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鹿喜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勿力伽难提)
常喜悦根大菩萨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宝生如来四亲近之第四,金刚笑菩萨也。使一切有情诸根得无量之安乐悦意,故名常喜悦根。见金刚顶经一。
喜见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人喜见之也。
喜见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之略。药王菩萨之前身,尝为供养法华经而烧身者。法华经药王品曰:「是一切众生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中略)以供养佛。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旃檀,(中略)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中略)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
喜见城
【佛学大辞典】
(界名)忉利天(译曰三十三天)帝释所住之城名。在须弥山之顶。智度论一百曰:「七匝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其城七重,名为喜见。九百九十九门,一一门边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护城中。」然起世经、贤愚经、长阿含经、优婆塞戒经、俱舍论、顺正理论等总作善见城,是翻译之相违也。因而俱舍论颂疏十一曰:「于山顶中有宫名善见(亦名喜见城也),见者称善也。」
【佛学常见辞汇】
忉利天主帝释所住的宫城,在须弥山的绝顶。
喜见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喜见城之天处,即三十三天。
【佛学常见辞汇】
三十三天。
喜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门所说三忍之一。现见阿弥陀佛而心生欢喜之时,得无生法忍,是名喜忍。观无量寿经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观经序分义曰:「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慈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喜根
【佛学大辞典】
(菩萨)菩萨名。诸行无行经下说喜根胜意二菩萨之事。智度论六引此。文殊师利白佛言:昔有佛名狮子音王。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容仪质直,不舍世法,又不分别善恶,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即是诸法实相,方便教弟子使入一相智(云云)。
喜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于顺境受忻悦之喜也。五受之一。见三藏法数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受之一。(参见:五受)
【三藏法数】
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五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为通于六识之领纳,对于不违不顺之境,无苦无乐者。见唯识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
〔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
〔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喜林苑
【佛学大辞典】
(杂名)四苑之一。旧云欢喜园。帝释天之苑庭名。俱舍论七曰:「城外四面四苑庄严,是彼诸天共游戏处:一众车苑。(中略)四喜林苑。」光记十一曰:「婆娑一百三十三云:四喜林苑,极妙欲尘,殊类皆集,历观无厌。」
【三藏法数】
谓帝释诸天,若游此苑,极妙欲尘种种皆集,历观遍览,喜乐无穷,而不生厌。
喜面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众。伊舍那天之子。见胎曼大钞六。
喜悟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真宗所立之三法忍也。(参见:喜忍)
喜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门所说三忍之一。现见阿弥陀佛而心生欢喜之时,得无生法忍,是名喜忍。观无量寿经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观经序分义曰:「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慈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喜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净舍,净施等。喜施财宝也。
【佛学常见辞汇】
喜施财宝。
喜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具名金刚喜菩萨,阿閦如来四亲近之一。
喜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眼等五识无分别而悦豫,谓之乐,意识分别而悦豫,谓之喜。五受中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五受之一。(参见:五受)
五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为通于六识之领纳,对于不违不顺之境,无苦无乐者。见唯识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
〔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
〔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