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19,分142页显示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7  58  59  6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相应不善
真善
真善妙有
追善经
追善供养
修善
秘密善门经
般若十六善神
宿善
宿善往生
接善戒
唯心回转善成门
理善
教授善知识
虚假杂毒善
相应不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善恶)
真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之善者曰真善。延命地藏经曰:「真善菩萨。」又曰:「真善男子。」
真善妙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空妙有之法也。即台家三谛中,假谛之诸法。因之谓法身之色相云真善妙有之色。
追善经
【佛学大辞典】
(仪式)为追善读经也。追善为追荐之俗字。
追善供养
【佛学大辞典】
(仪式)为先亡者之冥福,存在者之供养也。
修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恶行善也。又对于性善之称,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实大乘之通谈也。(参见:性恶)
【佛学常见辞汇】
1。断恶行善。2。本有之善叫做性善,由修而成之善叫做修善。
秘密善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之略名。
般若十六善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六善神)
十六善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丛林转读大般若经时,揭释尊与此十六神也,载于陀罗尼集经三。般若波罗蜜大心经曰:「达哩底啰瑟吒大将,禁毗噜大将,缚日噜大将,迦毗罗大将,弥睹罗大将,哆怒毗大将,阿你噜大将,娑你噜大将,印捺噜大将,波夷噜大将,摩虎噜大将,娇尾噜大将,真特噜大将,缚吒徒噜大将,尾迦噜大将,俱吠噜大将。其造坛法除去恶物,净之,筑平,又以牛粪和香汤泥,摩涂其地,以五色物造三重院,三重各开四门。第三重内院,作一圆月,中心安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像,西面向门。其像右边安帝释天,左边安梵摩天。东面安侍者,持明者西面。第一重外,四方各列四神主像,总数即是十六神王。」谷响集八曰:「一、摈头攞吒善神。身绿青色,开怒颜,著赤衣,被甲冑,右手拔刀,左手杖锋,须鬓赤黑色。二、毗卢勒叉善神。赤紫色,忿颜闭唇,著白青衣,擐甲冑,右手拔刀,左手按腰,须发绀青色。三、摧伏毒害善神。赤肉色,著白色衣,擐甲冑,右执刀,左手掌向外。当胸,须发皆竖而绀色。四、增盖善神。身赤肉色,怒颜有四臂,右第一手持刀,第二手把剑轮,左第一手执杨枝,第二手擎半月,著绿色袈裟,红裳,颈悬璎珞。五、欢喜善神。身绿青色,忿颜,顶金色孔雀,右手持钩,左手安于腰,著赤衣,被甲冑,须发赤色。六、除一切障难善神。身黄色,怒相,有六臂,右手第一手持三戟,第二手捧经卷,第三手擎塔,左第一手执红莲华,第二手执剑,第三手执枪,首戴宝冠,垂璎珞,著白衣,挂裟袈,风翻环佩,七、拔罪垢善神。身青黑色,裸体,著杂色袈裟。右手持五叉棒,左手作拳,置于顶上,瞋目开口,利牙出于上下,发毛竖立。八、能仁善神。身绀青色,裸体被铠,头著素帽,垂于左,右手持剑,左手执槊,须发赤黑。已上为右方者。九、吠室罗摩拿善神。身赤黑色,瞋面合唇,右手执金刚棒,左手捧宝塔,被赤衣,著甲冑,须发赤黑色。十、毗卢博叉善神。身青黑色,笑颜,著绿衣,著甲冑,右手执笔,左手执卷,作欲书之势,须发赤色。十一、离一切怖畏善神。形相全似帝释天,但头戴髑髅,其上有三钴杵,是异于彼天耳。十二、救护一切善神。身白青色,形相全如毗沙门天,但两手合掌指端插红色之微敷莲华。十三、摄伏诸魔善神。身黑肉色,右手持剑,左手垂掌,而向外,璎珞庄严身。十四、能救诸有善神。身绿色,颜貌如玉,二手合掌,二人头著中指背第一节,被铠,带红裙,著白色袈裟。十五、师子威猛善神。身肉色,忿怒相,具四臂,右第一手持斧,第二手持剑,左第一手捧梵箧,第二手持三戟,首戴师子冠,著绀色袈裟,被虎皮小服。十六、勇猛心地善神。身绿色,微笑,擐甲冑,形如能救诸有善神。二手外缚当心,已上为左方者。集者云:世有金刚智所译之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凡三纸,读之可明知之,此非金刚智笔语,缀文甚拙,想系先达依金刚智之图画录之而假金刚智之名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般若经护持之神也。(参见:十字部十六善神)
宿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宿世所植之善根也。往生要集下末曰:「念彼佛者,宿善内熟,今开发耳。」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所种下的善根。
宿善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念佛往生而言,谓信心获得,由于宿善之开发,是为宿善往生,不拘宿善之有无而依十念往生者,谓之念佛往生。
接善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于摄善法戒。
【佛学常见辞汇】
与摄善法戒同。(参见:三聚戒)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唯心回转善成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十玄门之第九。谓唯如来藏之一心,自在性起,成就一切之功德也。见五教章中。
理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事理二善之一。事理者浅深之意也。灭事恶之浅近之善为事善,灭理惑之深妙之善为理善。法华玄义五曰:「生界内事善说三藏位,生界内理善说通教位,生界外事善说别教位,生界外理善说圆教位。」(参见:二善)
二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定善,定心所修之善业也。息虑凝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也。二、散善,散心所修之善业也。策身口意废恶修善也。唐善导释观经以此二善,以十三观为定善,以三福为散善。谓一经之所明,不出定散之二善也。观经疏玄义分曰:「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又】一、未生善,戒定慧等诸善法未曾修习者。二、已生善,戒定慧等诸善法已曾修习者。见智度论四十八。又,事理善,藏教为界内之事善,通教为界内之理善,别教为界外之事善,圆教为界外之理善。是浅深相对而分事理也。见法华玄义五上。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未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未曾修习,是名未生善。善若未生,当勤修习,令其得生也。
〔二、已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已曾修习,名已生善。善若已生,当勤修习,令其增长也。
教授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善知识之一。(参见:善知识)
【佛学常见辞汇】
三善知识之一。(参见:善知识)
【三藏法数】
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
虚假杂毒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所修之善根,皆虚假不实,无不杂我执烦恼之污也。