于欢喜而言。
随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修忏要旨曰:「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胜鬘经曰:「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又谓随己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贫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布施。按五悔中有随喜一科,观行即五品经之第一为随喜品,法华经之随喜功德品,为说此随喜之功德者。又游谒寺院,亦曰随喜。杜甫诗曰:「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佛学常见辞汇】
1。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2。随著自己的欢喜。
【俗语佛源】
「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所作福,皆随而欢喜」。隋·吉藏《法华玄论》:据说,「随喜」一切善事,是为了破除嫉心和有所得心。后称游览寺院为「随喜」。如唐·杜甫《望兜率寺》诗:「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也指随同众人做某种表示,如说:随喜,随喜!也算我一份。(禹振声)
【三藏法数】
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术语)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修忏要旨曰:「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胜鬘经曰:「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又谓随己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贫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布施。按五悔中有随喜一科,观行即五品经之第一为随喜品,法华经之随喜功德品,为说此随喜之功德者。又游谒寺院,亦曰随喜。杜甫诗曰:「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佛学常见辞汇】
1。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2。随著自己的欢喜。
【俗语佛源】
「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所作福,皆随而欢喜」。隋·吉藏《法华玄论》:据说,「随喜」一切善事,是为了破除嫉心和有所得心。后称游览寺院为「随喜」。如唐·杜甫《望兜率寺》诗:「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也指随同众人做某种表示,如说:随喜,随喜!也算我一份。(禹振声)
【三藏法数】
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随喜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所说观行五品位之第一。(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经名)法华经所说观行五品位之第一。(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随喜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随喜与回向也。五悔中之二法。(参见:五悔)
(术语)随喜与回向也。五悔中之二法。(参见:五悔)
五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真言,所立略异。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誓愿以导引前面之四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为忏悔。
〔二、劝请〕,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四、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證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
(术语)天台,真言,所立略异。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誓愿以导引前面之四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为忏悔。
〔二、劝请〕,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四、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證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
随喜功德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卷六第十八品之名。明佛灭后闻法华经而随喜者之功德广大者。
(经名)法华经卷六第十八品之名。明佛灭后闻法华经而随喜者之功德广大者。
离生喜乐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初禅天也。以为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二受之处故也。俱舍颂疏十曰:「于初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谓离生喜乐,离欲界恶,生喜乐故。」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因此天是脱离欲界之罪恶而生喜欢二受之处。
【三藏法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术语)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初禅天也。以为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二受之处故也。俱舍颂疏十曰:「于初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谓离生喜乐,离欲界恶,生喜乐故。」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因此天是脱离欲界之罪恶而生喜欢二受之处。
【三藏法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离喜妙乐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三禅天也。离二禅天粗动之喜受,而住于胜妙之乐受之地,故名。
【三藏法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术语)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三禅天也。离二禅天粗动之喜受,而住于胜妙之乐受之地,故名。
【三藏法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