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6,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妙喜
妙喜世界
妙喜足天
初随喜
初欢喜地
利喜
定性喜乐地
金刚喜菩萨
法喜
法喜食
法喜菩萨
法喜禅悦
受喜
信心欢喜
佛类词典(续上)
佛欢喜日妙喜
妙喜世界
妙喜足天
初随喜
初欢喜地
利喜
定性喜乐地
金刚喜菩萨
法喜
法喜食
法喜菩萨
法喜禅悦
受喜
信心欢喜
佛欢喜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异名也。以此日比丘安居结了为诸佛欢喜之日故也。盂兰盆经曰:「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结夏安居完毕,众僧證道者多,十方诸佛欢喜。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异名也。以此日比丘安居结了为诸佛欢喜之日故也。盂兰盆经曰:「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结夏安居完毕,众僧證道者多,十方诸佛欢喜。
妙喜
【佛学大辞典】
(界名)维摩诘经曰:「佛言: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
(界名)维摩诘经曰:「佛言: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
妙喜世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维摩居士之国土也。维摩经见阿閦佛国品曰:「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佛学常见辞汇】
维摩居士的国土。
(界名)维摩居士之国土也。维摩经见阿閦佛国品曰:「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佛学常见辞汇】
维摩居士的国土。
妙喜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兜率天之译名。可洪音义一曰:「妙喜足天,睹史天王也。大智度论云:删兜率陀,秦言妙足,唐言妙喜足,亦言知足。」
【佛学常见辞汇】
兜率天的译名。
(界名)兜率天之译名。可洪音义一曰:「妙喜足天,睹史天王也。大智度论云:删兜率陀,秦言妙足,唐言妙喜足,亦言知足。」
【佛学常见辞汇】
兜率天的译名。
初随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五品弟子位第一之随喜也,是为五品位中之最初,故曰初,又是圆顿观行之最初。(参见:五品)
(术语)台家所立五品弟子位第一之随喜也,是为五品位中之最初,故曰初,又是圆顿观行之最初。(参见:五品)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初欢喜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地之第一位。与欢喜地同。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之第一地。与欢喜地同。
(术语)十地之第一位。与欢喜地同。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之第一地。与欢喜地同。
利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示教利喜)
(术语)(参见:示教利喜)
示教利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五十四所谓,示者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也。如生死为丑,涅槃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教者言汝舍恶行善,是教也。利者谓未得善法之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而言,汝于因时勿求果,汝今虽勤苦,然报出时得大利益,导之以利,故名为利。喜者谓随其所行赞叹之,使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叹布施,则喜,故名为喜。诸佛菩萨以庄严此四事说法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术语)智度论五十四所谓,示者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也。如生死为丑,涅槃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教者言汝舍恶行善,是教也。利者谓未得善法之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而言,汝于因时勿求果,汝今虽勤苦,然报出时得大利益,导之以利,故名为利。喜者谓随其所行赞叹之,使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叹布施,则喜,故名为喜。诸佛菩萨以庄严此四事说法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定性喜乐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第二禅天也。此地之天之众生,住于胜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故名定性喜乐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禅天,因此地的天人,住于殊胜美妙的禅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识的喜乐,故名。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第二禅天也。此地之天之众生,住于胜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故名定性喜乐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禅天,因此地的天人,住于殊胜美妙的禅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识的喜乐,故名。
金刚喜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术语)Vajrasa%dhu,金刚界曼陀罗第一成身会中东方五月轮之五尊中,位于阿閦如来后方之菩萨名。司欢喜之德。秘藏记末曰:「金刚喜菩萨,肉色,二手当胸拳。」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證得金刚善哉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善哉菩萨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后边月轮。」
(术语)Vajrasa%dhu,金刚界曼陀罗第一成身会中东方五月轮之五尊中,位于阿閦如来后方之菩萨名。司欢喜之德。秘藏记末曰:「金刚喜菩萨,肉色,二手当胸拳。」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證得金刚善哉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善哉菩萨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后边月轮。」
法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闻法或味法而生喜,是曰法喜。法华经宝塔品曰:「闻塔中所出音声,皆得法喜。」赞阿弥陀佛偈曰:「光所至处得法喜。」案维摩诘菩萨,以法喜为妻,慈悲为女。法喜者,亦谓见法生欢喜也。苏轼诗曰:「虽无孔方兄,幸有法喜妻。」
【佛学常见辞汇】
闻法之后心生欢喜。
(术语)闻法或味法而生喜,是曰法喜。法华经宝塔品曰:「闻塔中所出音声,皆得法喜。」赞阿弥陀佛偈曰:「光所至处得法喜。」案维摩诘菩萨,以法喜为妻,慈悲为女。法喜者,亦谓见法生欢喜也。苏轼诗曰:「虽无孔方兄,幸有法喜妻。」
【佛学常见辞汇】
闻法之后心生欢喜。
法喜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食之一。闻法欢喜,增长善根,以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故名法喜食。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曰:「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佛学常见辞汇】
二食之一。(参见:二食)
【三藏法数】
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三藏法数】
谓修出世行人,爱乐大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是为法喜食。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法喜食。
(术语)二食之一。闻法欢喜,增长善根,以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故名法喜食。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曰:「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佛学常见辞汇】
二食之一。(参见:二食)
【三藏法数】
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三藏法数】
谓修出世行人,爱乐大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是为法喜食。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法喜食。
二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法喜食,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身也。二、禅悦食,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也。见法华文句八。【又】一、正命食,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资色身,清净延命,故曰正命食。二、邪命食,依四邪或五邪之法而活命,故曰邪命食。
【佛学常见辞汇】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法喜食〕,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正命食〕,谓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资色身,清净活命,是名正命食。
〔二、邪命食〕,谓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则有五种: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名邪命食。
(名数)一、法喜食,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身也。二、禅悦食,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也。见法华文句八。【又】一、正命食,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资色身,清净延命,故曰正命食。二、邪命食,依四邪或五邪之法而活命,故曰邪命食。
【佛学常见辞汇】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法喜食〕,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正命食〕,谓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资色身,清净活命,是名正命食。
〔二、邪命食〕,谓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则有五种: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名邪命食。
法喜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法起菩萨之误。
(菩萨)法起菩萨之误。
法喜禅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喜食与禅悦食也。
(术语)法喜食与禅悦食也。
受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参见:十六特胜)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参见:十六特胜)
信心欢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信心之体,必有欢喜之相。因而约信心欢喜之四字归于信乐之二字,约信乐之二字归于信之一字,是净土真宗之法门,悉归于信之一字。犹如天台之法门悉归于具之一字,真言之法门悉归于阿之一字也。
(术语)信心之体,必有欢喜之相。因而约信心欢喜之四字归于信乐之二字,约信乐之二字归于信之一字,是净土真宗之法门,悉归于信之一字。犹如天台之法门悉归于具之一字,真言之法门悉归于阿之一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